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浩,吳錦儀,阮詩慧,孫源源
(南京中醫藥大學 衛生經濟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0046)
隨著2013年“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提出,我國中醫藥健康服務業發展正處于難得的戰略機遇期[1]。國務院在2015年和2016年先后發布的《關于進一步促進旅游投資和消費的若干意見》以及《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中均明確提出要積極發展中醫藥健康旅游。十九大報告也將推進健康產業建設寫入了“健康中國戰略”。在政府的大力引導和推進下,全國各省份積極響應,結合當地特色開展中醫藥健康旅游的探索和布局,相繼制定了本省的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以推動中醫藥健康旅游融合發展。江蘇于2017年印發《江蘇省“十三五”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制定了江蘇發展中醫藥健康旅游的基本方針和目標。江蘇是我國的旅游大省,也是醫藥強省。江蘇的中醫藥事業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名醫輩出、生態和人文資源豐富,走在全國前列。中醫藥與旅游兩大產業的天然優勢為江蘇中醫藥健康旅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產業基礎。“一帶一路”機遇下江蘇中醫藥健康旅游的發展必然潛力無限、大有可為。
早在20世紀30年代,美國和墨西哥就開始興起以健身、醫療為特征,以放松身心、重整生活為目的的健康旅游(Health tourism)。進入21世紀后,隨著人們健康保健需求進一步提高,以印度、德國、新加坡為代表的醫療旅游,韓國、泰國為代表的美容康體旅游以及日本為代表的溫泉旅游等各具特色的健康旅游項目在全球范圍內快速興起。近年來,隨著我國“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中醫藥健康服務業的國際化獲得政府高度重視和支持,“中醫藥+旅游”這一獨具中國特色的健康旅游產業在我國迅速發展。國務院辦公廳2015年發布《關于進一步促進旅游投資和消費的若干意見》,指出要積極擴大中醫藥健康旅游海外宣傳和國際交流,使傳統中醫藥文化通過旅游走向世界。國家旅游局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下發的《關于促進中醫藥健康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中也提出要培育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的中醫藥健康旅游服務企業和知名品牌,促進產業又好又快發展,力爭到2025年中醫藥健康旅游人數達到旅游總人數的5%,中醫藥健康旅游收入達5 000億元。目前北京、廣東、海南等地中醫藥健康旅游項目已積極開展。據調查,2014年中醫藥健康旅游已在全國17個省形成新業態,國內371個景區點、度假村、賓館等機構能提供中醫藥健康服務項目。
江蘇作為“一帶一路”的交匯點,中醫藥健康旅游產業的發展不僅具有地理優勢,更具有文化、生態等資源優勢以及中醫藥和旅游兩大支撐產業優勢。在健康旅游日漸興起的背景下,江蘇南京、泰州等市的中醫藥健康旅游項目也逐漸起步。南京市政府2015年制定了《中醫藥服務貿易先行先試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決定以中醫國際養生旅游促進中醫藥服務貿易發展,在湯山溫泉、老山森林公園等一批自然資源基礎上,積極打造南京市健康養生旅游項目。2015年7月南京推出的中醫藥國際養生旅游項目迎來首批48名來自赤道幾內亞的游客,在游覽中山陵、總統府等主要景點的同時,外國游客還在南京國醫堂重點體驗了中醫切脈診療,品嘗中醫養生茶,聽取中醫介紹。泰州市目前已投入10多億元,對中醫藥博物館、國醫館、老字號藥店等進行保護利用,開發董北村石斛種植基地生態游新項目15個,中醫藥健康旅游線路2條。據統計,2015年泰州中醫藥健康旅游接待游客330萬人次,旅游收入45億元。2017年泰州入選首批國家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
在“一帶一路”戰略的促進下,近年來中醫藥服務貿易受到高度重視,中醫藥健康旅游也被列入國家旅游戰略。2017年國家衛計委等五部委聯合印發的《關于促進健康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加強健康旅游相關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北京、廣東、海南等省市正在加快布局中醫藥健康旅游產業并大力開展健康旅游相關基礎設施建設。例如,海南獲衛生部支持正著手建設“國家級中醫康復保健基地”,組建海南島養生科學與旅游醫學研究院,其三亞國際友好中醫療養院也備受海內外游客推崇。在政府積極引導以及國內各省市建設蓬勃開展的背景下,江蘇也憑借自身優越的旅游和中醫藥基礎條件,大力推進健康旅游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江蘇歷來是旅游大省,旅游業基礎設施完善,具有較強的接待能力,2016年共接待海內外旅游者68 109.76萬人次,“一帶一路”戰略提出以來,沿線部分國家成為江蘇入境游的重要客源國,其中印度、新加坡、馬來西亞三國游客達22.41萬人次。為進一步滿足和適應健康旅游發展需要,江蘇近年來正致力于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區、中醫藥博物館、中草藥種植基地等具有中醫藥健康旅游特色的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動中醫藥的養生、保健、醫療、文化等資源與健康旅游融合發展。目前,江蘇泰州獲國家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區立項,以及包括句容康緣中華養生谷、金壇東方鹽湖城等在內的多個省級重點投資項目獲得立項(見表1)。

表1 江蘇國家級和省級重點旅游項目中在建的中醫藥健康旅游項目
注:數據來源于江蘇省2016、2017、2018年重點旅游項目投資建設計劃表。
中醫藥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代表,以中醫藥為主題的健康旅游也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特色。目前國內各地中醫藥健康旅游的發展均以當地特有的中醫藥文化和宗教文化為依托,深入挖掘文化內涵,形成獨特的地區特色。安徽亳州以華佗故里名揚天下,是我國歷史上四大藥都之首,如今更是全國聞名的中藥材種植基地、集散中心和價格形成中心。湖北蘄春充分利用李時珍人文資源和“蘄春四寶”等道地藥材資源,“藥旅聯動”發展中醫藥健康產業,初步形成了集中藥材種植、中藥材專業市場、藥品制劑、保健產品、醫藥物流、中醫文化于一體的產業鏈。江蘇同樣也是底蘊深厚、源遠流長的中醫藥文化大省,江蘇的吳門醫派、孟河醫派、山陽醫派等傳統醫派久負盛名,具有深厚的文化積淀。其中蘇州吳門醫派歷代名醫輩出,且善于著述,留下了包括《女科萬金方》在內的大量珍貴醫學著作,其溫病學說創新發展了中醫學理論,對中醫學發展產生巨大影響;孟河醫派在雜病、外疹方面頗有建樹,新中國成立前后許多著名中醫專家傳承于武進孟河醫派。此外,江蘇還有獨具特色的宗教文化,道教名山茅山就位于鎮江與常州兩市交界處,是道教上清派的發源地。茅山生態環境得天獨厚,自古以來盛產各類中藥材,明代李時珍曾在此處采集中草藥,僅寫進《本草綱目》的茅山藥材就多達380種,其中以茅蒼術和太保黃精兩種道地藥材最負盛名。茅山除山水景觀和動植物藥材外,其道教“修心”“修煉”“養氣”等養生思想以及食療、藥膳、武術等各種養生技法也為開展中醫藥健康旅游提供了豐富的文化資源。2017年由南京中醫藥大學、江蘇亞東建設發展集團、句容市政府“校、地、企”三方共建的“句容茅山國際中醫藥養生小鎮項目”正式簽約,力爭創建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江蘇除文化資源外,還具有與開展中醫藥健康旅游相匹配的眾多養生資源,包括溫泉、森林、海濱等。例如位于南京的湯山溫泉,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被國土資源部評為“中國溫泉之鄉”。作為天然優質的養生資源,湯山溫泉也是中國唯一獲得歐洲、日本溫泉水質國際雙認證的溫泉,位居中國四大溫泉療養區之首,在國內外已初具知名度。
2.1.1 江蘇旅游業發展居全國前列 江蘇經濟發達,開放程度高,是我國的旅游大省。2016年江蘇旅游業總收入邁上萬億元的新臺階,達10 263.58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6%,旅游業發展位居全國前列。省內5A級景區數量達23處,國家旅游度假區6家,數量均列全國第一。2016年全省共有旅行社2 469家,星級飯店696家,接待入境過夜國際游客329.8萬人次,均居全國前列。江蘇發達的旅游業為中醫藥健康旅游發展提供了完善的基礎設施、豐富的資源以及穩定的客源保障。
2.1.2 旅游服務業接待能力強 旅游服務業是旅游業發展的重要基礎,住宿服務設施、交通發展水平及便捷程度等是影響一個地區旅游流量與質量的關鍵因素[2],良好的基礎服務設施能更好地滿足游客需求,增強游客旅游體驗,中醫藥健康旅游的發展同樣有賴于相關旅游服務業的強大支持。目前江蘇旅游服務業綜合實力和競爭力不斷增強,2016年省內五星級酒店數量達87家,位居全國第二,旅游飯店住宿業企業餐費收入113億元,占全國總數的9.6%。省內還擁有公路、鐵路及內河運輸等發達的交通網絡,其中,徐州作為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重要節點城市,具有重要交通樞紐的綜合優勢;連云港作為國家首批沿海開放城市,北接渤海經濟圈,南聯長江經濟帶,東西貫通日韓、中西亞及歐洲等諸多國家。強大的服務業基礎提升了江蘇旅游業的綜合實力和接待能力,更為“旅游+中醫藥”新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礎和保障。據清華大學媒介調查實驗室發布的游客滿意度調查顯示,2016年度江蘇全省旅游大環境、旅游公共服務、旅游景區服務、旅游相關要素的游客滿意度分值都在80分以上,江蘇旅游服務質量呈現出穩中有升、穩中向好的特點。
2.1.3 健康旅游生態環境優良 優良的生態環境如森林、海濱、溫泉區等是健康旅游賴以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江蘇轄江臨海,山水秀美,生態優良,旅游自然資源豐富,具有開展健康旅游所需的生態環境優勢。江蘇地跨長江、淮河,京杭運河貫通南北,連云港、鹽城、南通三市臨海。省內河湖、名山眾多,約有大小湖泊290多個,中國五大淡水湖中有兩個(太湖、洪澤湖)位于江蘇,紫金山、花果山、茅山等聞名寰宇。此外,江蘇林木覆蓋率達22.8%,擁有國家森林城市5個,全國綠化模范城市3個,南京老山、江蘇云臺山等國家級森林公園多達21個。2017年南京牛首山文化旅游區憑借優質的森林生態環境,獲評“中國森林養生基地”。江蘇還擁有湯山溫泉、道地藥材產區等適宜開展中醫藥康養、體驗及生態觀賞的獨特旅游資源,為中醫藥健康旅游的開展提供了優質的生態環境資源。
2.1.4 中醫藥醫療和人文教育資源豐富 江蘇作為全國的中醫藥強省,中醫藥綜合實力一直居于全國前列。從中醫藥醫療資源來看,2016年江蘇共有中醫醫院數111所,居全國前列,中醫藥從業人員30 901人,呈增長趨勢。除醫療資源外,江蘇中醫藥歷史悠久,流派興盛,名家輩出,擁有豐富的中醫藥人文資源。江蘇是中醫學重要學術流派——“甲天下”吳門醫派以及“冠吳中”孟河醫派的發源地(見表2)。南京中醫藥大學作為“雙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為中醫藥領域培養出14位國醫大師以及眾多專業人才。此外,江蘇還擁有國內知名老字號和眾多獨具特色的廳、堂、館、所,如上池齋藥店、蘇州雷允上藥店、南京國醫堂、吳門中醫館等,以及規模龐大的中藥制藥企業,包括揚子江藥業、江蘇恒瑞醫藥、正大天晴藥業集團等。目前省內還建成了江蘇南中醫豐盛健康城、泰州中國醫藥城、泰州華僑城等全國康養旅游示范基地,為中醫藥健康旅游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優勢。
2.2.1 產業發展起步滯后 隨著大健康時代到來以及國際醫療旅游迅速發展,“中醫藥+旅游”的新旅游模式在國內日漸興起。2013年,國務院就在《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中首次提出各地應整合當地優勢中醫藥特色養生保健資源,發展養生、體育和醫療健康旅游。在國家多項文件鼓勵下,各省市積極響應,相繼展開產業規劃和部署。各地多以本土中醫藥資源為依托,結合中醫藥文化和自然資源優勢,打造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如北京在國內率先進行中醫藥廳堂館所景區化試點,2013年北京市中醫管理局甄選出一批包括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藥博物館、北京市鼓樓中醫醫院京城名醫館等21家單位的中醫藥文化旅游示范基地。2016年廣東省中醫藥局與省旅游局聯合公布首批19家廣東省中醫藥文化養生旅游示范基地。相比于國內部分先行的省市,江蘇省中醫藥健康旅游產業起步相對較晚,江蘇省在2017年出臺中醫藥健康旅游發展規劃,健康旅游于2016年才開始納入省級重點旅游項目。

表2 江蘇省主要中醫流派
注:數據來源于中醫中藥網。
2.2.2 產業資源區域分布差異顯著 江蘇旅游經濟基礎較好,中醫藥醫療、人文、景觀等整體資源豐富,但受到地區經濟水平、中醫藥綜合實力等影響,省內不同區域健康旅游資源分布差異較大,難以整合。蘇南地區經濟發達、醫藥資源集中,中醫藥事業發展較好。2014、2015年蘇南醫療企業數量遠遠高于其他地區(見圖1)。2016年蘇南公立中醫醫療機構門急診人次數是蘇中的3.9倍,蘇北的2.8倍,公立中醫醫療機構出院人次數分別蘇中和蘇北的2.2倍、1.3倍,蘇南公立中醫醫療機構床位使用率高達94.23%,中醫醫療服務相較其他地區更具吸引力[3](見表2)。蘇中地區醫藥制造業發達,醫藥科研技術雄厚,作為江蘇中醫藥健康旅游先行區,擁有國家級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區,產業基礎良好。2016年1-8月蘇中重點醫藥企業總產值占全省41.61%,遠遠高于蘇南、蘇中地區(見表3)。蘇北地區生態優良,土地廣袤肥沃,泗洪、淮安等地建有不少道地及優良藥材的種植基地,藥用資源優勢顯著。
2.2.3 缺乏具體規劃和戰略性布局 中醫藥健康旅游是中醫藥健康服務與旅游跨界融合的復合型服務產業,涉及“醫、藥、養、游”等不同部門的各類資源,跨部門及跨地區資源整合存在一定難度,因此產業的發展有賴于各地政府的定位、規劃和部署,以充分發揮地區優勢。江蘇省2017年發布《江蘇省“十三五”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其中指出要以發展中醫藥生態經濟、弘揚中醫藥文化為重點,打造10個省級中醫藥健康旅游基地、10個省級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項目的目標。《規劃》雖然在宏觀層面制定了江蘇中醫藥健康旅游產業發展的總體建設方針與目標,但缺乏具體規劃和戰略性布局。江蘇各地中醫藥資源優勢和服務水平差異較大,各地中醫藥健康旅游基地如何定位、示范旅游項目怎樣建設,政府的規劃文件中并未論及,有待深入考量。

圖1 2014-2015年江蘇省醫藥企業地區分布

表3 2016年江蘇省分地區中醫醫療機構基本情況
注:數據引自《江蘇省公立中醫醫療機構醫藥價格綜合改革的政策效果評估》。

表4 2016年1-8月江蘇省重點醫藥企業總產值地區分布
注:數據來源于江蘇省醫藥行業協會。
2.2.4 現有項目單一且特色不足 我國中醫藥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服務手段靈活多樣,為中醫藥健康旅游提供了豐富的載體與主題,也極大地拓展了中醫藥健康旅游的內容和形式。根據旅游訴求不同,中醫藥健康旅游有特色醫療、養生體驗、美容保健、療養康復、中醫藥觀光、文化體驗、科普教育等多種類型。從現有項目類型來看,江蘇中醫藥健康旅游的建設和開發主要集中在中醫藥養生體驗旅游方面。如南京湯山溫泉度假區、泰州華僑城和溱湖景區以及茅山中醫藥養生小鎮等皆以養生、休閑為主題。從2017年立項的省級重點旅游項目來看,與中醫藥健康旅游相關的11個項目均以中醫藥養生資源為載體,開發主題雷同。江蘇作為中醫藥強省,省內中醫藥醫療、人文資源以及自然生態資源均較豐富,為開展多主題和多類型的中醫藥健康旅游提供了良好的載體,然而江蘇現有健康旅游項目主題較為單一,未能對自然、人文等各類獨具優勢和富有特色的中醫藥資源充分挖掘利用。
2.3.1 “一帶一路”戰略助力國際化發展 “一帶一路”戰略的落實促進了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貿交流和經濟融合,這些國家和地區與我國服務貿易合作日益加深。中醫藥健康旅游以我國特有文化符號為載體,與旅游相結合,通過經濟、文化交流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貿易合作、文化傳播的渠道,是“一帶一路”戰略建設不可或缺的一環,也是對中醫藥國際化重要戰略機遇的把握。截至2016年末,我國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和地區簽署了多項中醫藥合作協議,建立了17個中醫藥海外中心,在3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辦了數百所中醫藥院校。“一帶一路”戰略下,江蘇也立足自身中醫藥優勢,積極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2016年江蘇與法國、捷克、匈牙利、羅馬尼亞等數十個國家開展中醫藥交流與合作。2017年中國首個中醫惠僑基地——海外江蘇之友中醫惠僑基地落戶江蘇省中醫院,進一步提升了海外中醫行業的形象和水平。此外,中藥類產品的國際需求也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顯著增加,據中國海關統計,2014年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中藥類貿易額達25.43億美元,較2008年增長了2.26倍[4]。“一帶一路”戰略下,中醫藥領域的交流合作、貨物及服務貿易前景廣闊。在新背景和新形勢下中醫藥健康旅游這一新興產業的國際化發展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新機遇。
2.3.2 國家政府的重視和鼓勵 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中醫藥事業尤其是中醫藥服務業發展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視與支持。2016年國務院印發《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其中明確提出要發展中醫藥健康旅游,推動中醫藥健康服務與旅游產業有機融合。同年,國家旅游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下發《關于開展國家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區(基地、項目)創建工作的通知》,計劃在3年內建成10個國家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區、100個示范基地、1000個示范項目。在政府的政策鼓勵下,國內各地中醫藥健康旅游發展獲得國家的大力支持。就江蘇而言,2016年蘇州、無錫、泰州三市入選國家首批40家國家旅游示范基地,2017年泰州被列入全國15家國家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名錄,并獲評“一帶一路”國際健康旅游目的地。2014年南京與其他八個城市一同被列入中醫藥服務貿易率先試點的示范地區,同年南京中醫藥大學也被選入中醫藥服務貿易先行先試骨干企業(機構)建設名錄。
2.3.3 省內相關政策的積極扶持 在國家重視下,江蘇也先后出臺相應政策和措施積極扶持健康旅游產業發展。2017年2月《江蘇省“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發布,不僅指明了健康旅游的發展方向,還強調要結合養生、名人、生態資源等元素,挖掘本地絲綢之路相關文化資源,發展特色醫療、療養康復、美容保健等旅游項目。同年6月,江蘇省政府又印發《江蘇省“十三五”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將培育發展中醫藥文化和健康旅游產業作為重點任務之一。在資金投入方面,江蘇在全國率先設立旅游產業發展基金,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投入產業建設,通過債權投資方式,為旅游企業提供低息貸款,為省內一批市場前景良好的旅游項目提供資金支持,旨在重點發掘和培育有市場成長潛力的旅游企業。
2.4.1 沿線國家市場環境復雜 “一帶一路”戰略輻射范圍涵蓋南亞、中亞、北非和中東歐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沿線跨度大、國家構成復雜。在這一龐大的沿線市場上,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大國地緣政治博弈、制度和政策錯綜復雜以及多元文化間的隔閡與沖突,使得中醫藥以及健康旅游的國際化發展面臨極其復雜的國際環境。次貸危機后,“一帶一路”部分國家受“中國威脅論”影響,對華貿易政策波動不定。加之美國、俄羅斯和日本等國為穩固自身在亞歐大陸的影響力,針對“一帶一路”戰略出臺的相應對策[5],使得沿線國家出于自身利益進行政策取舍和考量,進一步增加沿線市場的政治、投資以及產業合作不確定性。中醫藥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特有價值觀的重要代表,其國際化過程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文化障礙。尤其對于環境復雜、文化多元的“一帶一路”市場,中醫藥健康服務的發展必然面臨著由文化差異導致的認可壁壘。
2.4.2 面臨嚴峻的國際競爭 健康旅游的概念最早于20世紀30年代在美國和墨西哥被提出,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已趨于成熟,根據斯坦福研究機構發布的全球醫療健康旅游產業經濟研究報告顯示,2013年全球健康旅游產業規模約為4386億美元,約占全球旅游產業總體經濟規模的14%。其中印度、新加坡、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已成為主要的醫療保健目的地。印度由于優質的醫療服務和低廉的醫療價格,其醫療旅游產業極具競爭力,據《印度經濟時報》報道,截至2015年11月,印度醫療旅游行業市場規模已達30億美元,2012-2014年醫療旅游行業每年平均接待20萬游客。泰國則憑借豐富的高端醫療資源,以心內直視手術、變性手術等一系列復雜醫療服務吸引大批國際游客,泰國國內共有39家JCI(國際醫療衛生機構認證聯合委員會)認證醫院,僅2011年赴泰國接受健康醫療服務的外國游客就達224萬人次,為泰國帶來約978億泰銖(約29.3億美元)的收入,2013-2018年,泰國醫療旅游預計收入將超過8142億泰銖(約244.3億美元)[6]。這些國家健康旅游的發展經驗值得借鑒,但同時也對我國中醫藥健康旅游發展構成了強有力的競爭。
2.4.3 國內競爭加劇 近年來由于人們健康觀念轉變以及保健需求增加,獨具中國特色的中醫藥健康旅游產業成為迅速興起的新旅游業態。據國家旅游局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一項中醫藥健康旅游服務調查顯示,2015年全國共有454個景區點、度假村、賓館等機構從事中醫藥健康旅游服務。各省市在政府引導和推進下對產業建設進行了積極部署,例如四川省在2016年發布的《四川省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6-2020年)》中提出要構建中醫養生、醫療、康復、養老、旅游融合發展的新理念、新模式,且在閬中已建成頗具特色的中醫藥健康旅游產業鏈。安徽省發布的《安徽省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年)》中提到要推動中醫藥產業與旅游產業、農林產業融合發展,推進實施中醫藥文化和健康旅游項目,并已著手建立6個中醫藥健康旅游基地。在各省加快發展健康旅游產業的背景下,江蘇中醫藥健康旅游產業也面臨著各先行省份的激烈競爭。
江蘇作為“一帶一路”的交匯省份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在“一帶一路”戰略中具有顯著的區位優勢,在政府大力扶持中醫藥健康旅游產業的機遇下需明確定位,統籌全省產業發展優劣、機遇與威脅,進行全方位戰略布局。一是要明確區域產業競爭力,找準產業發展的突破點和增長點,江蘇省南北經濟發展差異大,各地區產業基礎不一,發展方向需因地制宜。二是要結合地區競爭力優勢,針對國內外市場,進行產業統籌規劃與布局。如蘇南中醫藥服務業發展良好,中醫藥人才、技術和資金優勢明顯,且完善的城市基礎設施對國際市場更具吸引力。可借鑒東南亞模式發展高端醫療服務,引導社會資本打造以體檢和疾病治療為主的先進醫療服務。蘇中健康旅游產業基礎較為雄厚,特色品牌初具規模,可依托泰州國家示范區、茅山景區建設綜合型中醫藥健康旅游基地,大力開發中醫藥文化體驗游、中醫藥觀光游、中醫藥療養康復旅游等旅游產品。蘇北自然優勢顯著,可重點發展中藥種植,為全省輸出優質藥材,同時可開發中藥植物園、中藥文教科研中心等項目,開展中醫藥觀光及文化體驗。此外還可根據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特點,細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在不同子市場中定位和篩選出對江蘇中醫藥健康旅游國際化發展具有戰略意義的重點區域,結合省內區域競爭力優勢建造具有針對性的中醫藥健康旅游國際化項目和旅游線路。
面對復雜的國際環境和激烈的國內外競爭,江蘇省需積極開展和國內其他省市及國外沿線國家的交流與合作,擴大江蘇中醫藥健康旅游在國內外市場上的影響力。其一在國外市場上,積極與國外城市、景區、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可結合江蘇各地區競爭力優勢,構建省內城市對接沿線目標國家市場的服務機制,如針對東盟國家中藥市場成熟的特點,江蘇省藥膳研究所等相關單位可開展面向這些國家的中藥藥膳制作及體驗游。此外還可依托國外知名企業在外國游客群體的影響力,在旅游品牌、旅游項目、旅游營銷等方面開展合作。如本地景點、酒店與Google、Facebook等國外知名信息檢索、社交軟件合作,簡化國外游客信息獲取難度,提供便捷的查詢、預定、體驗、支付等服務。同時積極舉辦國際健康旅游服務相關會議和展覽,擴大城市影響力。其二在國內市場上,與安徽、山東、浙江等鄰近省市展開聯動,開展聯合營銷,實行客源共享,資源互補。具體來說,可與鄰近省份共建跨省旅游線路,聯合打造中醫藥主題旅游活動,如鎮江茅山可與安徽黃山共同打造“兩山兩省健康游”。
在全國健康旅游蓬勃發展的大環境下,江蘇省需走出一條符合自身特點的特色化、差異化道路,立足優勢和特點打造具有江蘇特色的融醫療、養生和觀光于一體的產業生態圈。其一,依托如吳門醫派、孟河醫派等中醫流派診療方法,結合先進醫療科技水平,打造中醫特色診療;其二,充分開發省內豐富的地熱資源,在已有項目上結合水療、日光、海濱和森林等地區資源,打造特色養生體驗線路;其三,結合中醫針灸療法,在美容產業基礎設施完善、技術成熟的地區開展針灸美顏美體SPA;其四,通過針灸、推拿、氣功、理療、礦泉浴、日光浴、森林浴、中草藥藥療等多種服務形式,提供慢病療養、健康療養、老年病療養和職業病療養等特色療養康復服務;其五,依托中醫江蘇流派文化、省內中醫藥博物館、中華老字號和傳統中醫藥名勝古跡,打造江蘇特色中醫藥觀光、文化體驗游;其六,依托省內中醫藥科研機構的技術、人才優勢,定期開展中醫技能、中藥研發等科普講座,鼓勵發展醫學檢驗等第三方醫療服務。
中醫藥健康旅游是以中醫藥資源和旅游資源為依托,由中醫藥和旅游復合而成的產業,有效整合各類資源,促進兩個產業有機融合是發展的關鍵。一是要促進醫、游資源融合,依托江蘇省豐富的中醫流派資源,聘請經驗豐富的醫師,開展中醫特色診療,整合江蘇省中醫藥博物館、中華老字號上池齋、茅山風景區等中醫特色文化旅游資源,開展中醫觀光游。二是要促進藥、游資源融合,其一,依托南京中醫藥大學、江蘇省藥膳研究所等科研機構,篩選、挖掘、開發藥膳、食療、養生餐飲精品,建設傳統膏方、藥膳、藥酒制作體驗游;其二,疏通蘇北中藥種植基地交通運輸阻礙,將中藥與鄉村旅游相結合,建設中藥種植、觀光景區;其三,發揮江蘇中藥品種豐富、蘇南科研技術優勢,打造本草藥用觀賞植物園區、野生瀕危珍稀中藥材園區、藥用動物科考游、GAP示范園區體驗游等生態休閑旅游。三是要促進養、游資源融合,整合中醫藥養生資源和養生旅游項目,推進已有的諸多溫泉項目規模化、國際化,結合中醫針灸、火罐刮痧、膏方酒劑、武術導引等尚未充分利用的養生資源,開展全面、特色的中醫養生體驗游,最終構建中醫、中藥、養生、旅游四位一體融合發展的產業生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