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爾比亞·亞生
(1. 陜西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新疆 喀什 710061;2. 喀什大學人文學院,新疆 喀什 844000)
社交媒體時代語境催產了傳播的新穎形式,內容載體不斷更新、不斷誕生新物種。作為這些新物種之一的網絡劇是在傳統媒體傳播原理基礎上產生的,借助網絡途徑得以廣泛傳播的一種傳播形式,如今已成為電視劇的競爭對手,網絡劇也形成了屬于自己的傳播特點和發展規則。
“網絡劇是利用攝影機、攝像機、錄音機和其他視音頻攝制設備擺設錄制的,模仿電視劇或電影的一般本體美學特征,以視聽元素和劇作手段為其形式,以展示故事和塑造人物為其內容,以網絡作為首要傳播渠道,符合網絡的傳播方式和受眾的觀看方式的特定視聽節目形態。”[1]
回顧發展進程,國內讓人們印象最深刻的可能就是2005年胡戈制作的網絡短片“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后來陸續登場的網絡劇“紅樓夢”(戲仿版)、“老男孩”“萬萬沒想到”“屌絲男孩”等題材豐富、貼近生活的精彩網絡劇,贏得青睞。
新疆是我國西北邊陲的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共有47個民族,地域遼闊,交通問題長期以來都是經濟發展的一大瓶頸,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的建設和政策的大力扶持,已經初步形成了以公路為基礎,鐵路為骨干,包括民用航空、輸油氣管道等四種運輸方式相配合綜合運輸網絡。
“當前網絡劇作為文化產業鏈條中重要的一環,也肩負著迎合主流社會心理和體現主流文化價值的歷史使命。”[2]互聯網移動通訊媒介的普及使新疆人民有了及時接觸、接受我國其他發展城市的多元文化、開放的生活習慣,吸取他們先進的思維方式,借此使本地人的社會生活發生了可觀的改變。
新疆目前最受歡迎的網絡劇“石榴熟了”——作為網絡文化藝術的一個品牌,于2016年1月開始在本地電商平臺發布,后來陸續在騰訊視頻、微博、秒拍、美拍上連續更新,目前開設微信公眾號“石榴精神”。該網絡劇導演以及主演因“屌絲男孩”“萬萬沒想到”等網絡劇的忠誠粉絲,在模仿上述網絡劇的基礎上創造出以現代文化為引領、豐富少數民族地區精神文化生活的本土化網絡劇。
“石榴熟了”剛開始是以維吾爾語對白為主,國家通用語言(漢語)字幕為輔的網絡劇,以主演“叨叨”“白毛毛”幽默夸張的表演,體現邊疆少數民族青年生活的新面貌。隨著新疆各族人民享受優質雙語教育政策國家通用語言水平不斷提高以及節目組正探索在疆外擴展影響力等,最近半年以國家通用語言為主進行傳播。
“像愛護自己的生命一樣愛護民族團結”是我們每個中華兒女的使命,作為多民族地區的新疆人民來說,這不僅僅是一個口號,而每個人、每個行業都要用實際的行動來實現的目標。
石榴,中國傳統文化視為吉祥物,多子多福的象征,恰如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多民族特色。石榴果成熟后,籽粒飽滿,顆顆相抱,正如我國56個民族緊密團結在一起。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談會上用“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來比喻“各民族團結”,形象貼切、寓意深刻,飽含期望、意境深遠。從“石榴熟了”劇名能看出,它是一部提倡民族大團結、體現新疆本土化多遠民族特色的網絡劇。
從傳播學角度來看,如今的“石榴熟了”不只是簡單的網絡劇,更多的是體現新疆各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劇里的演員有漢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青年人,運用的語言也具有多樣性。
在新疆這個多民族共同創造、共同發展、共同生活的地區,這部網絡劇從開始到現在都或隱或現地表達出來“民族大團結”“三個離不開”思想。民族團結不是空洞抽象的,各民族間的互信和團結只有在久久為功、點點滴滴的交流交往交融中才能慢慢生根,該劇通過各民族之間平民化的場景和細節把新疆多民族之間的大團結和新疆社會的和諧安定局面有效傳達給國內外觀眾。
“石榴熟了”至今已經完成制作發布第五季,正在準備制作第六季,劇中把生活的每個角度都給受眾以娛樂的方式展現。在每一個網絡段子穿著時髦的演員用最輕快的表達方式,大眾借此尋求與自己日常生活相契合的內容進行快感生產,來滿足自己的信息化與娛樂化需求。
“石榴熟了”緊跟配合大眾媒體在“去極端化”工作,給新疆人民傳達開放、現代的觀點、思想及生活方式。作為新疆本土化的網絡劇“石榴熟了”鏡頭中有烏魯木齊國際大巴扎、喀什老城區、火焰山等新疆各地旅游名勝嵌入本土旅游景點,讓這部網絡劇在新疆地區以及內地城市都引起了不少網友的關注與向往。
“石榴熟了”在每個鏡頭和每段內容里都充分表達新疆多民族、多元文化的社會狀況,沒來過新疆的網友們看這部劇也能察覺到新疆完全不是他們的“刻板印象”里的“騎著駱駝上學”“戴著花帽、穿長袍走在街上”的一個地區。因為劇中演員都穿著發型時髦、餐桌上不僅僅有馕和奶茶,也有火鍋、蛋糕、咖啡,下班可以到酒吧喝啤酒、紅酒,日常生活中蘊藏著的文化因素是基本上跟內地發達城市的狀況沒有隔閡,可以說是同步調。
“狂歡話語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一種廣場語言,而網絡語言與巴赫金筆下‘不拘形跡的廣場語言’類似,具有明顯的插科打諢的特征。”[3]“石榴熟了”的語言表現出一套完善的系統特色:幽默詼諧、形式多樣、通俗易懂。
“石榴熟了”每集都有出現高頻率的狂歡語言和混合語言,而這種語言使用方法恰恰符合如今新疆維吾爾年輕人的日常語言習慣。如“外賣、單身狗、共同好友、微信、人在塔在、點贊分享”等新詞語本來用維語表達就較困難,實際生活當中也是用國語表達,劇中直接用“原味”,成功提升該劇的受歡迎度。
“bek自覺ghu sen(你太自覺了吧),二維碼rimni掃了kile!(你掃我二維碼吧!)”等漢維混合語句,“bu digen Freestyle(這是Freestyle)”等英維混合語句、新疆口音的漢語表達等語言轉碼現象成功地抓準了受眾心理需求,帶來了“粉絲”文化現象。
“石榴熟了”雖然得到受眾青睞,但作為新形式、新嘗試還是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語言暴力”是指用不合邏輯的語言手段,以一種語言霸權的形式出現,孤立和剝奪他人的某種權利,最終造成對人的傷害。[4]
作為在互聯網移動媒體隊伍的一個成員,新疆在精神文明建設中應該深刻地認識到——網絡劇中大量使用這些詞匯和短語,不僅傳播了消極文化,對觀眾造成了傷害,還破壞了社會文明用語環境。“這些詞匯多假借他詞,用原本無關的詞匯表達侮辱性的含義,使得詞義混亂,破壞了語言系統本身。”[5]
“石榴熟了”有關校園暴力的幾期,盡管出發點是抵制校園霸凌,但劇中拿著磚塊、棍棒進行校園霸凌的畫面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心理,一部分可能是模仿,另一部分很有可能產生恐懼出現心理陰影。劇中還出現因為長相不好看受到嘲笑之后選擇跳樓輕生的情節,這種結局在某種程度上對處于青年敏感期的少數受眾灌輸“遇到問題可以放棄生命”的暗示。
如今網絡短視頻、網絡劇等給觀眾帶來的影響已經不可低估。“當代青年人生活在一個多元復雜、文化雜糅的世界中,文化的全球化以及消費文化的侵襲,大眾文化、主流文化的交融都不同程度地影響著青年人的思想與價值觀。”[6]
在此希望身為粉絲數量較多、關注度較高的網絡劇之一“石榴熟了”在今后的發展道路上精心篩選主題和準確的表達方式。
新疆地區的每位公民應該認清當前的局勢,尤其是文化傳播領域一定要做到:舉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園,需要主流思想輿論的鞏固壯大,更需要直面“沒有硝煙”的意識形態領域反分裂斗爭。
新疆本土化原創搞笑網絡劇“石榴熟了”的出發點是讓全世界從不同的角度觀看新疆,欣賞新疆,解讀新疆。筆者希望“石榴熟了”在今后的發展道路上以正確的文化價值取向為主,給世界呈現一個當下正在穩定發展、繁榮富強的新疆社會,從擔負新媒體形態所要其的社會自認、達到良好傳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