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文,周長林
(1.貴陽中醫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2;2.貴陽中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貴州 貴陽 550003)
晚期膝關節骨關節炎常伴隨膝關節疼痛、運動受限、肌肉萎縮、內外翻畸形等癥狀[1],非手術治療達不到預期效果,而全膝關節表面置換術(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是改善患者癥狀、達到預期療效的最終治療方法。盡管目前TKA手術技術與假體設計已日趨成熟,但其術后并發癥,如疼痛、關節活動度不佳等癥狀,仍困擾著醫生與患者[2],積極尋求術后有效改善方法十分必要。本研究運用埋針療法聯合艾灸促進TKA術后早期恢復,可明顯改善患者術后早期患膝關節功能,降低血清PGE2水平,緩解術后早期疼痛,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5年10月-2016年5月貴陽中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骨科收治的64例TKA術后(均為單側TKA術)患者,均符合人工膝關節使用規范[3],其中男26例,女38例,年齡56~74歲,平均年齡(63.78±5.98)歲。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32例,其中治療組中男12例,女20例,年齡57~72歲,平均年齡(64.09±5.68)歲。對照組中男14例,女18例,年齡56~74歲,平均年齡(63.47±6.34)歲。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發病部位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根據影像學Kellgren&Lawrence[4]分級標準,所有患者表現為Ⅳ級,診斷為重度退行性骨性關節炎;②所有患者符合人工膝關節使用規范[3];③均為首次、單側全膝關節置換術后。
排除標準:①不符合納入標準的患者;②有嚴重的心血管、肝腎及胃腸疾病;③在治療期間對醫生治療方案依從性差;④對中醫治療過敏或不接受者;⑤患膝行過其他手術或有其他代謝性骨病。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治療,根據患者術后具體情況常規給予抗感染、消腫、抗凝、鎮痛類藥物治療。
治療組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采用埋針療法配合艾灸治療:①艾灸療法:選取膀胱經上的肝俞、腎俞及胃經上的足三里,將艾條安放入艾灸盒中,每日1次,每次15~20 min;②埋針療法:選取雙側申脈、太沖,太溪、豐隆共8穴,每次取4穴(左右兩側交替)。操作:患者平臥位,穴位進行消毒后,立即采用帶膠布的撳針(蘇州環球針灸用品有限公司,規格為0.20 mm×1.5 mm,標準:YY0105-93撳針)進行針刺(用手執膠布直壓撳針刺入所刺穴位)。留針時間為24 h,每隔4 h用手按壓埋針處2~3 min,加強刺激,以提高療效。
兩組患者均以治療7天為1個療程,持續2個療程。患者在拔出引流管后及時進行功能鍛煉,在助行器的幫扶下適當下地活動,以防止肌肉萎縮及關節僵硬,促進患者早期康復。定期復查X線以觀察患者術后恢復情況。
于TKA術后3天、1周、2周,采用美國特種外科醫院膝關節評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HSS[5])標準進行膝關節置換術后功能評分,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進行疼痛評分,靜脈采血檢測血清PGE2水平。

所有患者切口均甲級愈合,均獲得隨訪,隨訪時間為12~24個月,平均(17.73±3.87)個月。隨訪期間所有患者X線顯示假體位置良好,無松動和脫位發生。隨訪期間治療組3例患者、對照組9例患者患肢出現腫痛癥狀,對癥治療后癥狀消除。
經過治療,兩組患者VAS評分、膝關節HSS評分及血清PGE2水平均有所改善(P<0.05),且治療組患者VAS評分、膝關節HSS評分及血清PGE2水平改善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VAS評分、HSS評分及血清PGE2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術后VAS評分、HSS評分及血清PGE2指標比較
組別時間VAS評分HSS評分PGE2(pg/mL)術后3天5.09±1.2554.06±10.51153.7812.04治療組術后1周2.63±1.3184.09±10.07118.9112.66術后2周1.09±1.03103.68±9.9495.9110.37術后3天5.41±1.2147.81±11.84163.31±13.24對照組術后1周4.31±1.1870.38±10.28139.47±11.98術后2周2.06±1.4489.72±10.75106.53±12.39統計值F、P3.740,0.0293.253,0.0453.666,0.031
TKA是治療重度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最有效的手段,可緩解甚至消除患者疼痛,改善膝關節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6]。但任何手術在治療疾病取得療效的同時,亦會造成局部組織創傷,如毛細血管、末梢神經損傷、皮下血腫形成、組織腫脹等。東漢著名醫家張仲景曾云:“千般疢難,不越三條,其三就是房室、金刃、蟲獸所傷。”TKA在手術過程中導致局部經脈受損,瘀血痰濁停留在膝關節局部,屬于中醫“筋痹”的范疇。術后初期患膝關節氣血瘀滯,經脈不通,不通則痛,治以溫補肝腎、活血祛瘀為主。
艾灸作為中醫特色療法的一種,具有刺激局部、溫經散寒、調節免疫、升陽舉陷等功效,且具有安全、方便、經濟等特點。清代吳儀洛在《本草從新》中云:“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亡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以之艾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本研究中艾灸治療選取膀胱經之肝俞、腎俞,具有溫補肝腎之功效。局部選穴為足三里,該穴為全身強健要穴之一,既可以改善患者術后體虛狀況,又可以促進患肢局部經絡氣血之流通。王玉等[7]對艾灸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的臨床療效進行Meta分析,發現艾灸對于膝骨性關節炎的療效明顯優于常規治療。埋針療法作為針灸治療中的一種,是將特制的小型針具固定于腧穴的皮內或皮下,進行較長時間埋藏,給皮部以弱而長時間的刺激,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本研究埋針療法選取申脈、太沖,太溪、豐隆四穴,局部遠端取穴,既可避免因取穴引起TKA術后感染發生的可能性,又可達到舒筋通絡、行氣止痛之功效。孫丹等[8]運用埋針療法聯合康復療法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可明顯緩解患者疼痛,改善膝關節活動度。徐緯[9]在臨床研究中發現欺針互動式埋針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有確切療效,且安全性及患者依從性均較好。
本研究中,治療組患者采用艾灸配合埋針療法,其中艾灸治療調補正氣、溫通經絡,埋針療法行氣活血、舒筋止痛,兩種療法相結合,共同發揮功效,最終治療組患者VAS評分、HSS評分、血清PGE2水平改善情況均明顯優于對照組。表明埋針療法配合艾灸治療可明顯促進TKA患者術后早期恢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