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廣播電視臺壟上頻道
企業宣傳工作除了要做好意識形態的宣傳,還有新聞宣傳。現在,企業大多有集團內部報刊或微信公眾號,如何做好企業新聞宣傳也是一門學問。現代大小企業中,本科生、研究生不少,寫作上基本沒有問題,主要問題是他們發現不了新聞。新到企業的員工如此,在企業干過一段時間的員工也有同樣的困惑,過去剛開始在公司工作,對什么事都感到新鮮,寫稿子也很積極,一到兩年之內,發現了不少新聞,干了三五年之后,時間一長,總覺得眼前的事情是年年在做、月月在做、天天在做,很多事情都是過去做過的,沒有什么新意可言,新聞難找,新聞稿難寫。
怎樣發現企業新聞是有訣竅的。要想發現企業新聞,就要有一定的新聞敏感,這種新聞敏感來源于采訪報道者對企業的關注與了解,來源于對企業新聞人物的觀察與關心,來源于對企業發生的細小末節事件的聚焦與放大,來源于對企業發生事件表面現象的研究與深挖,來源于對企業發生的某個獨立事件的多維思考。簡而言之,就是作為企業的宣傳員,一個企業新聞的采訪報道者,平時就要關心企業、關注企業的人和事。
要發現企業新聞也不難,結合自己在企業做過宣傳員的經歷,從以下十個方面可以找到答案:
所謂司空見慣就是大家天天看到的、經常發生的、不以為然的、不再新奇的事情。筆者剛進公司的時候去采訪下屬子公司籃球隊獲得五一籃球賽冠軍的新聞,但在出廠門時,發現違章監督欄上有幾個施工隊,一天之內竟然有3 次違規行為。違章監督欄對于員工來說,可能是司空見慣的,一直在曝光、一直在處罰,也一直有人在違犯,但是筆者覺得這種事情應該有所改變,就寫了《“一天三違”怎么得了?》的述評式新聞,在干部職工中反響很大。
比如說企業某個崗位上的一個操作工,進廠十幾年來,沒有出現過一起質量和安全事故,說起來似乎很平常,但是我們是否想過,這個操作工憑什么可以做到這樣?而其他員工為什么不能做到這樣?挖掘出來就是新聞。
反常就是指與平常不一樣,有悖于常規、有悖于常理、有悖于常識。只要我們注意觀察,經常可以發現新聞。比方,一個平常沉默寡言的電工突然哼起了小曲,他可能這次通過了電工的升級考試,也可能是得到了領導的表揚,也有可能他在技能競賽中獲得了第一名。反之,一個平常活潑開朗的員工突然變得不言不語,他是否遇到了家庭不幸,也可能在工作中出現了失誤,受到了領導的批評。
當然,在生產中,這樣的反常現象就更多了,比方產量為啥會突然下滑?質量為什么突然一段時間內出現不穩?本來運轉得好好的生產線,停車了,為什么?這些反常的現象中就有新聞。
過去在企業沒有見到過的,現在見到了,這是新聞;過去在企業沒有發生過的,現在發生了,這是新聞;過去在企業沒有做過的,現在做了,這還是新聞;過去在企業做過的,但沒有現在做得好,這還是新聞。
現實狀況中有很多與企業相關聯的階段性活動,比方,春節前后,公司是否有看望困難職工家庭活動?五一期間,公司是否有評選表彰勞動模范,組織職工開展群眾性文體活動?十一期間,公司組織慶國慶活動嗎?......予以關注就能發現新聞。
公司的每一次突發事件幾乎都是新聞,如及時發現、處置各種安全事故等,當然能不能報道,特別是對外報道有一個把關的問題。
很多企業新聞就是在對企業的一個人和一件事的持續關注中產生。比方一個先進人物從職工到班長、車間主任、生產廠長、公司副總的成長歷程,把這個變化寫下來就可能是一篇很好的人物新聞;比方公司有個重大項目要上,那么從這個項目從規劃、立項、到審定、施工、完工直到開車投產的這一系列過程都是新聞,如果這個項目因故停建、緩建,那又是一個值得深度關注的焦點。
還有如年初安排的工作計劃,平常都走到了哪一步,有哪些成效,有哪些不足?下一步怎么走,是否可以保證完成?等等,這些都是員工關注并值得報道的新聞。
對于企業新聞來說,企業高管的一言一行都具有新聞性,因為他們的言行代表或預示著企業工作的走向,他們的言語中會透露或者發布公司的一些重要決策和重大戰略部署。
企業參與的各種外界活動和外界對企業的人和事的評價都可以成為新聞。
企業的工作安排、簡報、會議紀要、通報中蘊含著許多新聞信息,找出一些大家關注的事實做放大處理或者深入調查就可能是一篇好新聞。
身邊員工的議論,他們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很多都與企業生產和企業管理以及員工生活有關,這些都是發現企業新聞的源頭。
社會上有“名人”效應,公司員工中也有很多“名人”,他們是優秀共產黨、勞動模范、技能之星,他們的言行相對獨特,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也因此具有新聞性。比方,企業內刊關注報道的各類技能之星,勞動模范、先進工作者,他們的故事就是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