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日報社
互聯網社會,各種信息傳播媒介相互滲透、融合發展,媒體資源、信息平臺之間存在著一定的交叉。融媒體時代的到來,標志著媒介革命結出了新的成果,但也給傳統媒體行業帶來了相應挑戰。紙媒作為傳統媒體的代表,應當直面客觀形勢,發掘自身優勢,積極改革創新,探索轉型路徑,實現平穩過渡和可持續發展。
融媒體時代,信息傳播速度快、范圍廣、途徑多樣化、主體多元化,而這些恰恰是紙媒所不具備的。同時人們的閱讀方式也在悄然轉變,更加習慣實時性和碎片化閱讀,只需打開微信、微博、瀏覽器等相關平臺,進行簡單搜索刷新就可獲得信息。傳統紙媒也要迎合社會受眾的行為習慣與需求,加快媒體融合發展步伐,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
傳統的報紙在編輯內容上,更多的是以政治形態和意識形態表達為主,在融媒體背景下,很容易陷入“守正有余、創新不足”的困境。同時,紙媒的管理運行有一套非常嚴格的內容審核以及制作機制,這能夠最大程度地保證內容的質量,但也降低了信息傳播的效率。在融媒體時代下,必須探尋傳播與管理機制同效率的融合發展。
新興媒體行業發展速度快、發展空間大,吸引了許多青年人才的加入。不少傳統媒體人也紛紛轉戰新媒體陣營。這就導致了傳統的紙媒行業出現了比較嚴重的人
才斷層,缺乏新鮮血液注入,現有的報社記者和編輯自身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也有待提高。因此,在融媒體時代下傳統紙媒要實現轉型發展,就必須以人才為突破口,奠定人才基礎。
沒有傳播,一切為零。融媒體時代傳統紙媒要改變過去傳播途徑單一化和單向溝通交流的形式,探索與新媒體多元融合的發展道路,實現跨時空、跨物理屏障、跨主體身份、跨功能的深層次融合。首先,要大力開拓信息發布渠道,可以通過開通“兩微一端”、創立電子刊訂閱等的形式,進行有鑒別性、針對性的線上傳播,利用自身權威性和影響力優勢,做精做優一兩個拳頭產品,提高傳播競爭力。其次,要更好依托萬物互聯、信息共享機制,強化資源信息的搜集、篩選、整合、利用能力,為讀者提供及時、高效、全面的“信息大餐”。再次,要增加優質內容供給,站在讀者角度思考,把真正有意義的題材做精做深,深入挖掘、跟蹤報道、提煉價值,變“信息轟炸”為“以質取勝”,避免大量無效信息降低媒體品位。
融媒體背景下傳統紙媒還要創新內部管理機制。首先,要加強新聞制作的內部統籌,充分發揮“中央廚房”統一指揮、統一把關作用,建立有力靈活的收發中樞,實現“策-采-編-發”全程緊密配合、高效運轉,在策、采環節做足準備,在編、發環節下深功夫,避免單打獨斗、各自為戰。同步建立即時新聞快速推送通道,在重要題材、突發事件追求“首發”,以快打慢。其次,要因時應勢變革傳統出版發行形式,從報紙的內容選擇和發行方式上,可以滿足不同受眾需求,開發A、B、C 不同版本的報刊,A 刊注重時政類內容,B 刊聚焦社會民生熱點和服務類信息,C 刊側重于文化文藝,等等。同時可以采用預售的形式,分為線上電子刊與線下實體刊兩種渠道,既有利于精準投放,又能有效節約印刷成本。再次,要依托集團化發展優勢,深耕拓展業務陣線,比如印刷、設計、展會、廣告策劃、文創、輿情咨詢、直播、短視頻、知識付費等,以經營上的“多點開花”,反哺報紙廣告量的不足。
人才是傳統紙媒轉型發展道路上的內在動力,傳統紙媒行業要大力引進和培養具備綜合素質的優秀傳媒人才。首先,要依托體制、政策的支持,對選拔合格的專業人才,給予編制待遇,從身份認同上拴住人才的心。其次,要加大薪酬改革力度,針對不同平臺,實行差異化、科學化的效益評價機制,論功行賞、多勞多得、能者居上,讓有激情、有創新的青年才俊有職業成就感。再次,要響應國家技能培訓號召,增設勞動實踐和實習崗位,給傳媒院校、專業畢業生提供實習指導,吸引和發展人才。最后,要定期組織現有從業人員培訓進修,尤其是提高融媒體素養和運用科學信息技術的能力,鼓勵記者向復合型人才轉型。
報紙作為記錄和傳播新聞信息的一種最古老載體,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發揮了特殊作用。厚重的底蘊積累,往往標示了事物的終極生命力。或許有一天“紙”終不復,但“報”將永存。只要走好、走穩轉型之路,紙媒行業在未來信息傳播格局中定能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