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亞,郭嘉宜,李 峰,張云飛,范儀銘,郭艷幸*
(1.河南中醫藥大學 洛陽研究生培養工作部,河南 鄭州 450008;2.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 骨關節病非手術治療中心,河南 洛陽 471002)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的慢性退行性骨關節病,臨床以關節疼痛、功能活動受限為主要表現。發病率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而逐漸上升[1]。研究發現,膝關節穩定結構的破壞是臨床發病的重要因素[2]。平樂正骨理論認為筋束骨、骨張筋,筋骨是人體關節復雜而平衡的運動系統總稱,筋與骨在生理上相互依存,保持著動態平衡,筋骨失衡是骨關節發病的重要病機[3]。平樂正骨筋骨互用平衡論,強調筋骨整體觀,認為骨強則筋強,筋健則骨強,筋骨并重是處理人體骨與軟組織動態平衡的重要原則[4]。平樂正骨理筋手法以平樂正骨筋骨互用平衡論為基礎,本研究運用平樂正骨理筋手法結合下肢功能鍛煉治療KOA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6年10月-2017年12月在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河南省骨科醫院)門診就診的膝骨關節炎患者76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8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和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①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診斷標準參照《骨關節診治指南》2007年版擬定;②膝關節骨性關節炎X線片分級參照Kellgren和Laerence分級標準。
①年齡40~70歲;②符合膝骨關節炎分期標準中的早期和中期患者;③兩組患者自愿作為受試對象,能接受和堅持治療,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①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糖尿病患者;②合并精神、神經類疾病者;③合并嚴重心、 肺、肝、腎功能不良者;③并發類風濕病、痛風、膝關節滑膜炎等其他疾病者;④近3個月內使用關節腔注射非甾體抗炎藥、糖皮質激素等治療的患者;⑤嚴重骨質疏松患者;⑥局部皮膚感染或破潰者;⑦有外傷史,如骨折、韌帶損傷等未痊愈者。
①未完成試驗而中途退出者,或治療過程中服用藥物治療或接受其他治療;②治療過程中發現嚴重的不良反應或因疾病影響試驗進程者。
對照組:口服藥物:雙氯芬酸鈉緩釋膠囊聯合鹽酸氨基葡萄糖膠囊,雙氯芬酸鈉緩釋膠囊(中國藥科大學制藥有限公司,批號:國藥準字030412255),每次50mg,每日2次,連續服用2周為1個療程;鹽酸氨基葡萄糖膠囊(澳美制藥廠,批號:國藥準字HC20140001),每次0.75g,每日2次,連續服用2周為1個療程。
兩組患者分別接受1個療程的治療,在治療結束及治療后6個月接受療效評價。
1.7.1 疼痛視覺評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VAS疼痛評分標準:無痛為0分;有輕微的疼痛為1~3分;疼痛影響睡眠,尚可忍受為4~6分;強烈的疼痛難忍,影響食欲,嚴重影響睡眠為7~10分。
1.7.2 功能評分 采用西安大略和麥克馬斯特大學骨關節炎指數(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Osteoarthritis Index,VA3.1,WOMAC)調查量表。該量表對關節的功能改善情況進行評價,分為疼痛、僵硬、日常功能3個方面進行評分。
1.7.3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①痊愈:疼痛及腫脹消失, 同時膝關節功能恢復正常; ②顯效:疼痛及腫脹明顯減輕,同時膝關節功能改善顯著;③有效:疼痛及腫脹有所減輕,膝關節功能稍有改善; ④無效:疼痛及腫脹無變化或加重,膝關節功能受限仍明顯。痊愈、顯效、有效計入總有效。

治療前兩組患者VAS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治療后和治療后6個月隨訪,兩組患者VAS評分較治療前均有明顯降低(P<0.05),治療組治療后和治療后6個月的隨訪,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VAS評分比較 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同期比較,△P<0.05。
兩組患者治療前在疼痛、僵硬和功能障礙評分方面沒有明顯差異。治療結束及治療后6個月的隨訪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的疼痛、僵硬、功能障礙情況較治療前均有明顯改善(P<0.05),且治療組患者疼痛、僵硬、功能障礙改善情況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
經過1個療程的治療,治療組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6個月隨訪,發現治療組的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中醫學認為膝骨關節炎屬于中醫學“痹證”中的“骨痹”“痿痹”“痛痹”等范疇。平樂正骨平衡理論認為膝骨關節炎的發病在于筋骨失衡,筋聯絡四肢百骸,通行血脈;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多種因素引起膝關節筋骨系統病變,打破了筋骨平衡,筋骨結構和功能發生退變,導致膝骨關節炎的發生[5]。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肌肉、韌帶、筋膜等筋性因素在膝骨關節炎發病中起到重要作用[6]?!鹅`樞·經脈》曰:“筋為剛,肉為墻”,筋連接骨而成節,是保持關節靜力與動力平衡的基礎[7]?!端貑枴ゐ粽摗吩唬骸白诮钪魇嵌麢C關也?!闭f明筋能聯屬關節,主司運動,對于人體協調運動至關重要[8]。因此平樂正骨平衡論強調治傷必要筋骨并重。根據平樂正骨筋骨互用平衡論,在理筋手法治療中,通過對膝周圍肌肉的推拿和揉推,點按膝陽關、血海、陽陵泉、委中、足三里、內外膝眼等穴,最后活筋法放松膝周圍筋骨,以起到護骨柔筋,引經活血、舒筋通絡的作用。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WOMAC評分比較 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同期比較,△P<0.05。

表4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n)
注:與對照組同期比較,*P<0.05。
有研究報道指出,關節周圍軟組織粘連、僵硬及關節周圍肌肉力量不平衡也是膝骨關節炎發生和發展的重要因素[9]。膝關節周圍屈肌群和伸肌群肌力失衡后會導致關節穩定性下降,進而導致膝關節面應力分布異常,加速關節面的磨損,促使該病進一步加重。因此,對早期KOA患者在常規消炎止痛藥物的基礎上,進行適當功能鍛煉,提高膝關節穩定性也是該病治療的關鍵措施?!额惤洝吩唬骸皩б^搖筋骨,動肢節,以行氣血?!盵10]平樂正骨認為適當的功能鍛煉,加強膝關節周圍肌肉力量,才能起到強筋健骨、協調平衡的作用。手法結合功能鍛煉,一方面松解粘連、接觸痙攣,一方面強筋健骨,兩者結合既能改善關節活動度,增強膝關節的柔韌性又加強了關節的穩定性,共同增強了束骨利關節之作用。雙氯芬酸鈉緩釋膠囊和鹽酸氨基葡萄糖膠囊具有消炎止痛、營養軟骨的作用,二者都已廣泛用于治療KOA,療效確切,但尚不能改善關節整體狀況。因此本研究以平樂正骨理筋手法結合功能鍛煉配合藥物治療膝骨關節炎作為治療組,發現在藥物減輕疼痛的基礎上,手法能進一步改善關節功能,解除痙攣,通過功能鍛煉,增強關節的穩定性,長期療效明顯,彌補了藥物單用在緩解疼痛方面的缺陷。
平樂正骨筋骨平衡論認為治療慢性勞損、退行性病變必須重視筋與骨的相互依存、動態平衡關系,做到筋骨并重,從而達到有效治療、促進康復之目的。同時主張系統、持之以恒地功能鍛煉,以強筋壯骨、恢復筋骨平衡,延緩關節的退變。基于平樂正骨理筋手法結合功能鍛煉治療膝骨關節炎,不僅減輕疼痛,還可改善關節的功能狀態,增強其“束骨利關節”之功效。該法具有顯著療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