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姝 賈舒媛 馮柔 唐周 趙婷
【摘要】研究發現,現有文獻課程教改的出發點較少從就業市場需求能力角度和課程目標群體學生的偏好與需求角度進行教改,也較少進行課程教改效果對比研究。本研究將改善上述不足。此次項目能對課程的教學改革以及實踐效果分析都是一次很好的助力和提升。本課題結論的有效性將進一步積極促進新教改背景下教師課堂角色的轉型,讓更多高校教師意識到多媒體網絡環境下教學角色轉換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關鍵詞】人因工程 手電鉆 防塵定位
1緒論
多媒體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打破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權威”地位,學生學習知識的渠道多樣化給傳統教學注入活力的同時,也對教師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對多媒體網絡信息技術的挑戰,課程教學改革成了教師們需要積極思考的關鍵問題。
據不完全數據統計,收錄在知網上的關于高校教研教改論文呈持續增長趨勢,從研究領域來看,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1)高校教師針對某一專業課程的教改研究;(2)高校某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研究;(3)基于學生能力培養的高校教師教學方法研究。再加上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和MOOC浪潮的興起,現在的教研教改更多的結合了新興的教學方法,如慕課、微課、網格課、翻轉課等;采用的教學手段有專題研討法、項目教學法、任務驅動法、碎片法、案例分析法等。隨著新方法和手段的興起,越來越多的教改研究隨之進行資源整合與互鑒。目前關于課程的教改研究大都停留在結合各種新興教學方法的課程教學研究階段。研讀發現,現有文獻課程教改的出發點較少兼顧就業市場需求能力角度和課程目標群體學生的偏好與需求角度進行教改,也較少進行課程教改實踐效果對比研究。
2問題的提出
針對目前很多課程的教改較少從就業市場需求能力角度和課程目標群體學生的偏好與需求角度進行教改,也較少進行課程教改效果對比研究,本課題將改善上述不足,解決的問題有:(1)將就業市場需求能力融入到教改中,“教改扎根市場需求”;(2)將大學生學習偏好與需求兼顧到教改中,“教改扎根學生需求”;(3)課程教改效果對比研究,讓事實說話。
3具體研究內容
本項目將工業工程專業《人因工程學》課程作為教改研究對象,進行教學研究和實踐效果分析,進行如下內容:
3.1從就業市場需求能力角度調研,以能力需求為輸入點,反推、細分出《人因工程學》課程所涉及到的企業需求能力信息,進而反推出與此能力相關度高的該課程重點知識等內容,這些內容將作為翻轉課堂課程設計的重點;通過招聘網,智聯招聘,獵聘網等多個網站的調查,以及與企業的工業工程師進行交流,針對每個崗位調查出對人因工程的知識要求。得出,在工作中的應用的人因知識有:(1)雙手法;(2)作業場所設計;(3)工作環境設計。我們再將這些能力分配到書中的具體章節。
3.2調研手段的選擇,調研過程的實施,統計分析軟件的應用,來獲取在校大學生的學習偏好與需要,以期教師課程設計中更好的兼顧到學生偏好;本次課題發放的調查問卷有兩種類型,一種問卷為《目前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學習偏好與需求》,這種問卷可以發放給任何在校大學生,不限專業不限年級;第二種問卷為《已學<人因工程學>課程的學生對于該課程的授課情況反饋以及建議》此類問卷發放給已經學習過該課程的學生,讓他們對該課程以往的授課情況的反饋以及建議。
3.3“本著教改扎根市場、扎根學生”的原則,結合上述內容,選擇目標班級(2017級工業工程班級),進行《人因工程學》翻轉課堂教學。
(1)教師輔助學生在課下借助現有各種多媒體網絡技術手段來獲取知識進行自主書本學習(可以視頻講座、聽播客、電子書、線上討論、線下交流等等);教師提前合理布置該課程學生自學模塊,交由學生按照他們的喜好方式與學習時間來自學。
(2)教師引導學生課上更多專注于基于項目、案例、專題或任務的學習,教師也能有更多時間與學生深層次交流;課堂上對課前知識用十分鐘左右時間進行復習并答疑,更多時間留在案例的分析,在此模塊中,建議教師對班上學生分組,小組討論案例,然后相互交流心得或對策,可以講臺交流模式,也可以開辯論會,形式多樣,更有利于學生們的深入思路和理解。
(3)由于不同學生的學習特點不同,該課程的翻轉教學實施動態調整課程定位、雙向反饋機制,課程教學雙主體(教師+學生)“學中教,教中學”形式的創新,以應對差異化和多樣化的學生群體。學生可以及時將本次課的授課方式反饋給教師,以便教師及時調整以后課程的教學模式。
不過翻轉課堂這種教學模式對教師要求較高,除了要求教師精心設計課前/中/后內容外,對課堂時間的掌控也要盡在掌握中,此外還要求教師本身對本課程就已經有很高的深度/廣度/高度/新度/精彩度的理解和認識,同時教師要勇于有目的性的擴充服務于主題的知識,讓學生接觸前沿知識;同時要求教師把握教學對象的心理需求,善于精選教學案例;注重理論聯系實踐,保持教學的新穎性;善于總結概括,使內容深入淺出;對教學內容進行藝術處理,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和欣賞性。
3.4課程教改效果對比研究,讓事實說話。通過課堂觀察,問卷調查和教師、學生(含已畢業生)抽樣訪談等獲取教改效果評價第一手信息,運用統計學理論,將就業市場需求能力和大學生學習偏好與需求融入到教改中,以學生為出發點,以學生為結束點,進行該課程的教學改革效果對比研究,并將研究手段和結論推廣應用到全校其他課程,以期為我校其他課程的教學改革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論和現實依據。
4評價
本課題研究的創新之處,理論創新:將就業市場需求能力和大學生學習偏好與需求融入到教改中,“教改扎根市場需求,教改扎根學生需求”,增強課程教改的有效性;應用創新:本課程的教學改革效果對比研究,以解決多媒體網絡手段浪潮沖擊下,專業課程在改革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在應用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創新性。本項目結論的有效性將進一步積極促進新教改背景下教師課堂角色的轉型,讓更多高校教師意識到多媒體網絡環境下教學角色轉換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參考文獻:
[1]劉金江.翻轉教學在軟件實訓課程中的應用與實踐[J].商情,2016.
[2]張光華.新教改背景下地方應用型高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思考[J].科技博覽,2016.
[3]李竹林.基于混合式的計算機專業課程教學改革分析[J].時代報告,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