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和寧
摘 要:在我國教育的不斷發展過程中,教育者越來越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主張促進所有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所以,許多“失去家庭型”、“失去身體型”、“失去家園型”的學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為了加強對這些特殊家庭學生的教育,本文主要分析了農村初中特殊家庭學生的家庭背景,探討了針對農村初中特殊家庭學生的教育方法,以期幫助學生形成自信樂觀的心理,使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
關鍵詞:農村初中 特殊家庭學生 自信樂觀心理
自信是一個人成才與成功所必備的品格,所以應作為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標。在目前創新、夢想、因材施教的教育形勢下,教師以及其他教育工作者都應重視對學生自信樂觀人格的培養。鼓勵學生遇到困難時積極面對,勇于戰勝困難。在眾多學生個體中,有一部分學生屬于“特殊家庭學生”,這些學生由于家庭環境的特殊往往更容易產生自卑、消極的心理,尤其在農村中學學生中表現的最為明顯,所以針對農村中學特殊家庭學生自信樂觀人格的培養策略展開了探討。
一、農村中學特殊家庭學生的家庭背景分析
(一)家庭教育缺失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中有許多青年男女都前往城市務工和生活,他們往往將孩子留在農村接受教育,這就產生了留守兒童問題,近年來我國的留守兒童數量越來越多,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缺乏親生父母給予的關懷和指導,導致出現了各種不良行為習慣和價值觀念。所以農村留守兒童作為特殊家庭學生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除此之外,由于其他原因導致的家庭成員不足也會造成家庭教育的缺失,比如學生父母離異、單親等。家庭教育的缺失會對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健康影響較大。作為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更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1]。
(二)身體機能不健全
身體機能的不健全主要指一些學生在身體機能方面與正常的學生有所差別,比如殘疾或智障。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如果失去了某些身體機能,這會對他的意志形成極大的挑戰,相較于正常的學生,身體機能不健全的學生必須有更大的毅力、自信和樂觀的人生態度才能健康的成長和正常的生活[2]。
(三)家園環境的變化
農村地區由于經濟條件落后,許多人為了擺脫貧困,往往舉家遷往城市,這就產生了“失去家園型”學生,這部分學生在一部分時間接受農村學校的教育,另一部分時間接受城市學校的教育,環境的變化往往會造成他們心態的改變,并且,與城市學生相比,他們往往家庭條件更貧困,加之成長環境的不同,家園環境的變化容易使學生產生自卑和內向的心理,在接受教育時需要教師給予的更多關注[3]。
二、農村中學特殊家庭學生自信樂觀心理的培養策略探討
(一)創新教育理念
特殊家庭的學生與普通學生相比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所以需要教師用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更科學的方法進行教育和引導。目前來說,針對特殊家庭學生,“淡化”教育是最新的理念之一,“淡化”不是指放松對學生的管理,而是淡化被標注為“特殊家庭”的學生,讓他們感覺自己與普通學生一樣,這樣才能給予學生更加寬松、愉悅的成長環境,減輕特殊家庭學生的心理負擔。
在“淡化”的基礎之上,教師還應實現“精細化”的管理。在傳統的特殊家庭學生教育和管理方法中,經濟資助是最常用的方法,但是對于初中生來說,他們處于身心快速發展的重要年齡階段,這種方法往往會導致學生產生自卑心理,不利于他們良好品格的形成。所以提出了基于“淡化”和“精細化”的教育教學方法。在教育活動中,教師首先為特殊家庭學生創造一個與普通學生無異的空間和環境,使這部分學生認為自己與其他學生沒有什么不同,然后在學習、生活等許多方面給予特殊家庭學生更多的無形的關注和引導。比如教師與學生進行課外實踐活動時,教師給予特殊家庭學生更多的關注,如果發現這部分學生遇到了什么問題,教師應采取適當的方法引導他們解決困難,實現“精準幫扶”,保護特殊家庭學生的心理健康,促進他們自信樂觀人格的形成[4]。
最后,如果教師在許多事情上有針對性的幫助特殊家庭學生,則會導致學生在心理上暗示自己由于是特殊學生而受到特殊關注,其他普通學生也會產生這種想法,久而久之學生們會用特殊的眼光看待特殊家庭學生,反而會導致學生產生畏懼心理。基于此,提出“多一人教育”的方法,也就是將某一方面優秀的學生和特殊學生一起作為教師的幫扶對象,將教育保持在一種“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狀態上,有利于特殊家庭學生樂觀、自信心理的形成。
(二)用“愛”、“情”、“親”來培養學生自信樂觀的人生態度
農村中學特殊家庭的學生或是缺失足夠的家庭教育,或是身體上某些功能不健全,這些都需要教師給予更多的愛來引導他們,彌補他們在成長過程中親情的缺失,消除他們的自卑、消極心理。比如對于身體機能有缺陷的學生,教師要在日常教育中向他們傳遞“身殘志堅”、“上帝每關上一扇門,就會打開一扇窗”等觀念,用更多的愛感化學生,尋找學生在其他方面的優勢和閃光點。而對于家庭教育缺失的學生,教師則需要用“親”和“情”來彌補學生這方面的不足。在學習生活中,教師通過給予更多的關懷,讓學生產生歸屬感。可以通過班級互助、社會實踐等活動,培養特殊家庭學生的集體意識。而對于成長環境變化的學生來說,教師要給予其更多的包容,縮小領地差別。比如,教師引導學生開拓視野,無論身處與何處,都是一個“地球村”人,鼓勵班級中的其他學生關懷和愛護特殊家庭學生,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5]。
結束語
綜上所述,農村特殊家庭學生往往需要更多的關懷、教育和指導,但是,過于明顯的關懷又會導致學生產生畏懼心理,所以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應掌握科學的方法,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實施有針對性的教育策略,促進學生自信、樂觀品格的形成。
參考文獻
[1] 周曉蘭.淺談提升農村初中特殊家庭學生抗挫折能力[J].課外語文(下),2018(10):163.
[2] 甘李鳳.淺談農村初中單親家庭學生的教育策略[J].數碼設計(上),2018(6):236.
[3] 劉海洋.秦嶺山區初中特殊家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6.
[4] 張雙玲.農村初中外來民工學生的弱勢心理及疏導策略[J].新課程·中學,2017(2):461-463.
[5] 王靜.農村初中班級“留守學生心理問題”的教育管理對策研究——以和龍市農村中學為例[D].延邊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