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娜,周 媛,鄧鈺凡
(廣西廣播電視臺,廣西 南寧 530022)
在網絡環境的影響下,我國廣播電臺在獲得很多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受到了來自各個方面的壓力,我國大部分的廣播電臺在歷經一段時期的調整之后做出針對性的規劃與設定正確的發展目標,進一步為找出正確的經營與管理策略做出努力,最終獲得一定的收益,穩定這種媒體在市場上的地位。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逐步建立了簡易型電臺,并且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電臺發展更加迅速,所涉及的內容也越來越豐富。其中,在新聞、經濟、交通、文藝、教育生活、旅游等范圍延伸比較明顯,這些節目內容占據了我國相關媒體節目的大部分,能夠充分滿足現代化發展的需求,實現與廣播新媒體的共同發展。
我國很多廣播電臺全面堅持節目立臺理念,堅持按照用戶生成內容以及互聯網思維,融合雙向互動、多方位體驗分享的原則,實現板塊化與碎片化融合的現代廣播原則。創辦了很多觀眾喜愛的名牌節目,節目種類的多元化滿足了不同觀眾的需求,為觀眾傳遞了動聽、有益、實用的中國新聲音[1]。
教育生活、音樂、旅游、交通等頻率具有其獨特的優勢,與其他內容廣播相比,其穩定的觀眾群體占據我國觀眾群體的五分之一。相比較來看,一二線城市的車載播量比其他城市的車載播量高。但是,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音樂廣播在新浪等電臺的收聽率也不可小覷。在荔枝FM、新媒體排行榜聯合發布的消息中,音樂類廣播節目占據全國相同類型節目的首位,文化類廣播節目占據全國相同類型節目的第三名,其他類型節目綜合起來也能占據全國總廣播量的前十,我國私家車的廣播量在世界上也位居前列。
路面閃光輝的文明出行、相關公民道德實踐活動、公益隨行、魅力社區等活動在廣播電臺中的出現幫助我國廣播電臺樹立了主流媒體的責任形象。聽眾粉絲節、美好生活節等大型活動的聯合影響與連續性明星效果,全力提升了我國廣播電臺的社會影響力。具有前瞻性與創新性的技術支持為電波的傳輸提供了進步的空間,連續型的數字傳播系統、網絡安全傳輸以及數據的變換系統、記者戶外采訪的直播系統全面完善了節目編制以及節目制作的播出條件[2]。
廣播電臺在與其他媒體平臺競爭過程中不占據優勢,其主要影響因素有以下幾方面。首先,人才的問題。廣播電臺的發展主要是依靠人才的支撐,人才的選擇和使用要滿足改革與發展的需求,很多廣播媒體缺乏高端人才,廣播媒體管理層缺少精通宣傳與經營業務的全面人才。其次,缺乏推動廣播科技發展的專業型人才,以及缺乏新聞的收集、編制、播放、主持等綜合型人才[3]。在新媒體的競爭中,人才的阻礙是廣播行業最大的障礙,很多廣播節目市場化觀點具有差異性,市場發展觀念滯后,也導致經濟發展形勢不明確,所以對于廣播電臺而言,要想實現效益最大化,就要做好人才的投資。
要想提高收聽率,廣播必須按照聽眾的喜好設置內容,所有廣播節目必須具有一定實用性。因為不管是在廣播內容方面還是在信息傳播方面,大多數受眾都愿意選擇更方便的途徑接收所有的生活信息。因此,廣播必須在傳播途徑和內容方面做出改變與完善,面對各種新媒體的問題,應該根據網絡時代的傳播理念做出針對性調整,找出符合自身特點的生存與發展策略[4]。服務化、娛樂化、本土化都是廣播行業努力的方向,對于一般聽眾來說,具有地方特色的實用信息是非常重要的,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本土化實用信息,更能高效地引起聽眾的注意。
對于廣播行業來說,必須借助媒介新技術的推動力,轉向頻道專業化、經營特色化的發展道路。在市場分化的影響下,廣播行業走專業化的市場特色發展道路是非常必要的。要想強調其特色,首先應該明確廣播受眾的目標群體,根據受眾目標群體的需求,做出廣播節目的設計制作[5]。其次,結合廣播節目的實際以及觀眾的喜愛程度,明確廣播的受眾群體,只有明確了受眾群體,才能保證廣播節目有穩定的收聽人群,進而穩定地提高收聽率。存在需求差異就會有明確的市場分化,市場分化層次越明顯,廣播行業發展的穩定性就越強,對整體廣播媒體類型化程度的要求就越明顯。
媒體要想獲得良好的受眾資源,就必須對受眾做出明確的劃分,按照不同受眾群體,制作不同類型的節目,同時做出高質量的、在節目內容上超出其他類型的節目。由于個體聽眾的需求差異性,聽眾只愿意收聽自己感興趣的節目。因此,創造風格與內容都能滿足聽眾需求的節目,才是提高廣播節目收聽率的關鍵,高質量的廣播節目,就是廣播內容與廣播風格的正確融合[6]。
廣播電臺是群眾接受信息的關鍵途徑,廣播電臺的涉及范圍廣,隨著與信息化資源的合作,廣播電臺正在致力于成為幫助居民接收信息的首要渠道。的特性是將聲音作為唯一傳播介質,力爭在第一時間幫助人們接收到信息,并且通過采訪、描述等主要利用聲音傳遞信息的方式為民眾報道突發事件與新聞。新浪網、頭條網等媒體的信息整合可以讓群眾了解到事態詳細的發展情況。這種迅速、綜合的信息平臺的成立能夠適應當下信息時代的發展,能夠憑借簡短的新聞方式,實現高效性的信息傳播。
廣播電臺的主要目的是為該地區提供良好的群眾性服務。目前很多廣播電臺的節目涉及的內容與民眾息息相關,交通信息、天氣信息、地區信息等關鍵性信息的發布成功地使民眾感受到廣播的平民性與實用性。無論事情的性質是什么,民眾都能夠借助相關網絡資源求助相應的電臺,這種符合民眾需求的營銷策略受到大眾的一致認可,這也是廣播電臺最明顯的優勢[6]。
廣播電臺應該在簡單播放廣告的基礎上,實現與資本性企業的深度融合。在日常的節目中,廣播電臺應該拓展自身的合作范圍,不斷與商業性高的企業達成良好的合作關系,不斷推廣商家的優惠性活動,進而實現電臺與商家雙贏的目標。同時,電臺主持人還應該根據不同時段受眾的需求為其提供不同的商品信息,比如在受眾就餐時間段為受眾播放餐廳信息,保證受眾能在不知不覺的過程中受到廣告的影響,進而豐富受眾的業余生活[7]。這樣的傳播形式是在近幾年逐漸流行起來的,我國很多一線城市已經發展到成熟的階段。
在網絡環境下,從廣播的傳播到受眾的認可,這一整個活動都需要借助相關網絡力量,所以說,廣播電臺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對于網絡應用其實是經過不斷探索、實踐才完成的。在現代化時代背景下,廣播已經不能只依靠收音機半導體這種單一性模式進行傳播。阿基米德、荔枝FM、喜馬拉雅APP、蜻蜓FM等軟件的開發與推廣讓廣播成為了能夠隨意調控的一種媒體形式。很多廣播電臺通過對這種時代性特點的應用,創建了一條符合時代發展的具有一定特點的道路。基于此,很多廣播網與廣播電視等通過不同的視角展現出廣播的魅力。并且廣播電臺還不斷運營各種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公眾號,為受眾了解與電臺相關的活動信息提供了良好的空間。另外,很多電臺已經形成了電話、網站、微信、微博等各個成熟領域相關的信息傳播體系。
我國廣播電臺在經歷了一段發展不成熟的過程后逐漸進行一種深層次的探索與創新,到目前為止,已經形成與自身相符合的經營模式。在傳統廣播這種傳統媒體已經逐漸消失的時代,能夠擁有固定的聽眾群體,并且能與聽眾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具有一定的難度。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我國廣播電臺應該充分結合我國特色,將各個廣播頻率發展成具有科學性、專業性、切實可行性的電臺企業。廣播電臺與商業性企業進行深度合作,不僅有利于將大眾的消費引導到正確的道路上來,還為未來廣播媒介積累聽眾資源,以及后續媒體資源的發展指明方向。
總之,在如今科學技術豐富多變的時代,廣播成了傳統媒體中發展最緩慢、形式最單一、受眾流失最嚴重的媒體。網絡環境在對廣播、電視等傳統媒介的發展造成了一定影響的同時,也為傳統媒介的發展提供了無限的機遇。尤其是對于廣播來說,利用網絡環境與受眾群體的變化形成了完整互動機制,不僅幫助受眾重新接受傳統媒體的便利,也讓電臺廣告、電臺新聞播報等產生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