王悅陽
在歷史悠久的中國繪畫史上,“云間派”享有盛譽,這是明代晚期以畫家沈士充為代表的山水畫流派,其畫風與董其昌代表的“華亭派”、趙左代表的“蘇松派”一脈相承,此三派共同稱為“松江派”??梢哉f,“云間派”產生與上海松江地區密切相關,因此也就成為了松江書畫的代稱。自明代以來,“云間派”代有人才出,從晚清時期的胡公壽至近當代的程十發先生,無論藝術風格、精神品格,還是人文情懷,無不對海上畫壇影響深遠,激勵無數后輩。

劉亨作品《華亭雅集圖》。
在當今松江畫壇,有一位骨骼清奇的奇士、高士、隱士,不僅畫得一手好丹青,又酷愛文史,南人北相,氣度不凡。性情豪放中蘊婉約,婉約中見豪放,一如其筆下風云,氣象萬千,正所謂“讀書不知倦,翰墨每生歡”。他,就是海上畫壇實力派名家劉亨。
出身松江的劉亨現為上海書畫院專職畫師、上海書畫院松江分院院長、上海書法家協會會員、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教授。畢業于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的他,不僅擁有扎實過人的筆墨、線條技巧,更寫得一手好書法。為人豁達大氣,談吐清雅不俗,因此,生性開朗的他,每天在自己的畫室“見山草堂”中,總是高朋滿座,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大家喜歡與劉亨交朋友,不僅因為他是一位古道熱腸,有古人之風的君子,更因為他筆下的山水、人物、花鳥與書法,娟秀古雅,氣格高華,令人觀之歡喜不已。水墨磁場,情感生涯,可以說是劉亨的藝術與人生寫照。
2016年,劉亨在上海朵云軒舉辦“我見青山”作品展,2017年,他又在劉海粟美術館舉辦“云間新畫面”書畫展,均獲得好評。兩次展覽,劉亨都拿出了歷年來創作的不少精品,從描繪松江歷代先賢的《松江十二俊》組畫到為紀念松江建縣1260年而創作的長達12.6米的《松江千秋形勝圖》長卷,從氣勢磅礴的《九峰圖》到刻畫精細的《雪竹圖》……劉亨的作品常常給人驚艷之感,他追求以傳統文人畫線條入畫,筆法細膩,畫面簡潔明凈,以墨骨為主體,施以淡彩,與“云間派”藝術天然融合。恰如上海美協副主席、秘書長陳琪所評論的那樣:“劉亨筆下的傳統技法探索表達現代的特色語言,而又未曾脫離傳統文化的內核,他的藝術形式、藝術追求與海派繪畫、海派工筆藝術相融相合?!?h3>宋元之風,當今之雨
劉亨成長于翰墨氣息濃郁的書畫之家,頗具家學淵源,從小就跟隨父親,著名書法家劉兆麟先生打下了堅實的書法基礎,四體兼能,瀟灑風神。以如此的條件,他畫文人寫意畫,相比于缺少書法基礎就學畫大寫意的青年學子來說,自然有利得多。所謂“書法是中國畫的基礎”,實際上只是文人畫,尤其是寫意畫的基礎,在這堅實的基礎上的“逸筆草草”作“不求形似”的抒寫,他的前途肯定十分可觀。但他卻特立獨行地轉向了以形象塑造為基礎的“畫家畫”中,追求文人意趣與傳統技法的結合,達到“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這就更難能可貴了。

劉亨作品《紅葉金蟬》。
在著名學者、畫家徐建融教授看來,劉亨學畫的時代,正當文人畫的傳統大行其道。被稱為“20世紀傳統四大家”的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都是文人畫史上獨樹一幟的大師;那時,無論是書店里還是電視上,鋪天蓋地地充斥著“怎樣畫葫蘆”、“怎樣畫小雞”等剖析技法要點的書籍與節目。但是,劉亨卻能頭腦清醒地跳出其中,于“一面倒”的文人寫意傳統中突圍而出,另辟蹊徑,匠心獨運。
眾所周知,中國繪畫的發端,首先表現在對于人物的描摹上。自晉及唐,最為成熟完備,最為生動瑰麗的,莫過于人物畫。無論是顧愷之的春蠶吐絲,還是吳道子的吳帶當風,乃至典雅富麗的敦煌壁畫,可謂代有才人出。可惜的是,隨著寫意畫的興起,人物畫巨擘少之又少。明清兩代,也僅有陳老蓮、任伯年等數家,異峰突起。
劉亨一度對陳老蓮、任伯年的繪畫藝術欽慕不已,30歲之前,他深受明清一路傳統的影響,法乳陳老蓮,轉師任伯年,已有自家面目。但是,隨著對中國繪畫有了更深入的反省和體認之后,老蓮伯年的成法已漸漸難適其意。30歲之后,劉亨開始從明清轉入唐宋,自人物進而山水、花鳥。他不僅扎根傳統,更在徐建融老師的啟發影響下,追摹前輩大師張大千與謝稚柳先生的藝術道路,又在當代畫壇泰斗陳佩秋先生的親身指導下,在堅守中重溫傳統之精華,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宋元經典繪畫的傳統上。要知道,當時尚未有較好的宋元繪畫資料出版,二玄社的復制品更是絕少見到,因此,每一次對《五馬圖》、《朝元仙仗圖》、《高逸圖》等經典的臨摹,都是一件極為艱辛與困難的藝術探索。也就在這樣日積月累的探索之中,劉亨走出了屬于自己的藝術之路,不斷開拓自己繪畫的題材,成為能夠在山水、人物、花鳥、走獸、鞍馬等領域不斷探索的全能型藝術家。

劉亨在創作。
在劉亨看來,“畫家畫”是指一種專業的繪畫態度和創作精神,最具藝術性的特點;文人畫則以自娛自樂為創作的主要狀態,不求形似,往往把文學性和哲理性的成份作為表現主體以彌補其無法具象的表達內容的認知上的遺憾。長期以來,“工匠”一直是中國畫傳統中的貶義詞,有人斥趙幹的《江行初雪圖》為“匠氣”,評敦煌莫高窟的壁畫為“工匠的水陸畫”,甚至認為宋畫“只有工藝的價值,沒有藝術的價值”……致使中國畫的傳統只剩下了“以奇取勝”的文人畫,卻摒棄了“以平(正)取勝”的“畫家畫”。對此,劉亨有清楚的認識,“畫家畫”注重寫生,注重自然的規律總結,這與對技法不斷熟練并不斷加以程式化的“畫匠”是有本質區別?!皟烧呤巧鷦有路f與刻板規律之別?!痹谒磥恚爱嫾耶嫛笔菬釔凵?、扎根民眾所激發出來創作激情,其作品以崇敬大自然、歌頌真善美為己任,既有深厚的傳統底蘊,又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在傳承創新的同時形成了高、難、雅的鮮明個人風格。
遵循于此,他慢慢地從傳統中走來,又慢慢地走出一條屬于他自己的藝術之路,摹古求變,一展新顏,呈現出旺盛的藝術生命力以及鮮明的個人藝術風格——“宋元之風,當今之雨”。這些年來,致力于“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實現中國畫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成了劉亨自覺的藝術使命。從人物到花鳥,從書法到山水,乃至瓷器、文玩的設計創作,他用精湛的筆墨配合嚴謹的造型,所作布局豐滿,富于景深的曲折穿插;形象生動,高于真實的形神畢現;賦色明麗,攝于自然的天工清新;筆墨精妙,出于書法的蘊藉淋漓。這種重新回歸到唐宋畫家畫傳統的“正宗大道”(張大千語),以“工匠精神”面對古老中國畫傳統在當今時代的傳承與發展,是十分令人欣喜的??梢哉f,劉亨無疑在這條道路上是一位先行者,佼佼者。正如徐建融教授所期望的那樣:“相信從此之后,畫家畫和文人的傳統得以并駕齊驅地傳承、發展,整個中國畫傳統的振興就指日可待了。”
必須秉承中國文人繪畫最優秀的傳統,沿著這個脈絡走下去。
縱觀歷史,凡畫藝上有著突出成就之藝術家,必有其獨特的個性和高尚的品格,美丑、是非、榮辱涇渭分明,反對什么,贊揚什么都有著強烈的表達。真正的藝術大家,無不講究“真、善、美”的表達。真,是指做人要誠實;美,則比真更高;善,上升到道德、人格的標準??梢哉f,沒有人格就沒有畫格,畫格是人格的最終反映。藝術家的人品比畫品的影響更大更深遠。
劉亨的繪畫觀十分簡單,也十分嚴肅,就是必須秉承中國文人繪畫最優秀的傳統,沿著這個脈絡走下去?!澳」拧焙汀白凅w”是劉亨當今最主要的面目,而“中國造型觀”則是劉亨創作最主要的支點,而最終的核心,則是以繪畫表現生活與文化的“真、善、美”。正如他自己所表述的那樣:“古人講天地與我為一,天人合一,從現在的環保要求來說也是要愛惜自然,從古人的山水畫里看到人文性,其實這種人文性通過山水也能傳遞給我們一種文化的信息,如何來善待自然,繪畫很多時候是體現了文化的一種美?!?/p>
在劉亨看來,傳統與時代,絕非壁壘森嚴涇渭分明,兩者之間的關系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要對傳統的、優秀的、經典的作品加以臨摹,并且要臨摹得惟妙惟肖,越像越好,只有這樣,自己在尋求變化的時候才能變得自然。目前社會的民族文化認識其實有點偏差,總覺得傳統的就是腐朽的,舶來的就是優秀的,其實不然,我覺得我們的傳統藝術、文化等等,都有非常優秀的精神瑰寶。所以我在技法上,形式上,嚴格遵循唐宋古典法則,意在摹古,旨在融匯。這,就是文化自信。”
可以說,從“摹”到“變”是一個漸進式的探索過程,先學習好程式、技術,掌握表現客觀的種種方法,再結合實際的自然造化,才可以產生真正屬于自己的藝術。從劉亨的藝術道路不難看出,只有用心“摹”了之后,才能真正做到“變”,變出自己的方法,傳達屬于藝術家本人的美意,因此,劉亨堅持在宋元的繪畫構架與筆墨語言的標準下,深入生活,表現生活,融合時代,最終才能尋找內外一致的合力,真正在傳承的道路上邁出堅實的前行之步。

劉亨作品《文征明詩意》。
從融會山水與人物于一體的《山陰道上》,到源自陳老蓮變化而來的《西廂記》,乃至丘壑縱深,壯闊萬千的《我見青山》等作品中,在劉亨的筆下,勾勒的線條與疊加的色彩彼此滲透,盡量釋放擴展內容,使原本刻板的歷史人物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原本冷峻蒼涼的崇山峻嶺豐富了層次。自然、人物、歷史、情懷與畫面融為一體,在看似無意,實則有情的表達下,形成獨特的畫面語言,使劉亨表現的大千世界,變得趣味盎然,精氣神十足。
古風化今雨,云間出新圖。不難看出,在繪畫技法、形式上,劉亨絕對遵循唐宋古典法則,既沒有目下常見的“做舊式”陳顏舊貌,也不同所謂新古典主義、新文人畫那般用“舊瓶裝新酒”。他直接追溯畫作初始干凈明麗的狀態,筆底流露的往往是孫位、郭熙、李唐、劉松年、崔白、仇英、陳老蓮、任伯年等前輩大家的趣味,兼工帶寫,收放自如,創造出不刻意,不板滯的生動效果,卻又饒有古意。同時,在構圖、表現方式的處理上,則追求新意。在傳統中國畫中,“經營位置”至關重要,劉亨認為,宋之院體花鳥出枝極其考究,從無妄筆;晉唐人物之主賓往從顧盼,向無虛設;而在山水畫中畫葉點苔“攢三聚五”、“三遠之法”等等,都是前輩大師總結的樸素而深刻的藝術經驗與理論,不可不察。因此,劉亨每每作畫,無論大小,從不輕易下筆,總是思慮再三,不斷作粉本,再修改,數易其稿之后,成竹于胸方才一氣呵成。

劉亨作品《雪竹圖》。
“我筆下的古人也好,駿馬也罷,乃至一朵花,一竿竹,表現的都是我對人與自然的思考。我是個畫畫的,也愛讀書,因此我用畫筆來進行思考、創作。所以,我筆下的情景、物體,都是帶有我的審美標準,有著對天人合一的向往?!绷⒆銈鹘y,表現時代,劉亨從不刻意講求藝術的“新”或“舊”,他的繪畫藝術觀樸實而不失其追求的崇高。充實為美的傳統觀念正是其作品的最大特質。他不但秉承傳統藝術法則,更對中國古代藝術大師們的思考、品德、情操研究和學習。所以他的作品與傳統繪畫所表現的精神內核,能達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而這種可貴的一脈相承,也正是歷史的價值,藝術的價值,時代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