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惠春
【摘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促進我國經濟文明發展的基本要求,農村地區群眾文化工作人員應懂得調動群眾力量,挖掘群眾需求,保證群眾文化是農村人民切實所需的活動,以便真正發揮群眾文化在優化農村人民精神品質,豐富農村人民生活等方面的作用。
【關鍵詞】
1形成科學文明的鄉風
在大家的印象中,農村一直都是閉塞、落后、封閉的代名詞,但是在建設新農村的過程中,筆者發現,農村地區的人們已經在信息技術與“對外開放”的環境下逐步變得開明化、現代化,雖然與城鎮地區還有所差距,但是已經實現了進步與發展。這就說明農村人民對先進文化的包容度與接受度是比較高的。因此,以建設良好的群眾文化來促進新農村的建設與發展,也是十分可行的。在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中,農業依然是主要的經濟支柱,但是農村人民卻依然習慣以“家族式”經濟發展作為提高本家族經濟水平的主要依據,人們很少會引入先進的農業技術,也不懂得與其他家族合作,這種“因循守舊”的生產觀念也限制了農村地區經濟水平的發展。建設良好的群眾文化可以加強農民之間的生活交流、經濟交流,他們開始學會汲取與吸收外界先進的生產知識與生產技術,這就會讓農村地區的人們了解現代科技發展對自身生活的影響,從而樹立科學文明的意識,形成科學文明的鄉村風氣。如此一來,農村地區閉塞、落后的觀念也將受到沖擊,直至消失,從而從整體上提高農村地區的文明水平。當然,在大力建設新農村群眾文化的過程中,許多地區也會為了贏得民眾的支持,會充分發揮群眾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成為建設精神文明的主體。為了發揮自身的主體地位,農村人民也會主動學習群眾文化,了解建設群眾文化的需求,而這也能夠直接促進農村地區人民的文明水平的提高。由此看來,在建設新農村進程中加強群眾文化建設,是形成科學文明鄉風的基本途徑。
2增強農村人民的向心力與創造力
一直以來,農村地區的人們都是“各自為戰”,即只要管好自己的“小家”,便萬事大吉。可以說,許多農村群眾都對“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生活感到滿足與自豪。從這個層面來說,農村地區人民是比較“散”的,他們缺乏集體意識,也不關注農村文化的整體建設。為了改善這種“個人主義”盛行的鄉村風氣,筆者認為,農村群眾文化工作人員必須要以群眾文化來加強與促進農村人民的溝通與互動,增強農村人民的向心力,使其樹立集體主義精神,學會為“大家”貢獻,從而讓農村人民由“舊式農民”成長為社會主義社會下的新式農民。在群眾文化建設中,文化館工作人員會為農村人民提供智力教育與精神教育,從根本上提高農村人民的文化素質水平。比如,就拿農村人民最關注的農業生產來說,文化館工作人員便可及時邀請農業種植專家或者是從我國高等院校畢業的高材生到本地講解現代的農業生產技術,讓所有的農民都能夠接觸到外界的先進技術,從而使其在科技的引導下提高本地的農業產量。另外,在學習過程中,農村人民還可以學到部分管理知識與科學知識,這對于改善與根除農村人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落后觀念是十分有效的。就比如筆者所在文化館曾經便對國外先進的集約化、規模化的農業生產方式進行了科學教育,選擇了美國先進的農業生產文明以及我國先進鄉鎮的案例作為補充說明,向本地農民講述了現代農業的基本知識,并且還讓農民學習了如何根據市場需求來選擇農業生產對象這一經濟知識,并邀請專家向其講述了如何把本地農業發展成為特色農業,建立特色農產品生產鏈等知識。在本輪農業生產培訓中,本地農民都顯得十分興奮,許多人都說這次群眾文化活動讓他們看到了新希望與新天地,這就說明群眾文化在改善農民固有思想層面發揮著十分積極的作用。在農村人民逐步參與到群眾文化建設與經濟文明建設活動的過程中,農村人民便會懂得交流、合作與學習的重要性,所以這就會打破他們“固步自封”的傳統觀念,主動嘗試在合作中取得進步與發展。如此一來,農村地區的人們便會在合作活動中樹立集體意識,形成團體觀念。另外,當農村人民在群眾文化中嘗到“甜頭”與好處之后,他們便會懂得科技文明進步的力量,這可以讓他們更加信任群眾文化工作者,這種認知會大大增強農民的向心力與凝聚力,從而使整個鄉村擰成一股繩,共同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貢獻自身的全部力量。
3豐富農村人民的精神世界
在過去的農村地區,人們的奮斗目標便是達到溫飽,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溫飽已經不再是困擾農村地區人民的生活元素。借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說,人類需求從下而上主要可以分為五種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當人們能夠滿足自身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外,便會產生更高層次的需求,這也就直接促使農村人民會對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與文化內涵產生了需要。建設群眾文化,則恰好可以滿足農村人民這一高層次的精神需求。實際上,群眾文化除了有文化館工作人員專門組織的群眾文化活動之外,有相當一部分群眾文化活動都是由群眾根據自己的精神需要自發形成的,這就說明群眾文化的本質便是人民群眾自己的文化活動。從這個層面來講,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活動中加強群眾文化建設,可以極大地豐富農村人民的精神世界。在接受群眾文化教育的時候,農村人民還可以及時了解我國國家對農村農業的扶持與支持政策,同時接受政治教育與文化教育,所以這可以從根本上改善農民的精神面貌,使其積極響應國家政策的號召與支持,不斷豐富與提高農民的積極性。在多項研究調查中,筆者發現,能夠得到“先進農村”、“進步農村”、“美麗農村”等多種稱號的農村都是以豐富的群眾文化為基礎的,這就說明群眾文化在促進鄉村進步層面發揮著積極作用。而且,得到這些榮譽稱號的農村人民普遍有著較高素質,他們的生活也極為豐富,會主動尋求與學習先進文化,對多元群眾文化的接受度比較高。在“幸福指數”調查中,生活在良好群眾文化環境中的農村人民的滿足感與幸福感要更高。
總而言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促進我國經濟文明發展的基本要求,農村地區群眾文化工作人員應懂得調動群眾力量,挖掘群眾需求,保證群眾文化是農村人民切實所需的活動,以便真正發揮群眾文化在優化農村人民精神品質,豐富農村人民生活等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