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杰
【摘要】目的 觀察分析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療效果。方法 將100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隨機分成兩組,將其中接受常規治療的50例患者設為對照組,將常規治療聯合胺碘酮治療的50例實驗組患者設為實驗組,對治療效果進行觀察分析。結果 在總有效以及不良反應發生率方面,實驗組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對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進行常規治療的同時,聯合應用胺碘酮能讓治療效果顯著提高,讓不良反應減少,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治療效果
【中圖分類號】R5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3..01
冠心病作為臨床內科中的多發病和常見病之一,在人們生活壓力逐漸增加的過程中,冠心病的患病人數也越來越多[1]。慢性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為冠心病患者發生率較高的并發癥之一,會引起血液動力學異常,讓患者病情加重,對其生命健康和安全造成嚴重威脅[2]。本文分析了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療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3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均經冠脈造影檢查證實。排除標準:藥物過敏或精神異常患者。經隨機方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50例。其中,對照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48~72歲,平均年齡(55.2±2.4)歲,病程4~14年,平均(8.7±1.5)年,心功能分級為:16例為Ⅲ級,34例為Ⅳ級;實驗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46~74歲,平均年齡(56.1±2.1)歲,病程3~12年,平均為(8.1±1.2)年,心功能分級為:13例為Ⅲ級,37例為Ⅳ級。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利尿、吸氧等常規治療。實驗組則在常規治療的同時給予胺碘酮治療:采用靜脈滴注的給藥方式,稀釋胺碘酮后泵入給藥,劑量設置為50 mL,泵入速度為每小時9 mL,持續泵入3天后則采用口服給藥的方式,每次0.2 g,每天3次,連續治療7天。
1.3 觀察指標
①對臨床療效進行判斷:臨床癥狀、體征消失,心電圖檢查發現前期收縮減少幅度≥90%則為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有一定緩解,心電圖檢查發現前期收縮減少幅度≥50%則為有效;臨床癥狀、體征未發生變化,或者加重則為無效[3]。②觀察記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療效觀察
對照組、實驗組的總有效率分別為78.0%(39/50)、92.0%(46/50),實驗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6.6275,P<0.05)。
2.2 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觀察
對照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6.0%(8/50),其中惡心嘔吐、視力模糊各2例,腹痛3例,腹瀉1例;實驗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0%(2/50),其中下腹痛、視力模糊各1例;實驗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6.7222,P<0.05)。
3 討 論
冠心病是臨床中發生率較高的心血管疾病之一,老年人為主要發病人群,患者常常并發心力衰竭。在我國老齡化社會逐漸加劇的過程中,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患病人數也越來越多,對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了嚴重危害。對于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來講,其心肌缺氧、缺血,進而引起室性心律失常,除此之外心臟結構重建時會讓心肌負荷量加重,引起心肌肥厚,進一步讓心室出現不可逆轉,讓臨床病死率增加。
現階段臨床中在對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進行治療,常用藥物主要包括降脂類藥物、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等,然而藥物不良反應卻比較嚴重,如頭暈、胃腸不適等,進而對其臨床應用造成限制。胺碘酮為無負性肌力類藥物,是一種新型的抗心律失常藥物,能有效延長心肌纖維動作,進而讓心房興奮度下降,讓鉀劑流動率減少。除此之外胺碘酮還能讓心內膜的復位時間延長,對冠脈進行有效擴張,對血液流動進行改善,讓心肌周圍阻力和心肌耗氧量降低。
總之,在對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進行常規治療的同時,聯合應用胺碘酮能讓治療效果顯著提高,不良反應減少,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全虎杰,王麗紅,劉曉輝.胺碘酮在治療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中的治療效果觀察[J].當代醫學,2018,24(04):125-126.
[2] 趙曉雪,李 卉,王寧寧,等.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應用胺碘酮治療的臨床觀察[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5,9(22):117-118.
[3] 柳瑞梅,李德增,慕守滿.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臨床治療探討[J].中國醫藥指南,2014,12(21):182-183.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