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金虎
(西北政法大學,陜西 西安 710122)
目前,電視屏幕已經形成了文化電視綜藝節目的浪潮,10多個文化電視綜藝節目紛紛涌現,《漢字英雄》和《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接棒《百家講壇》成為新一輪文化節目的領跑者。河南衛視推出《成語英雄》,河北衛視推出《中國好詩詞》,中央電視臺在推出《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后又推出了《國家寶藏》《中國詩詞大會》,它被稱為中央電視臺的“三會”。這些電視節目為一個嚴肅的、同質化的電視環境帶來了新鮮空氣。
如何繼續這種文化節目制作熱潮,如何不斷創新這類電視節目,并生產高品質產品是文化綜藝類節目發展的重要問題。文化電視節目想要保持傳播的價值,必須從內容創新到形成和擴展節目營銷鏈,這基本上決定了創意在節目中的中心地位。因此,對這一節目的創意策略和溝通系統進行深入研究將使課程更具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
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節目名為“國家寶藏”,實則核心主題為“守護”。為每件國寶,搜尋了最合適的守護人,以期觀眾最好地了解它們的文化底蘊,從而傳承我們的優秀文化。這里有專業的守護人——各種手藝的匠心大師、赤誠的熱愛者和傳承者。
從王希孟《千里江山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國畫顏料傳承人仇慶年,到各種瓷釉大瓶的守護志愿者張甡們,到石鼓的家族世代傳承者梁廷煒和他的后代。
每個人都有自己與文物的故事。他們早已把這些文物和自己深深地融在了一起,因為有一種熱愛的力量在支撐著他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堅持著同一件事情——守護文物,傳承文化。即使環境艱難,他們那顆熱忱的心不會變,這是一種對文化的傳承,更是啟示后代子孫保護民族文化的強勁力量。
在第二個國寶瓷母的前世傳奇里,王凱扮演的乾隆上了熱搜,又俘獲了萬千少女的心。而且滿滿的槽點,硬是為節目增添了不少趣味。
乾隆執意要與眾不同,下令工匠打造出有十七種花色的御用瓷器,大臣為難,稱其有違歷來以素雅為主的傳統,便私下暗暗吐槽,引得觀眾大呼大臣和乾隆可愛至極。當乾隆前面剛說完王羲之和黃公望兩位大師定能理解自己的所做時,兩位先人果然出現在了夢里,非但不支持,還實力吐槽了乾隆對自己作品批注一事。兩位大師不理解,當說完皇阿瑪定能理解時,皇阿瑪也在夢里出現了,稱其荒唐。但其后,乾隆表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堅持己見,為呈現大清盛世,不懈努力之下,終成瓷母,為后世留下瑰寶。
《國家寶藏》采用稍顯夸張的情節,以舞臺表演這種藝術形式表現出來,交給觀眾去獨立欣賞。在盡力還原歷史故事的同時,不失蘊意,將文化用一種妙趣橫生的形式使觀眾易于接受。因為稍加些風趣幽默,便可吸引觀眾的眼球。除了王凱,第一位演員李晨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陪同非遺國畫顏料繼承人仇先生作為《千里江山圖》的守護人。第三位演員梁家輝雖是香港人,但因石鼓的保存在民國戰亂時期岌岌可危,其守護者跨越海峽兩岸,終于保護下了這件國寶,守住了國粹文化。因此,梁家輝便和世代存護石鼓的梁家人的后代梁金生一起成為了石鼓的守護人。
在講述國寶的時候,節目主要分為了兩部分。前半部分為前世傳奇,以史實為憑,合理虛構歷史故事,通過演員的用情演繹展現在舞臺上。同時采用實景演出,效果逼真,氣勢恢宏。尤其是《千里江山圖》,呈現之際,磅礴大氣,讓觀眾直觀地感受到了昔日里的北宋山河和畫家內心深處的愛國熱情。當年兵荒馬亂,畫家們無處宣泄,而收復山河的愿望就充分體現在了藝術創作里。后半部分為今生故事,用真人真事,真情實感,講述每件國寶與身邊守護者的點滴。同樣地,近段時間也有個大火的節目《演員的誕生》也是采用舞臺表演的形式,講解和呈現一個個經典優秀的影視作品。
舞臺效應的長處在于它所營造的生動逼真的現場感,使觀眾身臨其境,帶動性更強。同時,與臺下觀眾的互動,更是有助于活躍現場的氛圍,從而達到更加好的舞臺效果。這種互動性使得故事情節有可能被演繹得更加動情動容,這是兩者僅在形式上就成功地讓人眼前煥然一新的技巧之一。
《國家寶藏》熱播的重要原因除了舞臺表演形式的新穎之外,還有采用這種故事化的敘事結構滿足了觀眾的好奇心理,從看故事、聽故事的角度來融入節目中,這是當前現實生活中需要和追求的一種文化魅力。
在任何事都講究“內容為王”的時代,只有高品質才是硬道理,才是發展的方向,也是長久性留住觀眾的核心所在。《國家寶藏》立足于文博探索類,這是一種莊重的風格,如此才能引起大家的重視。這點毋庸置疑,央視的制作水平也必定不會讓眾人失望。北宋徽宗對王希孟的賞識,清朝乾隆與王羲之、黃公望之間的奇妙故事,唐朝司馬池、司馬光父子對石鼓的追尋,無不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張國立老師的主持可稱為一大亮點,既引經據典,又風趣幽默,引得不少觀眾都道:國立老師的主持很專業!文物,國家民族文化的一種象征。每件文物都有它獨特的生命軌跡,承載著前人的智慧,沉淀著優秀的文化結晶。它們或宏偉,或內秀,或大氣;或彰顯藝術,或展示文化自信,或傳承文明。它們都是歷史的記錄和見證,需要我們銘記。當我們在嘆服《國家寶藏》的時候,我們會想到,這背后,有一個強大的文化支柱。那是民族文化的積淀,文化源于歷史,也成就了歷史。當我們銘記住歷史,上下五千年的中華優秀文化也就得到了傳承。
維亞康姆總裁雷世東首先提出“內容為王”,并認為“媒體公司的基石必須是內容,內容就是一切”。依靠內容來傳播,而不是媒體,成功的內容建設必然會促進整體商業戰略的成功。“內容為王”的介紹是對原創內容對網站重要性的一種比喻,但它也適用于電視媒體的發展。在電視節目中,節目內容是其競爭力的核心資源,而在當前電視節目同質化的情況下,獨特而新穎的內容構成了電視的核心競爭力。
中國文化拼圖電視節目的主要內容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國文化之謎電視節目的文化精髓是保證節目快速廣播,中國傳統選擇通過繼承愛的方式來欣賞這種程序。今天,歌舞表演和真人秀節目的泛濫,屏幕上粗俗庸俗的娛樂元素,我們幾乎進入了“從死亡到娛樂”的時代。文化拼圖程序捕捉了觀眾對文化和知識的熱情,使中國傳統文化成為該計劃的主要內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內容為王”的時代,節目模式比內容更直觀。近年來,程序模式越來越混合,并且當各種程序形式的優越元素被組合和疊加時,它們被實現為程序并且發展成混合各種程序形式元素的程序模式。如《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漢字英雄》等漢字拼圖電視劇是如此優秀的節目模式。然而,優秀的節目模式可以迅速吸引觀眾,但不可能永遠保持新鮮,要在激烈的競爭中形成優勢更新節目的格式。
過去十年,綜藝節目在中國迅速發展。各種類型的綜藝節目充斥著屏幕,這些節目是人們生活的一部分,是指導電視觀眾美學和價值觀的重要元素。多樣化編程的豐富性和多樣性促進了中國多樣化節目的快速發展,引領了業界對多樣化節目創造性和傳播性的深刻思考。很長一段時間,在多樣化編程方面,人們在腦海中都有“游戲”“娛樂”“活潑”等關鍵詞,然后以一種新的文化多樣性方式分解自己的概念。文化電視綜藝節目的出現使電視綜藝節目更具“文化性”,更具文化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