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瑞陽
摘 要:近年來,我國職業病患者人數不斷增長,職業病類型也在逐步擴大。經過調查發現,職業病患者在救濟過程中也面臨著一些困難。本文通過調查分析目前職業病患者權益保障的現狀,研究如何更好地維護其合法權益。
關鍵詞:職業病 職業病患者 權益保障
根據我國2017年新修訂的《職業病防治法》第二條第二款規定,職業病是指企業、事業單位和個體經濟組織等用人單位的勞動者在職業活動中,因接觸粉塵、放射性物質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從條文可以看出,職業病與勞動者從事的職業活動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職業病的產生一是因為勞動者在從事職業活動過程中長期受到有毒有害物質的影響;二是由于長期采用不良的工作方式。因此,職業病有其特殊性。首先,職業病具有隱匿性、遲發性特點,[1]職業病的初期癥狀并不明顯,需要經過較長時期才會表現出來。其次,職業病一般會對生理器官或生理功能造成損傷,且痊愈的可能性較低。這種損傷不僅會對患者的生活、生理及精神上產生重大影響,而且也會影響到患者的家屬,乃至社會。所以,如何充分地維護職業病患者的權利尤其重要。
一、職業病患者的權利
1.知情權
職業病患者有權了解其職業活動中可能出現的危害和后果。根據我國《職業病防治法》第二十四條規定,產生職業病危害的用人單位,應當在醒目位置設置公告欄,公布有關職業病防治的規章制度、操作規程、職業病危害事故應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結果。實現職業病患者知情權有助于做好職業病的防治工作。
2.基本醫療權
當勞動者被確診為職業病時,有權選擇進行治療。職業病患者的診療康復費用,傷殘以及喪失勞動能力職業病患者的社會保障,按照國家有關工傷社會保障的規定執行。[2]職業病患者基本醫療權的實現有助于保護其生命和健康權利。
3.求償權
求償權是職業病患者最重要的權利,職業病患者求償權的實現關乎其能否獲得救濟。我國《職業病防治法》第五十八規定,職業病病人除依法享有工傷保險外,依照有關民事法律,尚有獲得賠償的權利的,有權向用人單位提出賠償要求。
二、我國職業病患者權益保障的現狀及其問題
1.職業病診斷鑒定難
根據我國《職業病診斷與鑒定管理辦法》第二十一條規定,申請職業病診斷應提供以下材料:勞動者職業史和職業病危害接觸史;職業健康檢查結果;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結果;職業性放射性疾病診斷還需要個人劑量監測檔案等資料。實踐中,大多數勞動者的勞動關系由于有所變更而難以確定,或原工作單位已不存在,并且很多工作單位為了避免對患者承擔法律責任而以各種理由拒絕提供。所以,勞動者想要從工作單位處獲得上述材料存在一定難度。除此以外,相關法律沒有規定職業病診斷鑒定結果做出的時間,實踐中,結果做出所需要的時間也過長。
2.患者獲賠難
經過調查發現,大部分職業病患者付出很多時間和心血仍得不到賠償。雖然我國《職業病防治法》第五十二條規定當事人對職業病診斷有異議的,可以申請鑒定,對鑒定結論不服的,可以申請再鑒定。由于我國的職業病鑒定程序復雜,在和工傷賠償銜接時,患者提交的工傷認定申請很有可能因為時間過長超過訴訟時效而不被受理。除此之外,根據相關規定,工傷保險并不承擔職業病治療的所有費用。所以,就算能夠獲得賠償,賠償的數額也比較低。
三、關于完善職業病患者權益保護制度的建議
(一)減少職業病診斷鑒定程序
我國的職業病診斷鑒定程序復雜,實踐中需要很長時間,這不僅會阻礙職業病患者進行維權和救濟,還會加重職業病患者的病情。筆者認為,可以縮減不必要的環節,提高效率,節省時間。除此之外,筆者還建議建立承擔監督與糾錯職責的職業病鑒定委員會,其可以通過抽查等方式對有異議的鑒定結果進行復查,以確保鑒定結論的公正性。相關法律還應明確規定職業病診斷和鑒定的時間,充分保障職業病患者求償權的實現。
(二)改善職業病待遇制度
職業病待遇是指勞動者被確診為職業病之后可享有的物質利益和幫助。雖然我國《職業病防治法》第五十八規定,職業病病人既可享受工傷保險,也可向用人單位請求賠償。但實踐中,由于相關法律對工傷保險與民事侵權賠償的適用規定不明確,很少有患者向用人單位主張民事侵權賠償。筆者認為,應當明確劃分工傷保險與用人單位侵權賠償之間的界限,實現二者之間的互補,以確保職業病患者能獲得合理的賠償或補償。
(三)強化用人單位責任
如前文所述,職業病患者申請職業病診斷鑒定須提供的材料復雜,且大多數材料都掌握在用人單位手中。筆者認為,用人單位應如實提交職業病診斷鑒定所需的材料。如果用人單位拒絕提供,可對其進行一定的處罰。由于職業病的產生與勞動者從事的職業活動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但在立法時,沒有對用人單位的該侵權行為課以懲罰性賠償來遏制。對用人單位不按規定提供勞動保護裝備、提供工作環境或條件存在患職業病隱患的情況下,對用人單位的不作為行為課以懲罰性賠償。[3]
(四)加強勞動者的權利保障意識
經過調查發現,只有少數的職業病患者會通過法律途徑尋求幫助,大多數勞動者因無法意識到而造成健康損失,他們往往將風險歸因于自己的“運氣不佳”。[4]或認為救濟過程耗時耗力。筆者認為,各部門應該加強法律宣傳教育,提供對應的法律咨詢服務。
四、結語
雖然我國目前對職業病患者的權益保護還不夠完善,但相信未來在立法上、在實踐中,職業病患者的權利能得到更充分的保障而加以實現。
參考文獻
[1] 李文武.關于農民工職業病維權的思考以塵肺病為例[J].理論導刊,2010(3).
[2] 張忠彬,孫慶云.我國職業衛生法規標準體系現狀分析[J].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2007,3(4):55-59.
[3] 劉曉慧.我國勞動法中懲罰性賠償制度研究[D].遼寧:大連海事大學,2013.
[4] 陳林,劉國君.美國的職業健康保護:經驗與啟示——基于職業病診斷和工傷賠付的視角[J].環境與職業醫學,2017(7):657-663.
本項目得到西南民族大學研究生創新科研項目(項目名稱:我國職業病患者權益保障調查研究;項目編號:CX2018SP252)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