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龍
處于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階段的隋唐至兩宋時期,其學校教育發展也隨社會發展而興盛。唐宋教育體制和模式的確立和完善,標志著中國古代教育體系框架的基本完成。
眾所周知,教育制度是社會制度之一,如果放眼人類歷史的各個階段,教育無不與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宗教甚至與一個家族的制度并存于社會結構之中并且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進一步發展,從而更好地為社會的發展服務,為統治階級選拔人才服務。
隨著道、釋思想傳入中原,唐朝統治者實行“三教并行,三教并用”的文教政策,唐朝的官學教育制度下包括中央官學和地方學校。
在中央設立國子監,下設七學三館,主要以儒學性質學校和各類??茖W校為主,地方官學主要有府、州、縣學三級學校。官學體制的完善推動教育管理制度的建立,比如規定了入學條件、教學目錄及學習年限、假期制度、升進與罷退制度以及學官的考核等,尤其是對學官的考核很大程度上保證了講師隊伍素質和更好地傳道授業解惑?;诖?,唐朝官學教育發展的特點不難得出。第一:封建教育等級性異常突出。第二:儒家思想仍然是學校教育體系的主體。三:非儒家學校在學校教育體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四:學校設置多樣化的類型和形式。五:逐漸完善的教育管理制度。六:地方學校發達。七:七:學校已成為科舉制度的附屬機構。
唐朝的私學教育快速發展,如像大儒韓愈和胡安定等學者型官員嘗試私學教育,采用經學家私人傳道授徒的方式。除此之外,唐代教育方面的一個重要機構即書院誕生了。起源于唐玄宗時期,有官和民兩種。民間來源于士大夫個人的研究。與此不同,春秋時期書院以社會為導向,逐漸成為秦朝四方館的公共活動場所。儒學、僧侶、道家等都可以自由進出。由向私人漸漸向公共,此乃書院與書齋的差別。官辦書院起源于朝廷整理典籍圖書的組織,下設學士、修撰、拓書手、裝書直等職,匯聚藏、校、刊、講書等為一體,主要原因是學術文化,沒有具體的政府事務。這是官方政府官方辦公室與政府職能之間的區別。這種先進的私立教育形式在唐代發展迅速,彌補了官學不夠深入地方的弊端,極大推進了唐帝國社會教育的興盛。在唐五代時期,帶著官府和民間的兩種傳統的書院,逐步發育壯大、成長起來,在兩者的 “珍視”和影響下,具備作為文化教育機構的形態??梢哉f唐朝時期書院對后世書院的影響,就如同羅馬法對后世法律的影響一般,幾乎所有后來學院的活動都可以在這里找到。不管是鴻儒還是白丁都可以在書院自由暢談、探究經史、教學授道等,它擔負起繼承傳統,推陳出新的文明重擔。從此,中國社會又增添了一個嶄新的、非常重要的文化教育組織。
著名學者馮友蘭先生,在著作中提到中國經歷了三次“新儒學”運動,第二次便以宋明理學為主,逐漸確立了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系統,即宋明理學。宋代普遍存在實行“重文抑武”的現象,宋代的官學教育制度同樣包括中央官學和地方學校。中央官學不僅有大學還有小學,有些機構專門教授儒學,又設立了??茖W校。其中有獨立的或附屬的學校。地方的官學也分設路州縣三級。但路只有教育行政管理機構,不設置單獨的學校。州縣兩級分設學校。宋代繼承了唐代,又增添了新的軍事監督、繪畫、武術等。與唐朝中央官學相比,宋代的教育對象在地位等級上有明顯的限制,還實行了“三舍法”的考試制度,并有政府的教育經費作保障。
書院在宋代繼承前朝,開拓創新,著名的書院有岳麓書院、松陽書院、應天書院、白鹿洞書院,又稱四大書院。人才輩出,顯赫一時。同樣培養出大批官員的學者的還有宋代太學。隨著理學的形成和政黨斗爭的興衰,太學成為理學與政治勢力交流的場所。宋代太學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學術體系。太學生面向社會,從平民中優秀人才和八品以下官員子弟中選拔。前文提到的三舍法,將太學生分為三類:上舍、內舍和外舍三等。新生先入外舍學習,經考核后升補內舍。內舍一般每兩年一考,兩平或優否各一的評為下等上舍生,準予免解試;優平各一的評為中等上舍生,可以免禮部試;成績同當年公、私試分數皆為優秀的,評為上等上舍生,可以授官;上舍生可以不用再參加公式。私試每個月一次,學官充當出題者自考學生;公試每年一次,朝廷降敕差官主持。宋哲宗元符二年后,三舍法推廣到各類學校。南宋時,太學繼續實行三宮制,并不斷完善.三舍法對宋代社會的影響很大,涌現了大量的州縣儒生,考試者出現階層化的現象。后來三舍法雖然被廢止,但是士人在法律中的特殊地位得以延續,形成了左右社會的有勢力者階層,這一情況在南宋時基本上得以確立。
書院在南宋時極為發達,官方教育的衰落是最直接的原因,理學的發展是最重要的原因。,還有科舉制度的腐敗、如朱熹、陸九淵等名師大儒在書院講學還有印刷業的發達也是其中的原因。由朱熹編輯的《白鹿洞學院》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從此,書院與教育、學習相結合,構建了豐富多彩的文化體系,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學者。
中國教育制度,就建立而言,從地方到中央,它已經變得完美。但由于各皇帝政治權力的波動,人才培養的權力發生了變化。而地方教育的興衰,則更與地方長官對教育的態度有關。北宋蘇州、湖州地區教授胡元創立了“蘇湖教學法”,這在中國古代教育史上尤其著名。從總體上看,歷代皇帝都癡迷于科舉以充實自己的隊伍,而忽視了人才培養學校的發展。這種現象集中在各個朝代后期。從唐宋開始,如何處理科舉人才培養與學校人才教育的關系一直是封建政治評論家和教育工作者爭論的重要問題。
誠如以上對唐宋教育體制的分析,一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會影響教育體制發展,教育體制又會反過來影響政治、經濟等。符合時代發展趨勢的、適應上層建筑的教育體制會對社會產生積極作用,但如果不順應時代潮流、逐漸僵化,就會像封建社會末期的八股取士一樣壓抑扼殺人的思想,推送中國落入列強之手。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身處社會主義社會,教育對我們的意義非同一般,如果能很好地借鑒和吸收古代教育制度中有利于現代社會發展的部分,即批判繼承,古為今用,不斷完善當代教育制度,那么我想,對當代的思想文化、精神文明、理想信念也會產生積極影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