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臻

毛澤東同志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作報告
2013年7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革命圣地西柏坡舊址調研后,深有感觸地說:“每次來西柏坡,我想得最多的是,毛澤東同志當年提出‘兩個務必,主要基于哪些考慮?我們學的還有沒有不深、不透的?‘兩個務必耳熟能詳,但在當前形勢下我們能不能深刻領會并使之更好指導黨的建設?如何結合新的形勢加以弘揚?我們堅持‘兩個務必重點應該抓什么?怎么抓?”總書記提出的一系列問題,給人啟迪、發人深思,對于我們深入理解“兩個務必”的精神內涵及現實意義,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兩個務必”提出70周年,在這個特殊而重要的時間點上,有必要重溫中國革命歷史,體察毛澤東同志提出“兩個務必”的思考和初衷,感受“兩個務必”穿透歷史和現實的偉力。
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七屆二中全會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舉行。當時,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即將取得全國勝利,這一形勢給全黨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毛澤東在這次會議上所作的報告,提出了促進革命迅速取得全國勝利和組織這個勝利的各項方針,說明了黨的工作重心必須由鄉村移到城市,規定了黨在全國勝利以后,在政治、經濟、外交方面應當采取的基本政策,分析了當時中國經濟各種成分的狀況及黨所必須采取的正確政策,指出了中國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方向。
黨的七屆二中全會是在新中國成立前夕這個關鍵歷史時刻召開的一次極其重要的會議,形成一系列重要思想成果。1949年4月9日,毛澤東在一次會談中高度評價了七屆二中全會,認為全會具有很高的思想政治水平。全會成果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在全會報告里,毛澤東極富遠見地探討了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共產黨將要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為中國革命建設事業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他估計了民主革命勝利后國內外階級斗爭的新形勢,及時警告資產階級的“糖衣炮彈”將成為無產階級面臨的主要危險,深刻指出:“中國的革命是偉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這一點現在就必須向黨內講明白,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這就是意義重大而深遠的“兩個務必”。
其實在全會召開兩個月前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毛澤東就已經向黨內強調“必須謹慎”。他指出:“輕敵的觀念無論何時是不應該有的,我們決不要使勝利沖昏自己的頭腦”;“中共二十八年,再加兩年,完成全國革命任務,就是鏟地基,但是起房子,這個任務要幾十年功夫。高級干部要懂得,全國打開,事情方開始,那時會感覺比打仗還難。”毛澤東還從改進領導方法的角度提出避免驕傲的具體考慮:“打完一仗之后,要立即提出新任務,這樣他就不驕傲了,否則就會停止前進。”在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更進一步提出“兩個務必”,并在熱情洋溢地指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偉大意義后,提醒全黨要防止因勝利而驕傲、以功臣自居、停頓起來不求進步、貪圖享樂不愿再過艱苦生活等情緒的滋長,把中國共產黨人在全國勝利面前的冷靜清醒以及迎接新中國美好未來的無比自信和高瞻遠矚,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從此“兩個務必”成為中國共產黨人自我凈化、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武器。
“兩個務必”之所以擁有巨大的精神力量,與培育它的豐厚精神土壤和我們黨當時所處的歷史方位緊密關聯。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召開時,舉世矚目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剛剛結束。人民解放軍在這三場氣勢恢宏的戰略大決戰中取得完全徹底的勝利,國民黨反動派在中國大陸的統治土崩瓦解,新中國的成立指日可待。在經歷22年艱苦卓絕的武裝斗爭、犧牲千千萬萬革命英烈后,中國共產黨終于迎來了期盼已久的全國勝利局面。此時此刻,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內心必定感慨萬千。然而,他們卻沒有表現出絲毫的自滿懈怠和止步不前,而是保持著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冷靜清醒和遠見卓識。毛澤東深切地指出:“過去的工作只不過是像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我們熟習的東西有些快要閑起來了,我們不熟習的東西正在強迫我們去做。這就是困難。”在勝利光環的照耀下,毛澤東和中共中央看到的不是功勞成績,而是困難考驗,考慮的不是慶功享樂,而是未雨綢繆,開展新的偉大斗爭。這就是中國共產黨人在勝利面前的成熟自信,這就是“兩個務必”孕育產生的精神土壤。1949年1月,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充分肯定了“在過去幾年,特別是在一九四八年”,“我黨政治成熟程度的極大的增長”。他指出:“這是一個最偉大和最根本的勝利。”“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勝利前夕,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的成熟自信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在總結“甲申三百年”李自成農民起義軍被勝利沖昏頭腦終至失敗的歷史教訓后,在歷經20多年革命烈火的千錘百煉后,在人數武器裝備都處于絕對劣勢的情況下打敗幾百萬全副武裝的國民黨軍隊后形成的,有著極為充分和深厚的歷史根源。有了這種政治上的成熟自信,我們黨就能夠“有把握地取得全國政權”。
“兩個務必”要求全黨在勝利面前不驕不躁,始終以馬克思主義的優良學風和虛心態度開展工作,要求全黨在執政條件下經受住考驗,艱苦奮斗走群眾路線,一切依靠人民群眾,一切為了人民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兩個務必”永遠都是我們黨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我們黨開展好一切工作的傳家寶。
黨的七屆二中全會閉幕后的第十天,中共中央從西柏坡動身赴北平去迎接新中國的成立。臨行前,毛澤東說:“今天是進京趕考的日子。”這句意味深長的話,再次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對待歷史和人民負責任的態度。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建黨95周年大會上深刻回顧這場偉大的“趕考”時指出:“60多年的實踐證明,我們黨在這場歷史性考試中取得了優異成績。同時,這場考試還沒有結束,還在繼續。”面向“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我們要繼續遵循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的囑托,以“趕考”精神和“兩個務必”時時自省,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始終保持政治定力。
1945年,毛澤東和民主人士黃炎培在延安窯洞里有過一段著名的對話。當時,黃炎培作為重慶方面的國民參政員到延安考察,毛澤東在會見時問他感想如何。黃炎培說:我生六十多年,耳聞的不說,所親眼看到的,真所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團體,一地方,乃至一國,不少單位都沒有能跳出這周期率的支配力。一部歷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榮取辱”的也有,總之沒有能跳出這周期率。中共諸君從過去到現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條新路,來跳出周期率的支配。毛澤東說: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這段史稱“窯洞對”的談話提出了一個歷史性命題——中國共產黨如何跳出“歷史周期律”。毛澤東當初的回答直截了當,那是從政府和人民關系的角度作出的簡明回答。事后,黃炎培寫下了自己對毛澤東答話的感想:我想,這話是對的。用民主來打破這個周期率,怕是有效的。
然而“歷史周期律”命題卻并未被終結,而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和歷史的前行愈來愈散發出無窮的魅力。1945年毛澤東在窯洞里作出那番回答時,中國共產黨距離全國勝利尚有一段長路要走,毛澤東當時用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形容這段路途的艱辛和前途的光明。到了1949年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召開時,形勢發生了根本改變,中國共產黨在全國的勝利已經指日可待,毛澤東這時則用了一句“將革命進行到底”來堅定中國人民奪取最終勝利的決心。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站在更高的歷史高度上再次對政權、政黨的興衰更替問題作出嚴肅思考,從管黨治黨的角度提出了新長征、“進京趕考”和“兩個務必”等一系列深邃戰略思想,對鞏固新中國政權、加強執政條件下黨的建設等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講,“兩個務必”是毛澤東對“歷史周期律”命題作出的更深層次和更具戰略性的回答。這個回答包含著對中國幾千年治亂興衰規律的深刻借鑒,包含著對中國共產黨20多年革命斗爭經驗的深刻總結,包含著對新生的人民政權如何實現長治久安的深刻思考,包含著對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勝利后如何堅守初心、不斷前進問題的深刻把握,指導意義極其深遠。

游客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紀念館參觀
2013年7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西柏坡深刻指出:中國共產黨要跳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周期率,就要靠頭腦清醒,靠保持“兩個務必”。在同年年底召開的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紀念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號召全黨“牢記毛澤東同志提出的‘我們決不當李自成的深刻警示,牢記‘兩個務必,牢記‘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古訓,著力解決好‘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性課題,增強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自覺,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增強黨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
從“窯洞對”提出“歷史周期律”命題,到毛澤東在西柏坡提出“兩個務必”,再到今天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歷史條件雖然在不斷發生變化,然而永遠不變的是我們黨的性質、宗旨和管黨治黨的決心魄力。勇于自我革命,從嚴管黨治黨,是我們黨最鮮明的品格,也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深入貫徹“兩個務必”和走好新長征路的莊嚴抉擇。這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建黨95周年大會上強調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全黨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永遠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永遠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勇于變革、勇于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繼續在這場歷史性考試中經受考驗,努力向歷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優異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