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市公共交通總公司 李紅衛
濟南市公共交通總公司(簡稱濟南公交)是市屬國有大型企業,主要經營濟南市轄區公共交通客運、客車出租等業務,至今已有70余年的歷史。截至2018年底,企業擁有員工13400余人;公共汽、電車6077輛;公交運營線路309條,線路長度4906.1公里,線網長度1458.5公里;日均運送乘客200余萬人次。2018年,濟南公交車輛行駛里程達到2.34億公里,客運量7.22億人次,實現營運收入8.77億元。企業先后榮獲“全國文明單位”“全國五一勞動獎狀”“中國用戶滿意鼎”“全國城市公共交通文明企業”“全國城市公共交通十佳企業”等榮譽。
近兩年來,隨著企業改革改制工作的持續深入,濟南公交通過搶抓發展機遇、打通關鍵節點、參與市場競爭、創新服務業態、提升服務品質、開展對外合作等一系列便民、利民、惠民的“組合拳”,企業綜合效益明顯提升。
濟南市公交線網基本上由簡單的歷史疊加形成,缺乏總體規劃和局部系統設計,造成線網功能不明確、線路層次不清晰、線路重復系數較高、運力分布不均衡、運營組織不科學等問題,總體呈現效率不高、可靠性較差、吸引力和競爭力不足、市民出行體驗差的情況。集中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常規公交覆蓋不足,公交可達性不高。目前我市公交線路過度集中于老城區及成熟地區、主干路,而城市外圍邊緣地區、新建大型社區、次干路與支路上的公交線路數量則明顯不足,造成公交可達性大大降低,而部分道路公交線網重復系數又過低,甚至有些地方存在公交盲區,公交運力分配不均,不同片區居民的公交出行需求不能得到協調、充分的滿足。
(2)公交出行方便性有待提升,公交吸引力不足。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尚在起步階段,尚未形成網絡化運營,難以滿足大運量公共交通運行需求;中運量快速公交(BRT)網絡發展較為緩慢,運營線路長度162.8公里,與鄭州(208公里)、常州(224公里)等城市差距較大。
(3)公交舒適度不高,公交品質力不夠。在高峰時段,部分主要走廊的常規公交運力配置已難以滿足通勤需求,部分線路高峰滿載率過高,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公交舒適度。地面公交仍以常規公交為主,高峰通勤、社區公交和定制公交等特色公交尚處于起步階段,難以滿足城市居民多樣化的出行需求,多元化公交服務體系未完全建立,公交服務水平有待提高。
濟南公交積極開展公交線網優化重構研究,編制公交線網重構規劃,按照“降重復、增覆蓋、便接駁、提運速”的營運組織工作原則,積極穩妥組織實施,努力構筑常規公交網、快速公交網、定制公交和通勤公交網“三網合一”的多層次多元化公共交通體系。
(1)拓展均衡有序的常規公交網絡,服務市民“便捷出行”。濟南公交大力發展中運量主干線公交、支線公交、社區公交等多種形式的常規公交線路。2018年延長線路營運時間165條次,進一步挖潛社區公交,合計達到19條,增開扶貧線路14條,保有量達29條。與濟南四處火車站建立應急聯動機制,做到了“高鐵不到站,公交不收車”,并通過調整線路、增設站點、增投班次舉措的實施,實現與地鐵線的無縫接駁,做到“地鐵送到站、公交送到家”。
(2)編織“四橫五縱”BRT線路網絡,實現城區間高效“快捷出行”。濟南公交大力發展BRT線路,打造其成為城市道路上的“高鐵”,目前濟南市已實現主城區“四橫五縱”BRT公交網絡。企業進一步優化行車作業計劃,合理計算周轉時間,提升主客運走廊的公交車營運速度。同時,合理配置資源,今年3月份試點6條常規公交線路進BRT站臺停靠,與12條BRT線路有效接駁,銜接成網,實現一票換乘。
(3)打造個性化需求定制公交和通勤公交網絡,吸引更多市民選乘公交“綠色出行”。2018年8月25日濟南公交與滴滴出行聯合推出濟南網上公交“愛巴士”,經過近7個多月的發展,從最初的23條發展到目前273條,形成了S類、D類、R類、J類四種運營模式。2018年12月,先后開通6條火車站“動態巴士”,動態發車、動態停靠的線路首次上線運行,邁出了對市民需求“即時響應”的第一步,探索出了定制公交“濟南模式”的雛形。同時,在原20X類3條高峰大站快車的基礎上,濟南公交又開辟了24條高峰通勤線路,統一為“T”線路編號,采取大站運行模式,在工作日早晚高峰運營,連接客源地和目的地,日運量達2.64萬人次。
常規公交運量實現同比增長。目前,常規營運線路達到315條,中心城區公共汽電車線路網比率達到94.5%,公交站點500米覆蓋率達到99.3%,極大地方便了市民出行。常規公交線路2019年一季度投入里程5434.69萬公里,同比增幅3.03%。完成運量16212.13萬人次,同比增幅0.91%。濟南市各大客運走廊的15條主干公交線路,日均完成32.5萬人次的運量,占常規線路總運量的20%以上,干線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BRT客運走廊作用日益凸顯。據測算,今年以來BRT線路運送速度為18.34公里/小時,同比增長1.62公里/小時,增幅5.71%。一季度實現BRT客運量1457.28萬人次,同比增長36.22%,其中因普通線路進站臺因素日增長客運量2.09萬人次。
創新服務模式,提升服務品質,實現了由“端菜式”服務向“點菜式”服務轉變。定制公交日均運送乘客已達7000人次左右,自2018年8月份開始試水以來,累計運送乘客62.75萬人次。定制公交與通勤線路兩種出行方式的總運量中,54.9%來自機動車出行方式,其中,34.09%來自私家車出行,合計每天約有5693人次放棄私家車選擇綠色出行,為全市治堵工作做出積極貢獻。
為加快我市“公交都市”建設,推動公交服務品質提升,落實濟南市委書記王忠林“提高公交分擔率,減少市民對電動車的依賴”重要批示,以乘客需求為導向,突出城市公共交通的公益屬性,以改革創新、因地制宜、服務均等作為出發點和立足點,強化公交價格優勢,推動公交票制票價改革,努力增強城市公共交通的出行吸引力和競爭力,加快轉變城市公共交通發展方式,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服務水平,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出行需求。
(1)發行綠色出行卡,鼓勵市民綠色出行。2018年3月1日,濟南公交發行了綠色出行卡,通過發行新卡或轉換現有普通卡實現日卡優惠服務。包括1日卡、3日卡、5日卡、10日卡、15日卡和30日卡,實行一人次一卡、有效期內不限次乘車優惠政策。2018年9月14日起,為積極響應綠色出行宣傳月和公交出行宣傳周活動要求,濟南公交攜手支付寶推出“濟南云公交卡”,增加1日、3日、5日、15日、30日卡功能。
(2)推行分季節收費,保證票價的公平合理性。2019年3月份,按照“市民可接受、政府可承受、企業可持續”的原則,推出“春秋季節優惠卡”,并針對“綠色出行卡”30日卡用戶推出半價購票權益,更大限度讓利于民。
(3)實現公交一卡通,方便百姓跨區域、跨交通方式出行。隨著濟南市行政區劃的優化調整,各區縣之間經濟聯系日益提升,濟南公交陸續與萊蕪公交、章丘公交IC卡實現了互聯互通,并就長清區線路整合問題積極與長清區政府進行磋商。此外,與濟南軌道交通企業技術對接,兩家單位聯合發售泉城通卡。
通過以上各類卡證的發行和升級,引導市民公交出行方式的逐步形成,市民乘客出行將更加便捷。2018年共有2825萬人次使用綠色出行卡和云公交卡;春秋卡自今年3月13日發售至4月底,共發卡108782張,持春秋卡乘車乘客達1162.88萬人次;3月22日至4月底,發售泉城通卡4411張,公交乘車消費累計1.44萬人次。
隨著移動支付應用的普及,人們生活越發便捷,交通出行已進入快速發展的移動支付時代,為用戶提供更加安全、舒適的出行體驗,“互聯網+出行”開始應用在城市公共交通領域。濟南公交在城市公交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順勢而為,有效釋放紅利,轉化蓄積勢能,同時厚植共享因子,集成整合外部資源創造新動能,最大限度放大培育發展動能的乘數效應。
(1)各種移動支付方式全面推開。2017年2月14日,濟南公交與濟南移動聯合召開“公交手機一卡通”啟動發布會,2017年3月1日起全線開通銀聯金融IC卡電子現金閃付乘車功能,標志著濟南市民刷手機乘公交的時代已經到來。進入2018年,濟南公交開始與各大互聯網支付平臺類企業開展全面合作,支付寶、微信、銀聯、京東等4種支付方式通過大幅讓利的形式相繼登臺,爭奇斗艷。2018年1月10日起,支付寶掃碼乘公交車正式上線濟南;3月29日開始騰訊乘車碼乘公交在全市5000多輛公交車上全面推開;5月11日,多種銀聯支付產品在濟南公交全面開通使用;7月31日,京東閃付正式落地濟南公交。至此,濟南市在全國率先成為涵蓋使用多種主要移動支付方式的城市。
(2)推行各種移動支付優惠措施。通過溝通合作,企業協調加大電商企業對乘客的補貼力度,走出“商家出資、市民受益、企業獲利”的“三贏”模式。自2018年3月份起,濟南公交共計16次與各大電商平臺展開合作洽談,推出包括5折優惠、3折優惠、隨機立減、1分乘車、免費領車票、權益月、周票卡等優惠模式,降低市民出行成本,同時,“T+1到賬”的付款方式,也確保了企業經濟效益。
據統計,去年以來,使用6種支付方式乘車的市民,累計達到1.74億人次,其中支付寶占41%,微信支付占42%,銀聯及其他支付方式占17%。目前移動支付日均運量達到53萬人次,約占總運量的26.3%。后期,企業將繼續加大與各大電商平臺的合作,加大優惠活動力度,更大限度讓利于民。
心無旁騖發展主業,轉換動能拓寬渠道。通過以上多項舉措的有力落地,2019年一季度,完成客運量17867.41萬人次,同比增加598.43萬人次,增幅3.47%,運量指標2013年以來首次出現正增長。
下一步,濟南公交將把握全面創改大好機遇,直面市場挑戰,狠抓落實,持續發力,內提品質,外樹形象,圍繞全市重點任務,扎實開展各項工作,為濟南市爭創全國中心城市助力,為建國70周年獻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