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傳媒學院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在各個領域都得到廣泛應用,愈發顯示出其對社會發展所產生的巨大力量。在新聞事業方面,人工智能的發展也對其產生了一些變革,人工智能推動著智媒時代的到來,新聞生產趨向智能化、自動化、高效化,新聞生產的變化也必將會對新聞媒體的結構、運行以及職業倫理產生影響,進而對整個新聞行業的發展產生影響。
人工智能在新聞傳播領域的應用改變了原有的新聞生產模式,新聞產業開始從勞動力密集型產業進行轉型。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使得很多新聞工作者的工作可以由機器人技術替代,這大大的解放了勞動力,降低了勞動力成本,從而降低了新聞生產成本,提高了新聞生產效率。中國IT 新聞網的出現是人工智能技術和云計算平臺的完美結合,這意味著新聞生產將會向自動化邁進。人工智能的運用豐富了新聞媒體的呈現方式新聞生產趨向高效化、智能化發展。
在人工智能飛速發展的語境下,新聞傳播的內容生產不僅僅是人與人、人與機器之間的碰撞,更重要的是通過人與機器之間的傾力合作,匯集人類智慧通過機器的大數據精準計算,從而集結出最優質的新聞成果。多種主體在自己的運行模式下共同參與某話題的討論研究,這能使這一話題的新聞報道更全面、立體。去中心化的新聞生產能夠讓受眾更充分的了解新聞事實,滿足受眾多層次需求。新聞媒體報道建議只用主謂賓短句及數字,只透露新聞的信號,不參與新聞的描述,報道者不能通過描述表達自己的傾向性。
人工智能在技術方面突破了傳統記者采寫新聞上自身的局限,不僅在采訪新聞方面可以做到記者自身難以做到的人的延伸而且能夠從更多空間和維度分析、解讀新聞。我們現階段處于大數據時代,人工智能可以通過對大數據進行全面解讀,并通過計算分析更加清楚明白的了解整個新聞事件的前因后果,這有利于新聞媒體的深度報道。同時傳統媒體很難進行對報道發出后的效果進行預測,而借助人工智能技術,通過對大數據的分析與計算,預測新聞發出后的效果將成為可能。
人工智能技術的運用,使得新聞媒體不可能再保持著傳統媒體的時代分離性。人工智能技術的運用促進了媒體與媒體之間、媒體內部之間以及媒體和其他機構之間的跨界媒介融合。改變了媒介的內部結構,形成了互相通融的局面。錫林郭勒日報社與中國電信錫林郭勒分公司、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簽署5G戰略合作協議,三方將共同探索5G時代媒體行業與通訊行業跨界合作新模式。這一舉動將推動5G、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與傳媒領域的創新深度融合。
人工智能的工作模式很大程度來源于人們為其設定的固定模式,缺少人文關懷。對信息進行批量的生產,是一種文化工業,會造成信息的同質化以及人的異化。算法的使用,容易造成信息泄露,侵犯公民的隱私權,同時人工智能的把關機制不夠嚴謹,使得一些低俗、泛娛樂的信息得到傳播,這些都對新聞媒體的傳統倫理產生了一定的沖擊,也使得媒介的權威地位受到打擊。
人工智能高效便捷的作業方式極大程度的解放了新聞工作的生產力,但長此以往難免會讓部分工作人員產生依賴心理。過度依賴人工智能,不分題材、形式、不進行思考的大規模運用機器人寫作。依據算法數據處理進行的新聞報道,只是冰冷的數據和簡單到概述,這樣的新聞報道缺乏感情和人際關懷。生冷的語言拼湊出的文章缺乏理性的思考和正確價值觀的引導,過度依賴人工智能將會導致新聞價值缺失。
信息爆炸時代,大數據傳播環境導致媒體內部對信息的篩選、把關工作人員很難做到對海量信息的全部把關。人工智能技術的運用給這一工作帶來了便利,機器人篩選替代人工雖然提高了工作效率,但以盈利為目的各大平臺在信息篩選把關時,喪失了公共性和專業性的特征。這樣的行為導致大量虛假信息、垃圾信息層出不窮。混亂的傳播環境和虛假的受眾數據,影響了新聞媒體對受眾需求的正確判斷,給新聞工作帶來困難。
如今人工智能的能動性和創造性還有待考量,人工智能還處于被人類設置驅動階段,無論是機器人寫作還是大數據計算都是被設置的一種定式資源整合程序。只有提高新聞工作者對人工智能技術的理解與操作能力才能將人工智能技術更好的運用于新聞生產發展,使其成為助力而不是阻力。未來新聞行業發展的走向,仍然掌握在人的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