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悅陽
在近代美術史上,連環畫是不能不提的一筆。而這其中,賀友直先生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大家之一。今年三月,老頭逝世已整整三年,《賀友直全集》也即將出版,令人備感欣慰之余,也充滿了懷念之情。

賀友直作品《時遷偷雞》。
在上海畫壇,賀家的住房小是出了名的,原本只有30平方米的房間被戲稱為“一室四廳”——客來做客廳,吃飯是餐廳,餐桌上擱起一塊木板就成了畫室,晚上簾子一拉,就成了臥室。數年前,好不容易搬走一位鄰居,耄耋之年的老頭這才有了一間十平方米左右的小畫室作為工作間。但老夫妻倆并不以為苦,“說實話誰不想住得好一點?了解我的朋友說是我的心態好,我也會說‘屋寬不如心寬,但是不管人家怎么評說,我對自己還是明白的,我就是畫連環畫的料。”就在這不到十平方米的畫室中,老頭每日清晨即起,手中的一支筆就開始著意描摹起來,這一手行云流水,生動鮮活的“賀家樣”白描功夫,天下一絕!
很少有賀友直這樣的老人,表面頑固,甚至還帶著那么點子倔強,然而,骨子里卻是真正看明白了一切,才可以如此云淡風輕地生活在上海這個吞云吐霧、瞬息萬變的城市之中。
說他倔,是因為他懂得“孰可為,孰不可為”,能做到這一點,正如賀老自己所說的那樣,明白自己,明白環境,明白事理。賀友直最討厭自己被稱為“大師”,堅稱自己是一個“大俗人加匠人”。 在他的晚年,曾經風靡全國的連環畫日漸式微,可賀友直并沒有與大多數同行一樣,轉向吃香的、能掙大錢的中國畫,這一看似簡單的“轉型”,在他,就是無法逾越的鴻溝。這不是保守,也不是頑固,更非守著“連環畫的貞節牌坊”,對于賀友直而言,做不到就是做不到,他只選擇他所能夠完成好的,而決不混跡于其他隊伍之中濫竽充數。“儂一尺幾鈿?笑話!我又不是賣布頭的!”這是老頭對自我藝術的負責,更是對個人操守的堅持,在今天一切向錢看的環境下,賀友直的執著、倔強,是多么值得令人尊敬!
事實上,賀友直并非不能畫中國畫,問題的關鍵并非技法,而是內容。這也牽涉到了連環畫藝術的局限性。他曾專門談過這一問題,連環畫之所以缺乏生命力,很大的原因就在于缺乏原創性,也沒有屬于自己的技法,國畫可以,油畫也可以,素描可以,白描亦可以……不僅如此,所有的創作都要依靠腳本,無法脫離故事內容獨立成幅。因此,可以說賀友直所面臨的困境,恰恰就是連環畫在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最大障礙。
對于這一點,賀友直晚年越發看得通透明白,但他并不因此而放棄從事一生的線描藝術,單幅的國畫無從下筆,卻并不妨礙其運用純熟精彩的線描,描繪老上海風情人物,精彩依舊。這一切都源自于賀老一雙善于觀察的眼睛,以及長期以來生活于俗世之中的一顆大愛之心。“我們畫畫的人畢生追求的就是發現和區別,沒有發現就沒有創造,沒有區別就沒有獨立性。跟人家一樣,纏在人家隊伍里,沒啥意思。”一旦對自己有了清醒的認識,遇到任何不順心的事就都可以擺脫了,這也就是所謂的“知足常樂”。
再輝煌的人生,也總有謝幕的那一天。所幸的是,老頭留下了精彩的作品,也留給大家許許多多有趣而美好的回憶。賀友直先生的一生,真實、真切、真情,一個“真”字,老頭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