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然
摘 要:我們生活的環境中存在著各種有趣的小現象,仔細地觀察分析這些現象,可以發現有很多都是和經濟學密切相關的。雖然作為一名高中生,沒有系統的學習過此類的相關專業知識,但我知道當人們在作出某種選擇時會對其中的經濟收益和成本進行權衡,這也充分說明了生活中經濟學的無處不在。本文從約束條件,自我能力和結果的重要性三個方面分析一下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經濟學。
關鍵詞:約束條件 自我能力 受益 成本
很多人認為經濟學是深奧的,很難理解,其實不然。一方面,生活中的很多現象都可以用經濟學原理去解釋;另一方面,很多經濟學原理可以在生活中找到縮影。例如,在考慮讀大學的成本的時候,不能單單的計算學費和生活費用,還要考慮這些年工作的機會成本;某次考試的時候太專注于難題,而浪費了太多的時間去做其他簡單的題目,最終撿了芝麻卻丟了西瓜,這屬于經濟學中的沉沒成本;超市晚上會對當天沒有賣完的肉類或者水果進行促銷活動,哪怕便宜一點也要賣掉,這些都是經濟學中的邊際成本。由此可見,經濟學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一、情感如果被架在熱鍋上,成本自然也就很高了——約束條件。
我們都知道,經濟活動中的理性人都在追求利益最大化,但是最大化的利益是在約束條件限定范圍內的。生活中的約束條件有很多,受教育狀況,承擔風險的程度,個人能力的大小等等都是限制我們自身發展的因素。改革開放初期的時候,在買房的問題上,中西方的老人有不同的做法,中國人喜歡攢錢,等錢足夠后才會著手去買房;而國外的人卻先是貸款買房,再慢慢償還。兩種做法沒有聰明和不聰明之分,也沒有誰對誰錯的區別,身處的環境不同,約束條件也會有所不同,改革開放的初期,首先是無房可買,再加上市場的不完善,借貸的錯亂,履行合約的能力非常低,才會有了截然不同的兩種方式。
約束條件也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改變約束條件,原來的收益可能隨時變成成本。優異的家庭條件可以給一個人的發展帶來很多便利,不管是禮儀,還是教育,還是其他方面。但同樣的他們可能會習慣每天早上必須要喝牛奶,習慣了每天出門有人接送,習慣了享受這一切。當這種條件發生改變時,這種享受就變成了一種負擔,成本約收益發生轉化。
二、別人能成功的事,未必自己就能成功——自身能力。
價格戰是市場中的商家進行競爭的主要方式,一家大型連鎖超市和一家小型的超市進行價格戰,最終失敗退出舞臺的肯定是小型超市,大型連鎖超市的資金鏈和市場份額肯定要大于小型超市,他們不怕虧本,也有這個能力去虧本經營,但是小型超市不同,在自身能力上要弱勢許多。共享單車是一種新型的共享經濟,為了迅速的占有市場份額,各大共享單車紛紛出動,可最終淘汰掉了一批批的商家,最終剩下的只剩一兩家,最主要的原因便是經營不善,領導者的自身能力不同造成的。
“別人能做成的事,我也可以的”,很多人會用這句話激勵自己,激勵身邊的人。其實不然,如果讓一個日夜辛勤勞作的農民去處理國家大事必然會使這個國家走向滅亡,同樣的,讓一個在商場叱咤風云的企業家去當裁縫做衣服,先不說大材小用對人才的浪費,只思考一點,他能把衣服做好嗎?術業有專攻,只要能把自己擅長的一方面做精做好,那你就是成功的,精力有限,能力有限,那種完美的全面型人才是不存在的。對于高中生來說,不需要過多的跟別人比較,我們需要戰勝的只有自己,不斷提高自己的個人能力,每天不斷進步,最終總會走向成功。
三、進退有度,寵辱不驚——藍斯登
據調差顯示,在一個愉快和諧的氛圍內工作和學習更有助于提高成員的積極性,很多企業為了提高自身的經濟效益,采用刻板的固定式管理方法,從領導到員工,每個人都板著一副冷漠的面孔,雖然樹立了自己作為領導者的權威便于管理,但是這樣的企業往往長久不下去,最大的問題便是人才流失的速度會特別快。著名管理學家藍斯登也提出了一條著名的定律:給員工一個快樂的環境。
隨著經濟的發展,對于生態環境的破壞日益嚴重,當人類重新重視保護環境的時候,一切已經太晚了。正像藍斯登原則中所說,在爬梯子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持梯子的整潔和穩定,不要認為上去了就好了,因為你還要爬下來的,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就要兼顧對環境的保護,使得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處于合理的平衡中,最終才不會發出“后悔晚矣”的感慨。進退有度,才不至進退維谷,這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體現的淋漓盡致。不要因為每一次的成績進步而驕傲自滿;也不要因為某次的失常發揮而灰心喪氣,寵辱皆忘,方可以寵辱不驚。
結 語
經濟學是一本奇怪的學科,它引導我們進入客觀的世界,生活中的經濟學將抽象難理解的經濟學原理與我們生活的環境結合在了一起,用我們熟悉的生活經驗解釋復雜難懂的經濟學原理,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待生活中的現象,更有助于我們科學合理的權衡利弊作出取舍。經濟學里邊的世界和我們生活的真實環境是不同的,通過上述三個案例的生動解釋,我們可以發現經濟學在生活中的運用是無處不見的,作為一名即將進入大學的高中生,善于從生活中的小的事例中不斷發現有助于我們進步的經濟學原理,并且合理的運用這些知識為我們以后的道路做出最好的選擇。
參考文獻
[1] 黃海君.試著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J].企業導報,2016,(13):186-186.
[2] 郭揚.日常生活中的經濟思維——讓我們像經濟學家那樣思考[J].網絡財富,2018,(4):68-69.
[3] 曾佳妮.淺析數學在經濟生活中的應用[J].低碳世界,2017(2):17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