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見選擇保留,有不滿私下“吐槽”,有怨氣藏在心里……《半月談》記者在基層調研發現,當前,一些干部在公開場合不愿說真話、不想說實話、不敢說心里話,謹守“為官不言”原則,由此產生的干部“群體失語”現象在基層抬頭,值得重視。
黨員干部的話風,也是黨風、政風的一種體現。是否講真話,善不善于講真話,折射出一名黨員干部對黨是否忠誠,對人民是否真誠,對改革發展事業是否勇于擔當。真話從哪里來?關鍵是要撲下身子深入到基層、到群眾中去,虛心向群眾學習,到基層去了解實情,發現真問題,并及時把真實情況反映出來,把真話說出來。
黨員干部不愿講真話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少數領導缺乏政治清醒,不讓講真話、不愿聽真話、不敢聽真話,喜歡講大話、官話、套話、恭維話,甚至打壓講真話的同志,使講真話的環境受到了破壞。
各級領導干部要積極營造講真話、說實情的氛圍,帶頭講真話。同時,要有一種聞過則喜的胸懷,善待批評意見,要容得下講錯話。對于那些熱衷搞一團和氣、假話空話大話連篇的干部要嚴肅懲戒和問責,來一次實實在在的“打假”行動,切實讓講真話蔚成風氣。
(上海?錢立功)
2月25日,《中國青年報》報道,浙江省金華市宣布啟動實施“無證明城市”,全市已將前期梳理的無證明意義事項2001項全部取消。今后,在該市市域范圍內,政府機關、公共事業單位、服務機構(包括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不得要求群眾和企業提供任何形式的證明材料。
“無證明城市”并非不需要證明,而是不讓百姓去開證明;取消的“證明材料”,是指群眾、法人未持有的。即使需要有關證明,也將通過公共數據共享管理發布平臺,實現部門間的數據共享,不再讓辦事人自己跑腿去開證明,變“群眾跑腿”為“數據跑路”,實現群眾“零跑腿”,這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的具體體現。
“放管服”改革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工作,每一步都關乎著群眾利益與和諧社會的發展。浙江金華實施“無證明城市”是一個可供借鑒的范本,也讓全社會成員對“無證明時代”充滿了期待。
(山東?潘鐸印)
今年春節過后,偶遇縣城退休的周校長,他說現在正忙著下鄉支教講學。目前,各地正在招募退休校長等教職人員到農村學校講學,以加強農村義務教育階段教師隊伍建設,幫助提升教學水平和育人管理能力。
老校長們不但有著豐富的教育管理經驗,而且也有在長期教學實踐中培育出來的職業精神,值得所有在職教師學習;另外,老校長們的兒女大多成家立業,他們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時間,可以盡最大可能發揮余熱,為鄉村教育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當然,“老校長下鄉”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城鄉教育資源不均衡的現實,但能從學校管理層面為鄉村學校進行智力扶助,在一定意義上可以推動教育資源朝著均衡的方向邁進,這種作用不可小視。
(江西?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