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甜
(新華報業傳媒集團,江蘇 南京 210000)
互動模式已經成為市場與群眾聯系的常規模式,在加強互動中,市場信息才能代表群眾的想法,形成市場導向,成為設計人員設計參考的資料。在視覺傳達中亦是如此。數字媒體背景下的互動模式以及隨互動模式而改變的視覺設計都各有特色,設計人員需要研究這些內容,使設計內容符合互動模式下的設計對象特點。還要利用網絡互動,提高設計作品的視覺效果。本文主要針對互動模式下數字媒體視覺傳達設計進行分析。
信息技術的發展改善了媒體傳播方式,使數字化媒體成為主流形式,其在傳播中占據主要地位。數字媒體為信息交流提供了更方便快捷的渠道,也為信息交互提供了新環境。而受眾與媒體之間的關系也由單向轉為雙向,在雙向傳播中,數字媒體帶來了互動模式。這種互動模式又改變了受眾的角色,使其不扮演信息接收者,還可以充當傳播者。在這種互動模式中,信息反饋始終占據核心地位,只有雙方不斷反饋,交流才能一直進行下去,數字媒體才能不斷滿足受眾需求,這與傳統中的單一媒體傳播形式是截然相反的。數字媒體環境創新視覺傳達設計概念和理念,使其呈現載體和呈現形式皆出現新的變化。數字媒體中的視覺傳達設計表現形式更趨向于多維模式,雙向互動傳遞成為主要的傳遞方式。互動模式下的數字媒體要求視覺傳達設計不斷完善自身,使后者在改革升級中滿足現時代需求,滿足互動模式要求。在視覺傳達與數字媒體相互滲透的過程中,數字媒體技術的交互性為其設計提供了輔助作用,使其順利渡過改革時期。設計人員可以利用數字化技術來模擬受眾的交流方式,以使設計成果能接近受眾,與受眾做好互動工作。
媒介即信息,媒介的發展會帶動信息工程的進步,會使社會發展更加迅速。數字媒體下的信息傳播速度快、效率高,在傳播的過程中,還能同時容納海量數據,使數據能安全傳播出去,在信息傳播后,受眾可以通過網絡互動,反饋信息建議,使數據更加健全完善[1]。數字媒體更是將視、聽結合起來,最大限度滿足觀眾感官要求,而這一切都為視覺設計創新奠定了技術基礎和觀眾基礎。視覺設計會隨互動模式變化而變化,現在的視覺設計已具備數字化特點。在視覺傳達設計改進中,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移動設備皆可成為其聯系受眾的載體與渠道。在這種條件下,交互式廣告及其他交互式優質作品層出不窮。在交互式廣告傳播中,受眾可以在觀看廣告之余體驗趣味。相關的數字終端屏幕具有觸摸功能,其會在觀眾觸摸后,自動分享設計信息傳播過程。在互動中,受眾與設計人員完成了“沉默式交流”。在所有的互動模式中,視覺傳達設計傳播信息形式更加多元化,受眾接受、編碼、儲存及檢索信息等過程皆會融入信息傳播過程。多元化的數字媒介是視覺傳達設計的主要渠道,在設計時,設計人員需要考慮這些媒介的運行特點,還需要設計出獨具一格的內容,使信息在信息爆炸時代占據一席之地,使其不會被受眾有意過濾掉,使其能抓住受眾眼球,使受眾能主動與媒體建立交互關系。在交互過程中,視覺傳達設計人員還要做好反饋工作。
在網絡互動模式普及應用后,數字媒體傳播中的交互性特點越來越明顯,而多種傳播載體、設備的出現和應用,也增強了數字媒體傳播的互動化。將這種特點與視覺傳達設計結合起來,會使后者形式呈現出多元化特點。互動模式下的視覺傳達設計更能為觀眾帶來不同的體驗效果,使觀眾容易進入情境,感受視覺傳達設計所要表達的情感,與之處于共鳴狀態[2]。最明顯的便是公益廣告,在視覺傳達設計中,設計人員不僅關注廣告內容,還將重點放在情感互動上,無論是喜怒哀樂,還是悲歡離合,都能帶給觀眾真實感,使觀眾在這種行動體驗中,與廣告中的人或事形成共鳴。在互動模式下,數字媒體視覺傳達設計傳播范圍會擴大到全球,其感覺形式會由單一的視覺擴展到聽覺和觸覺等,語言也由單一形式擴充為多種語言。數字媒體所在的網絡環境為視覺傳達設計共享提供了有利條件,使傳播實現全球互動化、民族互動化。
數字媒體視覺傳達設計互動化越強,其個性化要求就會越高,在滿足這些個性化要求的同時,其也實現了廣泛化的目的[3]。在此方面,數字媒體以及受眾群體都會出現廣泛化特點。微博、博客等都屬于新時代的數字媒體互動平臺,其作用功能有區別。前者在信息傳遞方面具有優勢,后者在受眾各抒己見、信息分享等方面有優勢。這些平臺的應用,使得受眾的各種信息需求都得到滿足,在數字媒體互動中,受眾群體也會變得更加廣泛化。不同的平臺,針對受眾群體不同,若要獲得最多的忠實受眾,平臺還需要利用視覺傳達設計來滿足這些廣泛化群體的個性化要求。視覺傳達設計涉及的范圍和領域廣泛,其帶來的視覺沖擊效果比較強烈,所以可以滿足受眾需求。
互聯網為視覺傳達設計和傳播提供了有利條件,也為其聯系受眾提供了紐帶。數字媒體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在這種依賴感增強的同時,媒體人員需要考慮用戶的感受,最大限度滿足用戶需求和體驗要求,使傳播效果更顯著[4]。互動模式下的數字媒體雖然為受眾提供了信息獲取渠道,但在其與受眾交互關系中,受眾占據主導地位,其會對傳播設計產生重大影響。在視覺傳達設計中,必須以用戶為核心,設計符合受眾審美和需求的作品。
視覺傳達可以分成視覺和傳達兩部分,在設計過程中,設計人員需要設計畫面使其展現出良好的視覺效果,傳達準確高質量內容。這種設計的及時性和實時性較強。在數字媒體中,視覺傳達設計利用的語言不止圖畫或文字、視覺語言,其還涉及其他領域,所以在設計中,需要從多角度考慮設計內容,這要求內容設計需要滿足包容性要求。基于互動模式,設計人員可以將受眾作為互動對象,也可以做好與其他設計人員的交流溝通工作,以拓展自己的設計思路,使設計作品設計格局更大,使設計觀念更加新穎。在互動交流中,設計人員也可以完善自己的設計理念,運用更多元的設計方式,將數字媒體下的圖片、文字、電影等形式集成在一起,煥發更大的魅力,達到更良好的視覺效果[5]。這種視覺傳達設計作品雖然集成了多種形式,但其在表現方面都呈現統一特點,且其展現角度多元化,為觀眾提供了更多選擇,使觀眾擁有更多感官,這有助于提高信息傳遞效率。
設計往往與藝術有關,無論設計何種對象,都要使該對象在實現基本功能的基礎上,滿足藝術美要求,這可以使作品更加個性化、藝術化。基于此,設計人員可以在視覺傳達設計中滲透更多的藝術靈感,使受眾在傳達作品中感受美。在數字媒體時代,藝術感強的視覺傳達設計作品往往能帶給觀眾眼前一亮的視覺沖擊力,這些信息能在受眾眼里、心里占據有利優勢,使受眾能在第一時間主動接受這些信息,而非其他的龐雜信息,所以在此方面,融入藝術感的視覺傳達設計信息也可以滿足實效性和時效性要求。在融入藝術靈感時,設計人員需要從受眾的角度選擇藝術元素,需要使這些元素符合受眾審美,還要針對不同的受眾群體,選擇多種展現模式和方式,使不同群體找到適合自身的視覺傳達設計作品[6]。
視覺傳達設計給人的印象為:平面形式、靜態化,這些設計作品已非主流形式,其不再符合受眾要求,也不能滿足受眾的審美需求。數字媒體作用下,網絡互動的運用,促使設計人員不斷更新自己的設計觀念和方式。這些設計作品動態化非常強,與群眾的日常行為可以保持同步同調。在數字媒體和通信工程發展趨勢下,移動終端設備已成為人們的普通日用品,這些設備作為視覺傳達設計作品的載體,對設計事項和設計模式改善產生了積極影響。設備的可移動化、動態化迫使視覺傳達設計動態化,如此傳達內容才能隨時隨地傳播給受眾,使受眾獲得相關的信息。另外,設計人員可以利用新興多媒體技術來實現動態化設計,三維立體技術以及電腦CG繪畫技術等都可以使設計內容更加多元、更加豐富。數字媒體與許多行業都有聯系,這為設計人員多角度設計內容提供了素材,所以設計人員能采用多種動態化的圖片和音樂電影等,來完善視覺傳達設計作品,使其傳遞的信息量增加,傳遞效果提升。動態設計還突出了作品的創造性和創新特點[7]。
互動模式下的數字媒體視覺傳達設計要求所有的設計內容都要經歷網絡互動,即增強視覺傳達設計的交互性。在此方面,可以利用人機交互及設計人員交互來達到目的。在人機交互中,受眾會與手機、電腦等移動中終端設備建立交互聯系,在交互過程中,設備會成為信息獲取渠道和視覺傳達設計內容的載體,其實效性和時效性較強,所以能不斷更新信息,滿足受眾的好奇心理。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能保證視覺傳達設計作品的視覺效果,受眾對其的忠實度和好感度會快速提高,信息的傳播速度會更快,傳遞范圍會更大。在人與設計人員交互中,主要體現在受眾與設計人員之間的互動上,設計人員可以通過網絡調查獲取群眾意見或建議,在信息整合分析中了解受眾需求或市場導向,才能設計出令大眾滿意的作品[8]。
數字媒體視覺傳達設計與網絡互動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設計人員需要借鑒群眾的意見,提高視覺效果和視覺品質。互動模式為視覺傳達設計提供了先天優勢,不僅體現在強化視覺效果方面,還表現在市場競爭力提高上,其還可以使視覺傳達設計成品傳遞出核心內容。這些優勢都要展現給受眾,受眾才能獲得更大的觀感。在未來,兩個結合優勢會更加顯著,視覺傳達設計應用領域更加廣泛,專業化程度更高。設計人員還要加大研究力度,使其發展前景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