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娜,劉麗坤
(山西省中醫藥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12)
隨著影像學技術的發展以及低劑量計算機斷層掃描(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y,LDCT)的普及,孤立性肺結節的檢出率逐漸升高。孤立性肺結節(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是指單發的肺實質內圓形或類圓形致密影,直徑≤3cm不伴有肺門及縱隔淋巴結腫大、肺不張或肺炎等其他疾病[1]。通常直徑>3cm密度增高的肺部陰影為肺腫塊,惡性程度較高。SPN常無明顯的臨床癥狀,大多通過體檢或者其他病癥檢查發現,其出現可能會強烈地表明一個惡性病的早期,面對肺部結節,大多數患者表現為忐忑不安、恐懼。
因此正確地評價SPN的性質,判斷其良惡性,是進一步確定治療方案、改善預后的關鍵。目前對SPN的定性診斷仍是胸部影像學的重點和難點,CT、MRI、PET-CT等能輔助診斷SPN,然而,除非獲得明確的病理診斷,否則幾乎所有的SPN均不能明確良性或惡性[2]。研究顯示96.4% SPN可能是良性病變[3],如肉芽腫、錯構瘤、肺膿腫、結核球等;其余惡性SPN以早期肺癌、肺轉移癌和類癌多見[4],其中 47% 病理類型為腺癌,22%為鱗癌,8%為轉移瘤,2%為小細胞癌[5-6],肺癌預后差,5年生存率最高僅為15%[7]。
目前如何在避免肺癌漏診和避免非惡性結節不必要的侵入性活檢、手術或隨訪之間取得平衡,臨床醫生常難以抉擇,對于SPN的治療也難以達成共識。多數專家建議相對較小的SPN及低風險因素的患者隨訪觀察,定期復查判斷其良惡性,對于高風險周圍型肺結節患者,惡性發生率較高,建議胸腔鏡下行肺葉的楔形切除,在手術過程進行快速冰凍病理,若切除病灶是良性的,則無需進一步擴大切除和治療,如果提示SPN是惡性的,需進一步進行肺葉或肺段切除,同時進行縱隔淋巴結的清掃,對于中央型肺結節,建議患者進行活檢以明確診斷[8]。
劉麗坤教授是山西省中醫藥研究院(山西省中醫院)腫瘤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山西名中醫,山西省優秀專家。劉教授從事中醫藥治療腫瘤三十余年,對SPN的認識有獨到見解,許多不愿意接受穿刺活檢、手術治療的患者,遂來門診尋求中醫治療。劉教授認為中醫藥治療肺結節可彌補西醫治療的不足,在縮小結節大小、防治結節惡變、避免手術風險、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并且積累了豐富的診療經驗。筆者有幸跟師學習,得聆親誨,收獲頗豐,將跟師臨證心得總結如下。
經過多年的臨床經驗和總結,劉教授認為本病的致病因素不外乎內外兩端,外因邪實主要與感受六淫邪氣、電離輻射、煙毒霧霾等有關;內因正虛與情志內傷、飲食失宜、勞逸失度、稟賦不足相關。基本病機為正虛邪實。正氣虧虛,氣血陰陽失衡,臟腑功能紊亂,衛外不固,邪氣乘虛而入,導致肺氣郁閉,宣降失司,集聚成痰,痰凝氣滯,痹阻絡脈,痰瘀膠結,日久形成結節。扶正、祛邪是本病主要治法[10]。辨證施治是中醫臨床治療的精髓,劉教授在治療SPN時常結合四診,將其大致分為以下五個證型;氣陰兩虛型、痰瘀互結型、氣滯血瘀型、脾虛痰濕型、陰虛痰熱型。
正虛是孤立性肺結節產生的基礎,與肺脾兩臟關系密切。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元氣產生的場所,若中焦元氣受損,不能周身運轉固護機體,易受外邪侵襲誘發疾病,正所謂“壯者氣行則已,怯者著而成病”。脾失健運,水谷不能化精微,上輸養肺,反而積濕成痰,上貯于肺,肺失宣降,久則導致痰凝、氣滯、血瘀,三者相互搏結,漸而成塊,隨著結節增大,日久進一步耗損正氣。肺為嬌臟,不耐寒熱,邪毒直中肺臟,損傷絡脈,嬌臟失于濡養,導致津液虧虛,氣陰兩傷;其次,氣虛無力鼓動血行,陰虛津不養血,血液黏稠,瘀血內生,阻滯肺絡,久則成結塊。因此臨床上采用扶正補虛的方法治療SPN,“養正積自消”。劉教授對脾虛者常加入益氣健脾中藥如黃芪、黨參、白術、茯苓、豬苓、山藥、薏仁等,對于肺陰虛者常選北沙參、麥冬、天冬、地黃、百合等;氣陰兩虛者常加西洋參、太子參、黃精、生黃芪等。
祛邪主要是針對肺結節的治療。結節為有形之邪,為痰瘀相互搏結而成。“痰”“瘀”“毒”是結節形成的主要致病因素,也是病理表現,關于肺結節的病因病機,劉教授認為邪毒是導致結節發生發展的關健,邪毒可直接外客犯肺,亦可由臟腑機能失調內生。邪毒致病乖戾,可誘生氣滯、痰濁、瘀血等多種病理因素,并耗氣傷陰。因此治療孤立性肺結節以“祛邪解毒”為基本大法,輔以“祛痰化瘀”。根據邪毒、氣滯、血瘀、痰凝的不同,分別予以清熱解毒、理氣、活血化瘀、化痰軟堅類中藥。劉教授常用清熱解毒藥有石見穿、石上柏、鬼箭羽、白花蛇舌草、藤梨根、半邊蓮、半枝蓮、龍葵、蜀羊泉等;理氣藥有八月札、香附、郁金、陳皮等;活血化瘀藥有三棱、莪術、桃仁、地龍、丹參等;化痰軟堅藥有浙貝母、夏枯草、蛇六谷、山慈菇、半夏、僵蠶、貓爪草等。
《黃帝內經》中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劉教授認為在肺結節治療中加入一些解毒抗癌藥,可“先安未受邪之地”,防治結節的惡變,具有殺傷腫瘤細胞的作用,但祛邪力度應恰如其分,不宜過度,恐“無使之過,傷其正也”,祛邪解毒藥性味多苦寒,易傷脾敗胃,導致脾虛不能化生水谷精微,進一步戕伐正氣,不利于疾病的預后,反而會促進疾病進展,與肺癌的治療是不盡相同的。
患者,男,54歲,煤礦工人。2016年10月12日首診。主訴:發現肺部結節2月余。現病史:2016年8月3日因腦梗死住院行常規檢查,行胸部CT示:右肺上葉尖后段結節(不規則形結節影,0.8cm×1.02cm),建議定期復查,排除外其他病變;慢支、肺氣腫,肺動脈高壓;雙肺間質性改變;右肺下葉前基底段肺大泡形成(圖1)。患者為尋進一步診治,行PET/CT(2016年9月1日,武警山西省總隊醫院)示:①左肺上葉結節樣影,糖代謝增高,考慮惡性改變,建議穿刺活檢(左肺上葉前段可見結節樣軟組織密度影,邊緣可見淺分葉,大小約1.3cm×0.7 cm,CT值約15HU,糖代謝增高,SUVmax=5.69);②右肺上葉及左側斜裂走行區結節影,糖代謝未見增高,建議隨訪;③右側頜下及隆突下多發腫大淋巴結影,糖代謝未見增高,考慮炎性;④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右肺中葉及左肺上葉陳舊性病灶;⑤肝臟及左腎多發囊腫;⑥左側腎上腺結節影,糖代謝未見增高,考慮良性改變,建議實驗室檢查;⑦腦干、雙側側腦室前后角旁及額頂葉皮層下、右側側腦室體旁、半卵圓中心多發缺血梗塞灶;⑧左側上頜竇囊腫;頸椎曲度直(圖2)。既往病史:腦梗死,塵肺病史。診見:胸部憋悶不適,氣短乏力,頭暈,視物模糊,言語不利,口中和,納可,眠可,二便調。舌暗紅,苔黃厚,脈弦。中醫診斷:肺積(少陽失和、痰瘀互結證),治以和解少陽、化痰散結為法,方擬小柴胡湯合滌痰湯合天麻鉤藤飲加減,處方:柴胡10 g、黃芩15 g、半夏15 g、膽南星20 g、石菖蒲20 g、天竺黃15 g、瓜蔞15 g、枳殼10 g、天麻10 g、鉤藤10 g、生石決明20 g、 桑白皮30 g、龍葵30 g、茯苓20 g、陳皮10 g、僵蠶20 g、石上柏30 g、炙甘草6 g。28劑,日1劑,飯后服。
2016年11月9日二診:胸部憋悶不適,氣短乏力,胸部隱痛,頭暈,癥狀較前緩解,舌紅苔黃厚膩 脈弦。治擬清熱化痰、寬胸散結為法。方擬瓜蔞薤白半夏湯合小陷胸湯合三仁湯加減,處方:瓜蔞15 g、半夏15 g、桑白皮30 g、茯苓30 g、杏仁10 g、寇仁10g、生薏苡仁30 g、石菖蒲30 g、龍葵30 g、白花蛇舌草30 g、膽南星20 g、天龍6 g、金蕎麥30 g、山慈菇20 g、生牡蠣30g、蘆根30g、炙甘草6 g。60劑,日1劑,飯后服。
2017年1月8日三診:近10日頭暈較前加重,余癥狀較前緩解,舌紅苔黃,較前減輕,脈弦。治擬清熱化痰為法,方擬清氣化痰丸加減,處方:瓜蔞15 g、半夏15 g、黃芩15 g、桑白皮30 g、葶藶子30 g、澤瀉15 g、白術10 g、天麻10 g、金蕎麥30 g、蘆根30 g、龍葵30 g、蛇六谷30 g、石見穿30 g、杏仁10 g、炙麻黃6 g、膽南星20 g、生黃芪30 g、甘草6 g。28劑,日1劑,飯后服。建議復查胸部CT,頭顱MRI。
2017年2月10日復查胸部CT(圖3)示:兩肺間質性改變,肺氣腫。于2016年8月CT對比左肺結節消失,建議定期復查。頭顱MRI示:①右側腦室旁亞急性梗塞;②左側小腦半球腔隙梗賽;③雙側大腦半球及橋腦內缺血改變;④動脈硬化。其后患者續服中藥,每3個月定期復查胸部CT,均未見左肺結節。
按:患者年過50,陰氣自半,加之長期接觸煤礦粉塵,肺腎兩虛,肺臟氣機宣降失司,津液輸布不利,腎氣虛損,髓海失于濡養,子盜母氣則脾氣虛損,痰濕凝聚;痰凝又作為新的致病因素,加重了臟腑功能的失常,氣血失和,氣滯血瘀,痰氣交搏,痰瘀互結,阻塞肺絡,日久化生結節;髓海空虛,情緒刺激,痰易流注,隨氣血上沖于腦蒙蔽神竅,故突然昏撲,口眼歪斜,言語不利,發為中風。老師認為本例患者正虛邪實。治以調和陰陽,祛痰化瘀解毒。以小柴胡湯調和陰陽;瓜蔞薤白半夏湯、小陷胸湯、清氣化痰丸清熱化痰,寬胸散結;天麻鉤藤飲平肝熄風、清熱化痰;兼以解毒散結、活血通絡,使氣機調暢,臟腑陰陽平衡而諸證向愈。

圖1 2016年8月 圖2 2016年9月 圖3 2017年2月3日CT 1日PET/CT 10日CT
中醫藥治療孤立性肺結節的目的在于抑殺結節生長,防治結節惡變,減輕癥狀,改善患者生存質量,穩定病情。本病案可作為治療肺結節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