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英語教師在豐富其教學組織內容,優化其教學組織形式以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結果的同時,跨文化意識這一學生內在學科素養不容忽視。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一切可以運用的資源和形式,借助多元的文化學習載體,靈活地引導學生進行文化學習,同時也為學生世界觀的形成和終身學習理念的培養奠定基礎。
關鍵詞:多民族 中學生 英語跨文化意識
作為偏遠的多民族聚居區的初中英語教師,筆者發現很多中學英語教師在加強學生英語知識傳授的過程中,對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培養的重視和加強不夠。在此,特以云南省昆明市祿勸縣九龍鎮九龍中學學生為例,結合教學實際,淺談在偏遠的多民族聚居區,培養學生的英語跨文化意識。
一.英語跨文化意識培養的必要性
1.校情分析
筆者所在的學校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祿勸縣九龍鎮。是一個由漢、彝、苗、傈僳、壯族等八個民族雜居的偏遠山村。然而,經調查,本校學生構成較為復雜, 2018年共19個班,958名學生,其中少數民族約為百分之三十。以本班為例,49名同學中,漢族33名,彝族13名,壯族2名,苗族1名。少數民族學生數占全班總人數的32.6%。其他班級的學生構成均在三個及以上。
另一調查顯示,本地區的少數民族對本民族的傳統習俗傳承得較好。學生在與本民族同學、家長在一起是,主要以本民族語言交流。以彝族、苗族較為典型。在此背景下,學生在本民族語言的影響下,在學校學習漢語本身就有一些困難,而英語對于學生而言,更是難上加難。本地區學生在接受多種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從本身說的彝語或苗語跨越到英語這種毫無語境的外語,對于學生的接受能力要求很高。
2.學情分析
上文提到,筆者執教于云南偏遠的山區,山高路遠,交通不便。鄉鎮距離祿勸縣69公里,距離昆明市147公里。80%的學生來自于更為閉塞的山區,與外界的接觸交流不夠。與其他發達城市、地區比起來,學生學習英語只限于課堂本身。缺乏英語的實際運用,這對于學生從整體感知英語學科特點,是完全不夠的。在這樣的學情下,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是很重要而且很有必要的。
二.英語跨文化意識培養的形式
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結構圖通過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四個維度,對教學目的,教學本質,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進行了詮釋。1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從長遠來看,有益于培養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提高學生英語全局觀念。
1.始于課堂
根據《課標》,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形成從課堂就開始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把課堂教學創設英語情境,讓學生充分參與進來,在情境中感受英語國家的特殊文化。比如,在七年級上冊Unit7講到衣物表達時, 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介紹自己今天的穿著打扮,說到shorts, trousers, pants,及gloves時,讓學生觀察并討論這些詞需要用復數的原因。通過在課堂上學生的積極參與,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對不熟悉或跨域度比較大的知識點,讓學生去探索,發現并變成自己所得。
再比如,在學生寫作文或者練習對話時,往往會出現“Chinglish”及中式英語的表達。如“I have thirteen years old.” “I and my sister after class to play basketball.”從這些句子可以發現學生把中文的表達習慣和英語混為一談。可知,英語有自己獨特的句式句型。因此,在課堂口語訓練中,教師要提醒學生如何正確編出準確的英語句型。
課堂教學的關鍵在于,使學生盡可能地開口,把自己融入到英語課程學習中。特別指出,為了不打擊學生開口的積極性,當學生有說錯個別字詞是教師可以適當提醒,不用刻意去糾錯。
2.用于實際
在起始階段,應使學生對中外文化的異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學中涉及的外國文化應和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息息相關,并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3 《課標》告訴我們,初級階段的英語學習應注重與學生日常生活相關,注重學生的體驗感和參與度,把課堂所學知識充分運用于實際。 避免造成知識輸入與輸出的脫節。課堂上大量的語言知識輸入,需要在實際生活中以輸出的形式得以運用。英語教師在課后可以引導學生在于老師,學生見面時,盡可能地運用簡單的英語句型來問候他人。如“Good morning!” “Nice to meet you!” “Hows the weather today?”等等句型都可以隨時隨地引導學生開口說。
萬事開頭難,但堅持下來以后,英語對于學生而言,就不會那么生疏,那么遙不可及。同時,在生活中說英語,學生會體驗到說英語帶來的快樂,把他們對于英語的興趣映射到課堂中去。
3.升于媒介
文化不再是以前人們所認為的那個靜止的不變的,封閉的固定的集裝箱。文化實際上變成了通過媒體和國際因特網交流的跨越交界的創造。4
對于提高中學生英語跨文化意識這一方面來說,因特網可以說是一個很好的媒介。它為深山中苦讀的孩子打開一扇窗,為學習英語的孩子搭上一座橋,讓孩子們看到外面的世界。教師應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資源,在授課的過程中向孩子展示更多的外國文化。如八年級上冊Unit 7課文中涉及到中餐廳與西餐廳的服務特色。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中國八大菜系的介紹視頻,以及西餐廳的菜品,節日特色等。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同時,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一些網絡自主學習平臺,如VOA、BBC、 “聽歌學英語”、“英語流利說”等幫助學生練習聽說讀寫的同時,讓他們了解各國風土人情;“百詞斬”、“愛學堂”幫助學生更有效等識記詞匯,理解語法。
總 結
中學生,特別是多民族地區的中學生英語跨文化交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教學任務。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改變教學方式,創新教學手段,讓學生的英語學習與英語跨文化接軌.
參考文獻
[1] 陳艷君、劉德軍:基于英語學科素養的本土英語教學理論構建研究[N]
[2]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23)
[3] (《世界文化報告——文化的多元 沖突和多樣性共存》2000)
作者簡介:馬敏娜(1990—),性別: 女,籍貫: 云南 紅河,職務:初中英語教師,學歷:大學本科,單位:云南省昆明市祿勸縣九龍鎮九龍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