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曉惠
(中華高血壓雜志編輯部,福建 福州 350005)
互聯網絡技術和計算機、通信技術的發展為內容生產數字化、管理過程數字化、產品形態數字化和傳播渠道數字化提供了支撐[1-2]。在“互聯網+”時代,利用網絡傳播讓作者的研究成果能更快更準確地展現在讀者面前成了期刊發展的必然趨勢,于是各期刊不斷縮短刊期以加快出版流程。由于網絡傳播速度快,信息資源豐富多彩,跨越的地域范圍廣泛,能被科研工作者們充分利用,因此,網絡傳播的迅猛發展也加劇了科技期刊的迅速發展。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我國已有約6000種科技期刊全文上網[3]。隨著互聯網在全世界范圍的使用和連接,各學科間的交流也變得更密切,不再只是縱向的深度研究報道,而是增加了相互交叉的橫向研究,擴大了信息面與容量。學科交叉交流面越來越廣,學科與學科間的距離慢慢縮小,科技期刊編輯的發散性思維得以拓展。
語種的轉變開始出現,不僅僅停留在出版本國的母語版本,而是逐漸走向出版國際通用語言版本的期刊,如中文和英文兩個版本的期刊或全英文版本的期刊。大部分的科技期刊為了與世界接軌,論著欄目都配有英文摘要與關鍵詞。還有的期刊與美國出版的期刊互換重要的熱點論著摘要,每期刊登一個版面,促進交流,如《中華高血壓雜志》就設有“中美互換摘要”欄目,每期占一個版面刊登American Journal of Hypertension(AJH)《美國高血壓雜志》的論著中文摘要,AJH每期也占一個版面刊登《中華高血壓雜志》的論著英文摘要。不同的國度語種不同,兩國互相交換摘要,增進交流,促進發展。
科技期刊封面改變明顯,色彩變得活潑鮮明,不再古板單調(如《亞洲男性學雜志》)[4]。
設計的版式也多樣化起來,根據內容及閱讀習慣的需要變成雙欄、通欄或三欄。發表方式變得更靈活,不一定都得按先審稿,全通過后再發表的方式,可以變成發表和審稿同步進行,甚至可以先發表再進行網上審稿討論。變單向收斂性思維成為多向發散性思維。期刊的內容可以在網站上預先發表、預先印制。
紙制出版的科技期刊更多地轉向網絡出版,從平面思維空間轉向立體思維空間。整個出版的思維模式像開著的窗戶,看得遠,展現得深。
1. 先發表后成“期”。代替定稿后發表的傳統“期”, 轉變“期”概念。先收到的稿件先發表,先單篇發表之后再集合成一整期,不會再有作者“漫漫長路等到何時”及“快被審死了”的抱怨聲,也不會再有“等審完發表,已不是熱點”的遺憾。隨時可以進行審稿定稿并發表。讀者能在第一時間見到最前沿的研究成果,這種創新精神,對于讀者和作者來說,都是喜聞樂見的。如今,部分期刊已能在自己的網站上提前展示預刊的內容,讀者通過網絡檢索,能較早查找到最新的科研文獻。
2. 網絡版本多種發表形式與紙質版本發表共存。紙質期刊發表后可以轉換成網絡版本。網絡版本多種多樣,閱讀界面形式層出不窮。讀者不一定要訂閱紙質版期刊,可以通過網絡獲取信息,因此期刊也從形式上獲得了眾多用戶。
3. 同一內容傳統載體形式的單一表現形式向網絡鏈接的多元化深層次表現形式轉化。例如,在文章中提到的作者到其詳細背景,文獻到文獻數據庫,圖片到演示過程。讀者都能從一篇文章中點擊出,了解到它的各方面的信息,從而增加讀者所需的信息量。
4. 對讀者直接視角的主動灌輸表現形式轉向后景的推薦式。讀者主動選取單元需要的信息,讀者被動式閱讀轉變為讀者主動式閱讀,易為讀者接受。單篇使用率和單刊使用率進行分離。需要單篇的讀者給印單篇,印制抽印本(單行本),需要單刊的讀者給印制單刊,抽印本可以做得很精致,讓讀者更愿意收藏。這樣各取所需,讀者不會因為有自己不需要的信息而感到訂閱期刊的浪費,從而有更多的讀者來訂閱,增加期刊的發行量。
5. 廣告變成新新聞,捆綁在有效的部位上。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科技期刊已進入一個新媒體時代。廣告商從和期刊總體分享風險及收益變成與具體信息進行分次分享,要讓科技期刊的廣告商務開辟新的天地。期刊網絡版傳播速度快、互動交流方便快捷、覆蓋域廣,其廣告表現形式豐富,除可采用融合平面、視頻、音頻、Flash動畫外,還可以通過鏈接的方式擴展閱讀[5]。這就不只是單單一個圖片和文字的廣告,讀者可以從廣告的一個品名或產家中鏈接到讀者想要了解的相關知識內容。例如,高血壓方面的藥物,讀者想要知道藥品的制作過程及藥理,就可以從鏈接中獲取相關知識。讀者還能從廣告中獲取與該藥品相關的各類新聞,于是廣告變成了新的新聞,讀者能收獲到更多的信息。
6. 發表后信息能多次開發:關鍵在于網上數據庫的建設。在網絡迅猛發展的今天,科技期刊已發表的信息利用網絡可以實現多次開發。例如,《中華高血壓雜志》介紹的是高血壓及其相關的疾病,有關射頻消融降血壓方面的內容發表后,物理學方面的專家可能對射頻消融的儀器感興趣,于是他們進行合作,也許能開發出新領域的內容。文章發表后要做到多次開發,關鍵在于網上數據庫的建設,各行各業都提出大數據建設,在大數據時代,科技期刊也同樣要跟上時代的步伐,網上的數據可多次開發,這將是無比豐富的資源,等待讀者享用。
1.組稿形式開放、直接、集約、有效,讓編輯組稿省時省力。編輯們不再是一對一地給專家寫信約稿,可以在網站上進行集體約稿,節省了專家們與編輯的時間,提高組稿效率。
2.審稿方式變得靈活、準確、高效,審稿速度成效顯著。在“互聯網+”時代,搜索引擎越來越發達[6],可通過評審者所在單位的官網仔細核實評審者的姓名、工作,讓編輯在選擇審稿人時更準確,以提高效率。
3.稿件加工時效與質量均有提高—期刊內部信息共享和編輯部內部網絡管理。利用互聯網,編輯加工時可以很快地查找到相關的文章信息,給稿件加工提供極大的便利。
4.在線檢索更方便編輯對文獻的校對,文章的校對質量得到全面提高。
5.無形資產的充分展現:主要體現在雙向性—開辟網上的專家論壇欄目,讀者、作者、編者能在網絡上與專家們直接商討學術問題。
6.良好的市場參謀—訪問計數與及時的欄目反饋。如《中華高血壓雜志》的學術爭鳴與病例討論欄目,就讓讀者與專家有參與的機會,在網站上進行討論,由有經驗的臨床醫生給予解答,也能激起大眾的熱情。
1. 期刊面向網絡的發展。依據網絡特色,開辟期刊網版發展新天地,擴大生存空間,擴大經濟效益。這就需要更多的網絡人才加入到期刊的制作中來,不斷地更新知識,豐富網絡內容。
2. 網絡與期刊的結合。網站尋找信息資源的原創基地,為網絡擴容。拿什么吸引網客?將是一個新的研究課題,等待編輯們去開辟一個新天地。
在“互聯網+”時代,期刊的各種信息交流和途徑呈現多樣化,研究者可通過微信公眾號,設置各種專欄發表自己的意見及見解,互相討論。目前,微信公眾號服務模式在期刊界已普遍采用[7],微信公眾號在內容分享和受眾傳播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7]。期刊可以在版權頁上或文章欄目中添加二維碼,讓讀者通過手機微信掃一掃,獲取更多信息,讀者不只是獲得期刊文章中知識,還能拓展到相關的更寬廣的世界,既方便又快捷,也為雜志打開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