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楠
摘 要:進入新時代,人們思想觀念發生著深刻變化,人們的獨立性、選擇性日益增強。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在現時代面臨著信仰競爭與多元文化的挑戰,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大力宣傳、普及馬克思主義,特別是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人們的頭腦顯得非常重要。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有利于促進全體黨員和廣大人民群眾真學、真信、真懂、真用馬克思主義。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理論大眾化 廣大人民群眾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需要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之下團結和發動廣大人民群眾,以達成共識、凝聚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使黨和人民事業不停頓,首先理論上不能停頓。”[1]在這一進程中,針對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方法科學回答人民群眾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困惑,加強對人民群眾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和引導,用馬克思主義最新理論成果武裝人民群眾,這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根本要求和精神動力。開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致力于對理論創新、人才建設、高效傳播、文化融合等多種相關實踐途徑的探索,對于系統地把握和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一步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工作,都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一、馬克思主義理論大眾化能夠回應人民群眾的理論訴求
《現代漢語詞典》對“大眾化”是這樣解釋的:“變得跟廣大群眾一致;適合廣大群眾需要。”習近平明確指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用簡單質樸的語言講清楚、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說明白,使之更好地為廣大黨員和人民大眾所理解、所接受。” [2]由此可見,所謂馬克思主義理論大眾化,主要是指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大眾化,就是用通俗易懂的形式、方法,對廣大人民群眾進行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普及、宣傳、教育,力求把外在的理論內化為人民群眾的思想觀念,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觀點、方法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首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目的的需要。馬克思主義是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改造世界的銳利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不是為“理論”而理論,為“思辨”而思辨的經院哲學,而是為廣大人民群眾的實踐服務。人民群眾對馬克思主義的掌握,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普及。
其次,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提高大眾科學思維水平,改造主觀世界、提升國民素質的需要。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科學思維水平,提升國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提高實踐過程中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再次,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和全國人民的需要。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成為對全黨全社會的要求。
這些都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提出了新的任務。因此,能否扎實有效地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一個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成敗的重大政治問題。有學者認為,當前,國內社會發展面臨十分復雜尖銳的問題,在思想層面突出表現為理想信念動搖和各種錯誤思潮涌現;在現實層面突出表現為貧富差距拉大,普通百姓在生活中遇到的由住房、醫療、教育、就業、分配等引發的一系列問題。一些人將這些問題歸因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實踐。因此,當前要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道路、理論、制度作為研究的重點。要通過我們的理論研究,論證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通過宣傳教育,真正讓廣大人民群眾在思想上對這一必然性和重要性有深刻的認識,并認同這條道路是我們改革開放40年以來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是通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希望之路,使廣大人民群眾增強對黨和國家的信心。特別要針對近年來出現的新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和觀點,進行深入的剖析,幫助干部群眾辨明理論是非、澄清模糊認識。在一定意義上說,理論創新的成果,就是對問題的解決過程的理論表達。正是在令人信服地回應廣大干部群眾的理論訴求中,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內容得以豐富發展、時代價值得以彰顯。[3]
二、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是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利器”
從實踐創新需要理論創新的支撐和引領的角度,有學者認為,習近平總書記“要根據時代變化和實踐發展,不斷深化認識,不斷總結經驗,不斷實現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良性互動,在這種統一和互動中發展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這一重要論述不僅提出了發展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的要求,而且揭示了新時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創新發展的一條重要規律:隨著時代變化和實踐發展,在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良性互動中實現馬克思主義創新發展。但在遇到實際問題需要馬克思主義指導時,一些人往往只注重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而不注重其“立場”和“方法”,熱衷于用原有的結論來應對現實需要,這是不全面、不正確的,也是不能完全奏效的。事實上,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指的是全面、系統地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為指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堅持為人民群眾謀利益的價值立場、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唯物辯證的分析方法、按世界本來面目和客觀規律認識世界的科學精神、崇尚探索創造的創新精神等,均為社會主義實踐創新提供了思想理論支撐和引領。[4]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應當成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利器”。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必要性緊迫性應當是基于全球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和文化多元化所帶來的挑戰機遇,國內改革攻堅期和矛盾凸顯期的現狀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繼續發展的時代需求,另外還應注意到當前我國社會所面臨的主要現實困境,以及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本質要求,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指導地位的迫切需要和當代大眾文化事業不斷前進的必然趨勢的重要意義。客觀地講,只有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才能更為廣泛而深入地根植于人民大眾之中,社會主義事業才能永遠保持生機與活力。
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切實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當代中國的一項重要的戰略任務。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活動,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既非常及時,也非常必要。首先,一種外來思想要實現與本土文化的結合,往往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對中國廣大老百姓來說,馬克思主義是一種非常深刻、高度抽象的革命學說,要完全接受它,同樣需要經歷一個長期的宣傳普及過程。其次,由于歷史上的種種原因,使我們對馬列經典作家的思想存在著諸多誤讀之處,而且,即使是被當時的社會實踐檢驗為正確的馬列經典作家的思想,也需要在當代中國實踐中得到新的豐富和發展,所以,宣傳普及馬克思主義,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既是更正以往對馬克思主義誤讀的需要,也是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必然要求[5]。
三、馬克思主義理論大眾化的實現途徑
有學者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基本途徑歸結為“六進入”——進入學科、進入教材、進入課堂、進入大眾文化形式、進入大眾傳媒陣地、進入思想[6]。還有學者認為,抓住重點、聯系實際、分類指導和豐富手段,這四點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主要途徑[7]。基于問題意識及生活世界的視角,有學者指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求學術工作者投身到人民大眾的生活和實踐之中,從人民群眾的實踐經驗中汲取智慧和營養,這樣的學術研究才能接地氣,才能有生命活力,才能對人民大眾有用。必須有問題意識。問題就存在于社會發展的時代潮流中,存在于人們的實踐中,存在于人們的生活中,存在于工廠、田間、市場、實驗室、人們奔波的路途中。我們必須深入社會實踐,才能實現馬克思主義學術的大眾化。學術研究必須介入生活世界,才能真正獲得理論意義[8]。
另外,還有學者指出,在大眾文化背景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現應該包括內容的通俗化和形式的通俗化兩大路徑。包括內容的具體化,文字語言的通俗化,理論表達方式的視覺化、形象化、藝術化,理論宣傳普及的產業化等四個方面。尤其是在大眾文化背景下,將理論普及宣傳進行產業化運作和經營是推進馬克思主義通俗化的重要途徑和手段[9]。
有學者認為,開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和通俗化實踐,關鍵要在“化”字上著眼。包括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解決“化”的內容、服務和依靠人民群眾——明確“化”的主體、遵循理論傳播規律——掌握“化”的方法和抓好黨內理論學習——打牢“化”的基礎四個方面[10]。
有學者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角度論述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應當弘揚傳統文化精華。民族精神是活生生的、發展著的,其內涵既廣且深,絕非是用一兩個命題和論斷所能概括的。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計其大端則有:獨立自主、維護統一的愛國精神;自尊自信、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與時俱進、日新變革的創新精神;崇真求實、經世致用的實事求是精神;天下為公、公而忘私的獻身精神;協和萬邦、睦鄰友好的和平精神等等。這些精神互相滲透,融成一體,其中最核心的則是獨立自主、自強不息的主體精神。中華民族的復興需要繼承和弘揚這些精神。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大眾化,就是要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精神與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融為一體,使前者內化成為中華民族的靈魂,從而給原有的民族精神以新的內容和新的活力。也有學者指出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實踐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可謂切中肯綮:一要把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發展邏輯和規律,防止庸俗化;二要緊密結合時代特征和社會現實,防止經院化;三要提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學術含量,防止低水平化。
綜觀這些論述,雖然目前的研究已經取得良好開端和有效進展,但在已有的成果外,有關實現路徑和方法的研究仍然需要進一步推進,在研究的廣度深度上仍有所提升。我們認為,可以從理論創新、人才建設、傳播渠道及文化融合四個方面入手,尋求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創新與發展、普及與傳播的新路徑,保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旺盛生命力、巨大創造力和生動感召力,形成并堅定人民群眾的馬克思主義信仰,這既是挑戰和機遇,也是使命和職責。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求是》2019年1月1日。
[2] 習近平:《關于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的幾點學習體會和認識》,《學習時報》2013年4月28日。
[3] 李春華.以高度的理論自覺與理論自信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光明日報》2012年7月11日。
[4] 劉建軍:《推進新時期馬克思主義創新發展》,《人民日報》2015年7月6日。
[5] 陳方劉.關于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思考[J].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學報,2008(1)。
[6] 何懷遠.關于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幾個問題[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8 (3)。
[7] 孟軻,馬從輝:《深入普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人民日報》2012年12月3日。
[8] 韓震:《馬克思主義學術大眾化及其路徑和方式》,《人民日報》2014年6月14日。
[9] 唐莉.論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通俗化及實現路徑[J].江海學刊,2009 (1)。
[10] 崔耀中:《重視總結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歷史經驗》,《人民日報》2013年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