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秀清
[山東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編輯部,山東 淄博 255049]
近年來,很多單位尤其是高校、醫院和科研院所等評定職稱的事業單位在對科研成果進行考核登記或制定相關獎勵制度時,常將通信作者和第一作者等同對待,使得科技論文中通信作者的署名越來越不規范,甚至可以說是亂象叢生。目前已出現很多并列首位作者和并列通信作者的情況。基于此,本文通過分析總結通信作者不當署名帶來的問題,提出應采取相應措施把好科技論文通信作者署名的質量關。
科技論文是科技成果的總結和記錄,隨著科技的進步,科研領域的合作日益廣泛,合作論文的數量也日益增多,因此科技論文中作者署名的標注也日益復雜多樣,如“通信作者”“共同通信作者”“并列第一作者”“共同責任人”“同等貢獻者”等標注方式日漸增多,其中“通信作者”受到國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單位的特別關注,致使當前科技論文中通信作者的署名存在很多問題。
通信作者(舊稱通訊作者)的標注最早出現在國外的學術期刊上,一般用Corresponding Author、Correspondence Author、Correspondent Author表示,即責任作者(Responsible Author)。國外的通信作者主要負責與編輯部的聯絡溝通、論文的詢問及修改,并保證論文的學術真實性。在英、美等國家,通信作者的署名對其職稱晉升、科研獎勵等無任何幫助,通信作者承擔的責任往往大于其獲得的利益[1]。國內通信作者的提出始于1996年,但2003年,《醫用生物力學》才最早公開對通信作者的要求[2]。早年,我國科技期刊中署名的通信作者也僅僅是作為聯系人與編輯部聯系,在E-mail、QQ、微信等聯系方式并未廣泛使用前,作者與編輯部的聯系主要靠辦公電話和手機。但由于論文從投稿到發表的周期較長,在此期間,研究生作者因畢業離校參加工作、去其他學校繼續深造、出國進修等種種原因而更換聯系方式的情況非常普遍,從而使得編輯部無法保持與作者的正常聯系。此時,通信方式相對穩定的通信作者(主要是導師)就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夠保證與編輯部的正常聯系,從而及時完成論文的修改、問題的解答等工作。當時通信作者常用“*”號標注出,而此時通信作者僅僅是起聯系人的作用,對通信作者也并無相關獎勵。
目前國內科技期刊界對通信作者的理解雖然不盡相同,但“通信作者應起到對外通信聯絡和對論文負全責的功能”這一觀點最為絕大多數期刊認可。龐海波也提出:“通信作者是就該論文負責與期刊和外界聯系的人,多為論文課題的負責人,為論文工作確定了總的研究方向,并在研究中從理論上或技術上對其他作者進行了具體指導。”[3]通信作者的署名是一個嚴肅的問題,它不僅關系署名所帶來的權力和利益,還涉及責任和義務。目前,利益的驅動和各種復雜的原因使得我國科技論文中通信作者的署名出現了不少問題,已有很多學者,尤其是期刊出版界的學者對通信作者的署名問題進行了關注和研究,如金偉[4]、高曉培[5]等呼吁,我國科技期刊在通信作者署名規范化的過程中,應遵循國際慣例,還“通信作者”以“通信”的本義,不要盲目擴大通信作者的含義,同時應科學、合理、規范地標注通信作者,減少因通信作者歧義帶來的負面影響。
對于研究生或課題組成員為第一作者的論文,在選題、實驗、論文的答疑、修改、定稿等過程中,導師或課題組組長可能確實付出了很多精力,做出了決定性的貢獻,此時將他們標注為通信作者并在考核業績等方面給予一定的認可是合情合理的,也是必要的。目前來看,雖然通信作者的署名與國際接軌了,但我國科技論文中通信作者的意義及作用并未與國際接軌。由于我國科技論文發表的功利作用明顯,再加上很多單位,尤其是科研管理部門和人事管理部門等出臺的在職稱晉升、獎勵申報、課題申請、成果鑒定、導師遴選等評審活動中,“通信作者等同第一作者”的相關規定,使通信作者的地位大大上升,其功能也逐漸異化。李宏偉[6]、高雪山[7]等對科技論文通信作者署名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歸納了我國科技論文中通信作者的各種濫用現象,并提出了解決方法。但利益的驅動使得通信作者的署名中依然存在大量的問題,各種花樣繁多的通信作者署名形式也日益增多,這種怪現象在學術界被稱為“有限的科研成果資源共享”[6]。目前這種現象并未得到有效控制,且有使通信作者功能異化呈現愈演愈烈的趨勢。
任何一篇論文都是作者付出艱苦努力的結果,論文署名者在享有權利、榮譽的同時,必須承擔對應的責任和義務。但目前通信作者的署名存在很多問題:如有的通信作者與所發表論文的學科專業完全不一致,根本不具備通信作者的資格;有的通信作者從未參與論文研究,但為了將利益發揮到極致,也署名成了通信作者;近些年,一篇論文中2~3人署名為共同第一作者或共同通信作者的情況呈幾何級數增長[8]。種種通信作者的不當署名,不僅背離了署名的真實性原則,還造成了學術評價的不公平。按理說,一篇論文應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來統計,但對于標注了通信作者的論文,按照“通信作者等同第一作者”的規定,通信作者就可以獲得與第一作者完全相同的成果待遇,一篇論文分別被計入2人的科研工作量,這篇論文就被統計了2次;如果有多個并列通信作者,這篇論文就可能被重復統計多次,即這篇論文會被不同的人作為自己的科研業績多次利用,一篇論文多人共享。表面上看,這并不存在抄襲、剽竊、一稿多投等學術不端行為,合情合理,但這實際上也是一種有失公允的行為。對于只有一個第一作者而沒有通信作者的論文作者來說,其論文只能統計一次,并不公平。這種現象并非個例,且越來越多,有演變為一種潛規則的趨勢[9],造成學術評價的不公平。
科技論文中通信作者的署名應體現其對研究成果的貢獻度以及對論文的學術責任,而目前我國科技論文署名中出現的“按需列入”等投機行為日漸增多,如果任由這種署名造假行為發展,將會使學術圈變成名利場,對周邊同行產生不良的示范效應,導致其他研究者心理失衡,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嚴重破壞學術生態環境,阻礙學術進步,助長學術不端之風,影響科研學術的純潔性。因此,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遏制,維護作者的合法權益,維護良好的學術生態環境。
目前,國內外對于科技論文通信作者署名沒有統一的依據或準則,也沒有法律方面的界定,通信作者的署名只是出版行業內部的一種自我約束行為。而且目前對通信作者的理解也存在不同的觀點,但基于我國通信作者的特殊地位,有必要對通信作者的署名進行規范。從作者層面來說,應加強自身修養,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進行通信作者的署名,從源頭上遏制通信作者的不端署名行為;對于編輯部來說,除了加強宣傳,在稿約中明確通信作者署名要求,引導作者正確、規范署名外,還應加強對通信作者身份的核實,明確各位作者的貢獻并隨文刊出,以接受大家的監督,給投機取巧之人以震懾;對于期刊管理部門和期刊協會等相關組織,應盡快出臺關于通信作者署名的制度和規范,并確定查處“署名不端”的主體,從而減少通信作者署名中的不端行為。
目前科技論文中通信作者的署名非常普遍,但通信作者署名的格式尚無統一的規范,各期刊通信作者的表述方式、標注位置、對通信作者的介紹內容也各不相同。秦小川等[10]對國內629種生物醫學期刊共14377篇論文的通信作者標注情況進行的分析表明,期刊通信作者標注方式較多,且對通信作者標注的要求不同。鑒于目前通信作者在科技論文中使用的廣泛性和在實際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建議期刊管理部門和期刊協會等相關組織在制定通信作者署名制度和規范時,明確通信作者署名的標注形式,實現通信作者署名標注格式的標準化、規范化。
由于我國學術評價和管理制度還不夠健全,而且在學術評價時為了統計方便,往往采用量化的方式,如“通信作者等同第一作者”這樣的規定,完全將通信作者放到了和第一作者同等重要、同等認可的地位。利益的驅動就會使一些人想盡辦法署名通信作者,從而在科研成果認定上走捷徑,迅速獲得各種利益。因此,學術評價體系的制定必須注重真實性、科學性、可操作性原則。如在計算科研工作量時,將通信作者科研工作量按一定比例計入,防止科研成果的重復統計和數量擴大化。通信作者的特殊升值降低了,別有用心的人也就不會再在這上面下太大的功夫了,投機取巧、隨意分享他人科研成果獲取不當利益的情況也會相應減少。因此,合理認定通信作者的科研工作量,也能對減少通信作者的不端署名、創造公平公正的學術環境起到一定的作用。
科技論文中通信作者的署名是一個嚴肅的法律問題,制定完善的署名制度和規范勢在必行。只有把好科技論文通信作者署名質量關,保證通信作者署名的科學化、規范化,才能減少通信作者的不當署名,真正樹立起通信作者的權威,還通信作者的本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