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防微 張永生
摘 要:我國在改革開放以來四十多年轟轟烈烈的經濟建設發展過程中,雖然取得了一系列舉世矚目的光輝成就,但仍然存在著一些可能影響經濟發展潛力,桎梏了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而這其中,農村的經濟發展問題無疑是我們應當關注的重點。目前,因為我國的土地產權制度仍存在有待進一步完善的地方,比如激勵機制的缺失導致農村生產積極性無法被有效調動,集體土地產權劃分不夠明確等,對于廣大農村人口的合理關切造成極大破壞,浪費了稀缺的土地資源,桎梏了農村經濟發展潛力的進一步釋放。為了破除禁錮,切實推動農村經濟的加速轉型跨越式發展,就必須要對土地產權制度做出進一步的變革,劃清集體土地權利的邊界,科學推進土地流轉制度的實施,從而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蓬勃發展。
關鍵詞:土地產權制度 農村經濟 發展與變革
引 言
立足于當下,我國在經濟發展中仍存在著土地資源相對不足,土地所有權與經營權分散等實際問題。嚴重的限制了我國農業人口收入水平的上升,從而對農村經濟的長期發展產生嚴重的不利影響。為此,加強土地產權制度改革便勢在必行。筆者根據自身多年的研究,結合我國當下廣大農村的現實情況,進行了不懈的研究與思考,最終得出以下結論。
一、現存的缺陷
(一)關系界定不夠明確
農村土地產權制度中,只有明確產權的歸屬,才能最大程度的激發農村經濟發展的潛力和活力。在目前我國的農村土地產權制度中,土地產權的歸屬并沒有明確的界定。法律上雖然規定集體擁有土地的所有權,但是“集體”這一主體概念相對不那么清晰,不利于土地流轉的順利進行,同時對于農村市場經濟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從更長遠的意義上來講,更是進一步掣肘了農村經濟的發展[1]。
(二)土地流轉缺乏切實的法律依據
土地流轉作為一種新型的農村土地利用方式,其機制主要是引入市場機制對農村土地進行流轉,以資本促進農村土地的集約化利用,從而大大提升農村土地的利用效率,從而刺激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但這一形式的廣泛實踐,還須國家相關政策的出臺以及相關法律的制定來保駕護航。但目前我國的缺乏指導土地流轉的具體方針戰略,同時也沒有相關的法律對其加以規定。這就導致土地流轉制度的全面鋪開實踐殊為不易,雖然在資本的介入下一些地方產生了自發地流轉,但在沒有相關法律制度保駕護航的前提下極易形成產權糾紛,從而妨害了各方的合理關切,限制了農村經濟的發展[2]。
(三)農民權益保障得不到落實
我國與土地產權制度相關的法律規定了建設用地征用審批的相關事項,但對于建設用地的具體界定確一直缺位。這就導致在實際的實踐當中,項目建設征地的中產生了盲目隨意的現象,政府的審批程序不夠嚴格;對于一些公共項目的建設,在征集土地時一律通過國家征地權,導致土地管理工作的混亂。
二、改革背景下的經濟發展
(一)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包括土地、資本、技術、勞動力等在內的生產要素,無疑是經濟的長期發展歷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在這其中,土地對于農業的發展是基礎性的,是支柱性的。利用方式的千差萬別,自然也會導致產出的不同。就目前的科技發展水平和土地制度來說,土地增值一般有兩種方式。第一,保持土地的原有用途不變,在此基礎上,將增加土地投入數量改為改革生產技術,提升生產率以及促進資本集約化,投入大量資本,結合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和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通過技術、資本集約化來提升土地的利用效率,增加單位面積產值,從而實現土地的增值。第二,是改變土地的原有用途,將原本用于低產值、低效率產業的土地投入高產值、高效率行業中。但是由于我國的基本國情,即小農經濟在歷史上的長期存在以及殘存的影響,使得土地的使用權極為分散,十分不利于土地的集約化利用。所以要提升土地的經濟價值,就必須要改革現有的土地制度,避免出現土地的浪費,優化土地資源配置的效率,為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提高土地經濟價值,增加增值收益
“三權分離”,是我國目前土地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三權”主要是指經營圈、所有權和承包權,要堅持“確權是基礎,流轉是手段,增收是目的”,切實利用好、發展好土地流轉的經營方式,將土地的使用權更好的變現,為農民群體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同時,要注意將我國的基本分配制度貫徹落實在增值收益的分配過程中,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同時,也要兼顧按生產要素分配,承認技術、資本、管理的合法性,調動一切有利于農村發展、有利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的積極力量,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腿咚農業現代化的偉大歷史進程。
(三)落實產權制度
改革開放以來,在我國的廣袤土地上廣泛推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雖然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有效的調動了廣大農民群體的主觀能動性,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以及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在如今推動農業現代化、集約化經營的當下,無疑其導致的土地經營權的分散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其對于農業的改進僅僅停留在了改變經營方式的層面,而未對土地產權制度產生深遠的影響,在市場經濟建設如火如荼的今天,已越來越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產權制度的建立時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中之重,如果這一制度在農村土地制度體系中缺位,則農村經濟和生產力的發展就會受到嚴重的掣肘。
三、結語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時代的不斷變化,經濟的發展對土地制度的要求自然會不斷提高。土地制度若依然一成不變自然難以滿足需要。因此,在具體的農村土地制度變革過程中,我們應當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提高土地經濟價值,增加增值收益;落實產權制度,切實推進農業現代化、產業化、集約化發展,保障廣大農業人口的合法權益,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阮建青.中國農村土地制度的困境、實踐與改革思路——“土地制度與發展”國際研討會綜述[J].中國農村經濟,2011(7):92-96.
[2] 扈映,米紅.經濟發展與農村土地制度創新——浙江省嘉興市"兩分兩換"實驗的觀察與思考[J].農業經濟問題,2010,31(2):70-76.
作者簡介:第一作者:杜防微,第二作者:張永生,籍貫山東省沂水縣楊莊鎮,單位:沂水縣國土資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