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潔
(常州工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江蘇 常州 213022)
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為今天的設計帶來了許多新的課題,同時也提出了更多要求。服務設計正是在這一時代背景下形成的全新產物,是設計對于其“解決問題,滿足需求”這一根本任務聚焦與回歸的當代表現。而在此過程中,高校如何將服務設計思維融入藝術設計類人才培養過程,并形成成熟合理的人才培養機制,為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最優人才資源保證,是十分重要的研究命題。
20世紀90年代初,英國設計管理學教授比爾·霍林斯(Bill Hillins)首次提出了“服務設計”(Service Design)概念。經過近30年的發展,服務設計已經成為當代設計領域最具活力的設計類型,在理論與實踐上都有一些積累與成果。蘋果、IBM等知名企業,都運用服務設計的相關理念,更好地滿足了日新月異的市場與社會需求。服務設計的相關概念在發展運用過程中其內涵與外延也不斷產生變化,但總體上,服務設計是一種更為主動、更為系統化的設計方式,而優化體驗、提升效能是其設計目標與價值體現。與工業設計、視覺傳達設計、動畫設計等按行業應用領域劃分的傳統設計類型不同,服務設計更像是一種跨界融合的整合設計體系和模式。與所謂的“整案設計”不同,服務設計有其鮮明的主動性和創新性要求。
服務設計的產生與服務經濟的發展有著必然的關聯。服務經濟是一種將服務與產品捆扎在一起,甚至以服務為主要產品的經濟形態。時至今日,整個世界的產業發展都開始發生巨大轉變,服務產業在全球經濟總量的比值已超過6成。在經濟最發達的歐美、日本等國家和地區,服務產業的經濟體量占比甚至高達7成以上。我國,服務設計對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服務設計是從傳統商業模式向公共服務和社會創新轉化的必然結果,其具有多領域要素協作的特點,同樣需要多學科研究成果的支撐,這也恰恰與當代多元并置的時代特征相互印證。
當代設計對于社會經濟發展的效能越來越大,對于經濟發展需求的迎合程度也越來越高。設計師也從單一的對功能、形式的關注,轉向對體驗、訴求等企業和用戶的整體“痛點”的關注。這勢必帶來相關行業對人才類型需求的轉變,這種轉變自然就會決定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需要重新確定培養目標,制訂新的培養方案。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在知識體系構建、技術技能形成等各個環節,形成有針對性的培養策略。具體來看,服務設計對于藝術設計類人才培養的需求集中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服務設計對于藝術設計類人才綜合能力的需求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首先,服務設計是一個主動尋找用戶痛點,并通過運行一個完整設計服務體系解決設計需求的過程。因此,這類人才需要具備從品牌化構建到設計可視化,再到設計落地及反饋等整個閉環所需要的知識儲備。雖然不用擅長或精通全部所涉知識技能,但必須有較合理的知識結構。其次,僅從設計技能的角度來看,服務設計也要求設計師能夠緊跟時代發展變化,會用、善用更新的設計工具與傳播媒介,不能以不變應萬變,而必須與時俱進,擁有從知識結構到技能技巧更為復合的設計素養與能力。
可持續性是服務設計對設計結果效能的基本要求和顯著特征,與服務設計的社會創新屬性有著密切的關聯。這種可持續性要求相關設計師在進行設計的過程中,必須具備關注和理解社會需求的能力與敏感度,能夠從真正意義上幫助企業,而不只是完成某一設計產品或階段性項目。無論設計服務繼續與否,都要有意識地保留設計創作的可持續性,這種意識也會幫助設計師逐漸形成可持續創新設計能力。我們的社會發展需要有可持續性,設計者也必須遵循這一規律。創新能力一直以來都是高校藝術設計類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之一,可持續創新能力是一種升級優化后的全新能力。
傳統的設計類專業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方向清晰,體系成熟穩定,但隨著產業發展的轉型升級,企業的設計需求變得多元,這不是設計環節再細分可以解決的,而是需要整體的設計體系的服務。因此,當今的藝術設計專業教學需要整合各個專業的教學資源與優勢,打通學生對各藝術設計專業方向的總體認知。這并不是要求學生完成大而全的專業課程學習,而是要構建更為宏觀的設計全局觀,其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在開展設計活動的過程中,有整體設計的視野以及服務設計的能力。當然,教學資源整合的清晰目標和行為,同樣也會不斷強化學生對服務設計的思考,使他們潛移默化地形成服務設計意識。
具體來看,高校各藝術設計專業可以通過重組、優化原有課程體系,加強實踐環節的多專業合作課程形式探索。首先,各專業必須去除對專業課程的固化認知。比如,交互技術在未來設計成果實現過程中,將成為非常重要的手段,相關課程不僅應出現在數字媒體藝術專業課程中,也應整合在視覺傳達設計、產品設計、環境藝術設計等專業課程中。甚至,各專業可以結合本專業的特點定制、開設服務設計類專門課程。其次,服務設計意識和能力的形成,包括服務設計理論的內化,都需要通過設計實踐來確認。不僅在課程體系中應增加實踐課程比例,而且可以采用跨專業教師共同授課,以及跨專業學生共同參與、合作完成設計命題的方式,進一步引導學生形成整體的、全局化的設計意識,為未來服務設計實踐打下思想與能力的基礎。
服務設計的著眼點和立足點是企業需求,因此,校企深入合作的意義并不只是通過企業實際項目和實訓平臺資源提升學生專業應用能力,還應結合企業的具體需求以及行業發展的趨勢,強化學生服務設計意識與能力,以文化創意產業為例,許多文創類企業的需求并不是簡單意義上的產品造型、功能的實現,或視覺化、媒介化的推廣,而是一種基于文化價值繼承與挖掘的創意與創新設計。這就要求學生或設計者具有更為主動的服務設計意識。校企合作的模式也不再是企業提供項目,學生參與、完成命題作業,而是校企共同研發、孵化文創成果,共同用設計創意力量打造文化IP。
這種由服務設計思維帶來的合作需求的變化,必然需要更深入、優化的校企合作模式與評價體系。比如,確立企業在校企合作關系中的核心主體地位;學校要以市場為導向,先于企業研究市場環境與企業發展可能,主動參與企業品牌化過程,等等。只有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采用更為積極主動的形式和姿態,才能從真正意義上由內而外地踐行服務設計理念。
服務設計的發展具有全球化趨勢,因此,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首先需要開拓學生的國際視野。只有具有國際化的眼界,學生才能更全面地思考,提供更與時俱進的服務設計策略。另外,西方關于服務設計的理論研究先于我國,我們要積極主動地學習借鑒其理論成果。高校應支持師生參與專業領域中高水平的學術活動,通過國際化的校校、校企合作,進一步擴大教學資源范圍,從而形成更為國際化的經驗與成果。
在此基礎上,高校應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開展自主創新創業活動。創新創業不僅是人才培養改革的有效手段,同時也是國家當前產業轉型升級的要求。高校一方面要從政策上支持學生的創新創業行為,比如,推薦學生入駐校內外產業孵化基地,組織培養“大創”“大挑”“互聯網+”等創新創業類賽事團隊;另一方面要建立更完善的監管與評價機制,對形成的成果進行獎勵,幫助孵化和推廣等。學生在自主創新創業的過程中,不僅進一步強化了自身的服務設計意識,而且通過實踐將服務設計的理論、思考與經驗融于一體,從而內化了服務設計意識。
新的產業發展變化對服務設計提出了新的需求,復合設計素養、可持續創新能力成為對當代藝術設計類人才的具體要求。整合教學資源與強化服務設計意識、構建校企深入合作與協同創新模式、開拓國際化視野與鼓勵學生創新創業,則是高校積極回應服務設計對藝術設計類人才需求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