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警察學院
對于媒介素養來說,他主要是伴隨著傳播媒介不斷發展的。一些專家學者從信息處理的方面分析,并且對“媒介素養”做了定義。學者張開表示,人們對各種信息的接收選擇、理解質疑、評估思辨、創造制作等能力都可以稱之為媒介素養。蔡琪、李玲也表示媒介素養的發展方向應該向信息管理能力靠近,主要包含篩選、辨別以及整理能力。還有一部分學者從其他方面定義了媒介素養。例如陳龍表示,媒介在全球化的影響下不斷發展,傳統媒介必須順應時代的腳步,而新媒介也要具備民主意識,除此之外還包含分析判斷以及交流的能力。而吳勇則表示,媒介素養主要代表著公眾對媒體的態度,是一個人對于媒介的選擇判斷和對其的利用。
而培育教師對于媒介素養的認知主要是為了幫助學生提高相關素養,提高教學活動以及提高自身生活質量,這是孔祥淵對與媒介素養的認知。而陶喜紅也認為培養大學生對于媒介素養更有利于落實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和媒介素養。專家王雅靈說,國人對于媒介素養教育有著現實意義,他們認為這個有利于提高社會文明,形成良好風氣,甚至可以更好的防止外來文化的入侵。蔣曉麗表示我國要對網民進行自助判斷的約束和對不良信息的抵觸,更要弘揚我國的優良傳統,這些都是媒介素養應該推行的。
媒介素養的很多研究都是以新聞傳播學為基礎,可是仍有一些學者進行了跨專業,多層面的研究。張新明和王振等都從心理學方面對青少年進行了媒介素養分析,并且提出了要從傳統技術方面培養青少年的感知、思維和人格。王帆和張舒予從教育學方面進行了分析,表示媒介素養在定義、內涵和培養三方面是存在不同的,但是媒介素養和信息素養還是相互依存的,二者在教育方面可以溝通。楊克平和徐柏才表示,媒介素養和思想道德是可以融合的,可以學習相關的理念進行培養和教育。羅國干也認為美學是培養大學生媒介素養的快捷辦法,可以將美學放入其中,既可以提高審美能力,也可以培育媒介能力。21世紀媒介素養已成為國人必備的品質之一,也成功的引起了許多專家學者的關注。可對于這方面的研究仍然存在問題:第一,受眾問題,我國老齡化比較嚴重,媒介素養缺少對老人的研究,因此應該加強對老年人的關注。第二,本土化不足,如今的研究很多都是依靠他國的經驗,沒有真正的與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第三,媒介素養只是根據具體的對象提出建議,并沒有對全民教育提出的較少。
根據以上所述,作者認為,我國媒介素養未來發展方向應該著重以下的研究:2015年7月,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 +”行動的指導意見》提出,未來我國的發展方向主要是“互聯網 +”的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目前,這個發展的主要目標是依靠智能科技和專業人才,還有就是老年人自身的媒介素養。現在,我國老齡化不斷加強,對于這方面的研究也應該講重點放在老年人的身上。關注老年人的媒介素養情況,努力提高老年人的媒介素養。當今世界是科技化數字化快速發展的年代,提高老年人的媒介素養主要是為了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和推動養老服務的真正意義。其次,應加強媒介素養的本土化研究。隨著全球化的不斷發展,關起門來自己搞建設是不可以的,用“拿來主義”判斷事情也不是最明智的選擇。從客觀角度來說,媒介素養在國外的發展是比
較成熟的,他們的起步也是比我國早的很多,社會經驗也是比我們充足的。但是,換句話說,我國對于媒介素養的發展也可以充分借鑒國外的一些研究。而我們也必須清楚的了解到,不同國家在文化、經濟、政治等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不同,其他國家的成功事例不一定適合我國的發展。所以,在學習了解其他國家成功經驗的同時,我們要更加注意將這些經驗與我國的基本國情相結合,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媒介素養理論體系,這樣也可以進一步促進媒介素養本土化的形成。還有就是要培養全民意識,在這個媒介網絡社會,無論做什么事情無論是誰都會運用到很多的媒體工具,因此我們每天都會被各種各樣的媒介信息圍繞。當今社會的媒介環境是復雜的,媒介素養現在并不是只針對媒體工作者,對于社會公民來說是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的。同時,媒介素養也并不僅僅只限于新聞專業的工作人員,它是面對每一位公民的。對于發達國家來說,早就已經將媒介素養作為一門課程來學習,以此向更多的青少年介紹普及專業知識,來提高國人對媒介素養的運用能力。最后,也應該呼吁政府將媒介素養教育納入學校的教育體系中,樹立培養全民的媒介素質,推動國家的媒介素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