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琳 王楊夏娃 賀子桐
【摘要】遼寧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重要省份之一,長期以來受要素驅動、投資驅動等傳統發展模式影響較深,實現遼寧省老工業基地再振興,必須走創新驅動發展道路。本文從科技創新主體、科技創新資源、科技創新機制和科技創新環境等方面綜合評價遼寧省的創新基礎條件,分析遼寧省實施科技創新戰略的優勢和不足,設計遼寧省科技創新驅動的戰略框架,為提出遼寧省實施科技創新驅動戰略的路徑提供理論與現實依據。
【關鍵詞】遼寧省 科技創新基礎 創新驅動戰略
1引言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以科技創新推進轉型升級,以轉型升級促進科學發展,將科技視為創新的關鍵,將人才視為創新的根本,將教育視為創新的基礎,將文化視為創新的靈魂,推進發展觀念、機制體制、社會管理等全方位創新的重大選擇、發展規劃及策略。遼寧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重要省份之一,依靠創新驅動實現經濟增長是當前的必然選擇。
2遼寧省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關鍵矛盾
目前,遼寧老工業基地正處于實現創新驅動發展、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在優化創新科技創新環境與產業轉型升級環境,提升產業創新的質量與層次,增強產業發展的創新力、競爭力,實現產業創新發展方面,仍面臨著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2.1產業結構不合理,轉型升級步伐緩慢
遼寧省幾十年來形成的非合理產業格局一直延續至今,并且構成了經濟增長和生態環境雙重壓力。從高技術產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占規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這單一指標比較來看,遼寧地區該比例僅高于西北地區,到 2017年,遼寧地區高技術產業發展規模遠遠落后于中南、華北、華東等經濟發展較為發達的地區,甚至是西南地區。產業轉型升級滯后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絆腳石”。從產業機構來看,重工業規模是輕工業規模的2倍左右,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嚴重滯后。此外,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占比較低,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對全省經濟發展支撐能力較弱。
2.2創新動力和創新投入不足,創新效率與科技成果轉化率低
遼寧省企業科技創新意識薄弱,具有研發機構的企業數占企業總數的比重、各省和省內企業研發投入強度等均較低;自主研發能力較大,新產品更新換代步伐慢,科技成果轉化率低,難以支撐高端產業發展。從創新投入來看,雖然遼寧省創新投入較中西部地區具有微弱優勢,但較東部發達省份以及全國平均水平而言,仍有較大差距。2017年,遼寧省研發經費支出占 GDP比重僅為2%,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09%。人才是實施創新驅動關鍵,但是當前遼寧地區雖然人才培養規模較大,但是產業人才較為匱乏,并且流失較為嚴重。不僅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流失嚴重,一些技能型員工也大量外流。
2.3資本市場不發達,資金短缺
遼寧地區多數企業還處于規模擴張的成長發展期,面臨著“提質”與“增量”的雙重任務。“提質”就是要通過科技創新,提高產品質量,研發出新的、高質量產品,淘汰舊的、處于市場飽和狀態的低質量產品;“增量”就是通過加大資金投入,擴大企業規模,提高企業品牌形象、市場競爭力與抗風險能力。在“提質增量”的轉型升級階段,企業需要大量的資金供給,但從現實情況來看,多數企業受到資金短缺的困擾,成為企業轉型升級最重要的瓶頸。僅僅靠地方政府投資或者國家財政支持,企業創新動力不足,研發投入低,很難滿足遼寧老工業基地振興的資金需求。資本市場不發達、層次與體系不健全是導致振興遼寧老工業基地戰略實施中資金短缺的重要因素。2017年,全國共有380家企業IPO過會,遼寧省僅有2家企業。截止2018年3月,全國共有上市公司3510家,遼寧省只有135家,占比3.8%。遼寧省上市公司數量較少,直接融資規模小,金融機構規模小。股權融資和證券化融資偏少,制約資本市場運作空間的拓展。金融創新不足制約資本市場,優勢得不到充分發揮。
2.4企業所有制不合理,民營企業整體素質不高
長期以來,遼寧地區經濟增長與產業發展嚴重依賴國有企業。國有企業轉型發展受困于傳統體制機制,同時又制約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企業之間缺乏市場推動的產業分工聯系,國有企業技術優勢內生化未形成溢出效應,難以帶動產業鏈延長和市場細分。與此同時,民營經濟發展較弱,民營企業多從事資源開發、房地產、生活服務業,或為國有大企業配套,依附性強,整體素質不高。
2.5體制與機制不完善,創新創業環境欠佳
遼寧地區產業創新發展所面臨的根本問題是傳統的體制機制弊端。計劃經濟遺留導致市場與政府雙軌制資源配置格局的低效率,市場經濟發展不足導致遼寧地區產業發展缺乏市場競爭能力,無力抵抗市場風險。同時,國有經濟比重偏高,導致遼寧地區企業創新缺乏效率,科技成果轉化也面臨著種種制度障礙,市場機制不健全,政府在資源配置中作用較為強勢,導致經濟發展內生動力與活力不足、創新創業環境欠佳,進而影響企業創新創業的體制機制與環境包括政府決策與運行機制。
3遼寧省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路徑
首先,借助遼寧省自身條件和歷史機遇,進一步提升遼寧省自主創新能力,實現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遼寧省是資源大省、工業大省、勞動力充足,通過體制機制、組織和技術創新,鞏固遼寧老工業基地在裝備制造、農產品加工、醫藥制造業等產業的比較優勢,扶持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即要依靠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要依靠提升產業的競爭力,要依靠新的產業增長點的形成,推動遼寧老工業基地的振興發展。
其次,進一步健全和完善遼寧省創新驅動發展的政策和保障機制。在資源配置中要正確認識政府、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地位和作用,處理好政府同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關系,準確定位政府在創新驅動發展中的邊界。還要深入貫徹創新驅動發展的政策和保障機制,緊緊圍繞提高創新能力這條主線,整合科技資源,完善科技研發、管理、服務機制,推進科技項目、經費管理、科技評價和獎勵制度,實行按項目進行基本科研支出核算和科技資源配置,徹底解決科技發展結構性失衡等問題,釋放科技創新活力。
第三,形成以企業為中心,政府、高校、科研機構和社會組織提供服務的協同創新主體系統。各類組織一起構建分工協作、有機結合的創新鏈,形成有特色的協同創新體系,通過構建內生要素協同創新機制和外源創新主體協同建設模式,鼓勵引導企業和高校院所開展協同創新,組織實施產學研聯合攻關項目,重點建立創業創新載體,打造產學研協同創新基地,形成有特色的協同創新體系。
第四,創新資本要素的優化與融資保障。進一步推進省內企業上市工作,各級政府大力扶持企業上市,擴大直接融資規模,為企業發展創造更寬的平臺,增強區域經濟發展內生動力,通過創新資本要素,為創新驅動提供融資保障。
最后,遼寧省一方面要通過優化政策環境、服務環境、居住環境和人文環境,營造開放、開拓、開明、勇于創新創新文化環境。另一方面,教育內容與方法的創新。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人才,為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智力支持和行動保障。
4結語
遼寧省在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過程中具有良好的資源配置和發展機遇,但由于受到自身劣勢的制約,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遼寧省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利用各種優勢,努力克服自身劣勢,有效實施遼寧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現持續、穩步的發展,為當地的經濟發展提供助力。
參考文獻:
[1]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2]冉清文.基于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遼寧科技創新體系建設[J].渤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37(02):150-154.
[3]張志元,雷慧俊,周雪雪.創新驅動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革振興[J].東北亞經濟研究,2018,2(01):88-98.
[4]鄭文范,孫家成.論創新驅動與東北老工業基地再振興[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4,31(24):41-44.
[5]葛莉,李天鎮,陳靜.遼寧省創新驅動發展的SWOT分析與戰略選擇[J].科學與管理,2016,36(05):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