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貽輪,丁 瓊
(皖西學院文化與傳媒學院,安徽 六安 237012)
村落型古建筑,指民國以前所建立的古村落建筑群,也叫作傳統村落建筑群。村落型古建筑蘊涵著大量的歷史信息和文化內涵,經過幾百年、幾千年的時間積淀,已經成為當今人類文化的珍寶。村落型古建筑的分布廣泛,但為了防止人為因素以及天然因素對它的迫害,迫切需要加強對其的保護。隨著城鎮化過程的加快,村落型古建筑的保護和開發工作所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大。
關于村落型古建筑的保護,因為公眾和政府的相關維護人員對其不夠重視,而且大多數地方政府對保護村落型古建筑沒有制定專門的方案和計劃,所以一些地方的村落型古建筑并未得到充分的保護,也就談不上相應的開發,從而轉化為經濟效益了。
首先,部分地方政府和相關的工作人員對村落型古建筑保護的重要性不夠了解,也沒有認識到村落型古建筑利用的空間和保護的價值。其次,在經濟發展初期,一些地方政府很少關注對村落型古建筑的保護和利用,并沒有將保護村落型古建筑這一事情提上日程,也沒有制定有效的解決方案,使得保護和利用村落型古建筑的專項資金嚴重不足。在城市化飛速發展的進程中,人們毀壞村落型古建筑的速度也在加快,甚至很多村落型古建筑由于拆遷以及村鎮的發展出現了被完全毀壞的狀況。
由于沒有足夠的保護機制以及宣傳不到位,亂刻亂畫的問題在各個地域的村落型古建筑上都有存在,公眾對古建筑的保護意識有待提高。人們對于古建筑存在合理性的認識不足,也沒有相應的法律追究其責任。只是通過人們道德的自我約束,以及粗略的罰款敷衍了事,助長了部分人毀壞村落型古建筑的行為,長此下去村落型古建筑的生存狀況堪憂。
目前,利用新媒體技術保護古建筑的手段還比較單一,只有數字化記錄、留存這種簡單的方式,缺少對現有新技術的充分利用。例如,湖北省武當山兩儀殿建筑壁畫利用2D激光掃描技術進行數字化的記錄、留存。只是通過記錄、留存的簡單方式,并不能很好地對建筑壁畫進行保護,還是會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而遭到破壞,這一現狀尚不能得到改變。
新媒體(New Media)是以網絡數字技術為基礎,借助網絡傳播平臺來進行信息傳播的媒介形式。新媒體技術與傳統媒體相比,是更具有創造形態的媒介形式。新媒體技術包括以數字化技術為代表的虛擬模型構建技術、虛擬成像技術、BIM技術等技術,在保護村落型古建筑方面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
數字化技術是伴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技術,主要是指運用特定的設施將圖像、文字、語音等外部信息換算為能夠被計算機識別的二進制信息,進行數據庫的建立與資源整合,并進行各類后續信息的處理。[1]而在村落型古建筑的保護中,表現為對村落型古建筑相關信息的整理、識別,然后運用整理、甄別出來的資料對村落型古建筑施行有效的治理和保護技術。
虛擬現實技術(簡稱VR技術)是一種虛擬仿真技術,其核心技術需要通過計算機進行模擬,從而生成虛擬空間,對現實環境進行展現,并結合人員參與,形成人機交互仿真技術,使參與模擬的人們能夠通過視覺、行為與聽覺等將模擬環境與真實環境相結合,從而實現虛擬環境的真實化發展目標。[2]將VR技術應用到村落型古建筑的建模中,可以有效提升建筑還原與保存的質量及效率,實現對村落型古建筑的良好修葺和完善。
隨著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虛擬博物館技術也迅速提升。經過計算機技術對當前的村落型古建筑的數據、歷史資料,包含各種圖像、聲音的高度模擬,運用信息化技術對村落型古建筑的歷史與文化進行多元化的探索,同時能讓大眾更好地領悟古建筑蘊含的魅力。在數字博物館里,對古建筑的保護可以突破傳統圖書館的限制,將各種存在的數字化信息進行共享,提供海量的數字信息資源,通過利用虛擬的信息技術,人們就可以欣賞到各地的建筑古跡。[3]建立虛擬博物館,不僅可以擴大博物館的延伸范圍,還可以拓展博物館的相關功能。
借助計算機、圖文處理、虛擬現實等信息領域的關鍵技術,將古建筑保護與修復工作相結合。按照已保留下來的各種村落型古建筑文物相關的數字化信息數據,運用圖像處理技術、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結合專家的研討,可對同一風格的古建筑的毀壞部分進行虛擬修復與還原,以更好地展現古建筑原來的面貌。
采用虛擬技術對村落型古建筑進行復原工作,需要對原建筑的各個數據進行準確的實地測量,然后對相關的內容進行相應的錄入、傳輸、存儲、管理。運用數字攝影技術、掃描技術、三維激光技術,能夠獲取傳統測量中不容易獲得的各角度的精準數據,并且同步傳輸到計算機存儲系統中,這些測量的數據一經上傳就成為永久的數據資源。這些數據資源一般包括:通過掃描后的測量資料;通過攝影攝像技術拍攝的影音數據;實地考察的人文歷史文獻數據;虛擬模型數據資料等。
村落型古建筑空間數據庫的建立要利用地理信息系統技術(GIS)。GIS作為一個龐大的數據系統,能夠對已經建模的村落型古建筑的數據進行相應的分析和運用。村落型古建筑的空間數據庫包含了古建筑的空間數據信息,而空間數據信息則一般由古建筑的平面圖、三維影像圖、剖面圖、三維模型、空間位置坐標等數據信息構成。村落型古建筑的空間數據庫蘊含了村落型古建筑所有相關的信息。比如,如果需要查詢村落型古建筑的相關信息,通過空間數據庫中的屬性信息,就能查詢到這個村落型古建筑的歷史資料、房屋數據等。
BIM技術是運用三維的激光掃描技術為古建筑表面的點建立云數據,通過將數據存儲到空間數據庫,然后將相關的數據導入到BIM軟件中,該軟件就能夠建立所收集到數據的三維模型。[4]運用這個軟件能夠建立古建筑的各個模型,最后能夠建立關于古建筑精確的三維模型,為古建筑的新媒體相關應用提供數字模型。按照對村落型古建筑的保護需要,能夠對軟件的功能進行相關設置,其中包含建筑模型中實物的時代、材質、損傷狀況以及現在的保存情況等。建筑模型建好以后還能夠在建立的虛擬模型中輸入建筑的實際測繪圖、相關的文獻資料,以及建筑周邊的環境狀況等,還可導入關于古建筑的歷史影像資料,這樣就可以形成一個幾乎完整的、虛擬化的場景。
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是近年來在其他領域應用十分廣泛的信息技術。通過借助圖形學、圖文處理、人工智能等多種技術,對當前的現實情景進行逼真再現。利用計算機在虛擬狀態下生成一個虛構的三維的立體空間,在虛構的三維空間中,人們能夠觀賞在屏幕上形成的非常接近現實的人與環境共處一個空間的虛擬情境。通過構建的虛擬環境,可以讓人體驗到在現實中才可以體驗到的一切。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可以將古建筑抽象的空間模型轉化為具體的、直觀的、視覺化的三維空間模型,借助虛擬現實技術大大提升了對古建筑建模的設計效率。
利用虛擬現實技術進行構建需要的虛擬環境以后,再借助古建筑BIM模型建立的數據庫或者其他相關的古建筑的空間數據庫中的資料輸入到虛擬的環境中,然后戴上特制的VR眼鏡,就可以如同親身體會般感受到這一切。所構建的模型應當盡可能反映古建筑的真實情況。在對村落型古建筑進行虛擬的過程中,應該不斷提高對古建筑進行模型構建的技術水平,在虛擬建模過程中應該遵照建筑的直觀性、兼容性、異構型等多元特色。
村落型古建筑絕大多數采用木質構造,很容易受氣象因素的影響,并且還會受到一些無法預測的自然、地質災害的影響,而導致一些村落型古建筑受到侵害,但目前可以修復古建筑的能工巧匠日益減少。保護村落型古建筑的意義一般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保護村落型古建筑能夠讓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2)保護村落型古建筑能夠讓古人優良的精神得以繼承下去;(3)保護村落型古建筑物可以讓更多相關的歷史文獻資料得到保存,并且能夠很好地傳承發展下去。新媒體技術的不斷創新,讓人們可以很好地保護古建筑成為可能,為村落型古建筑的還原、重建、信息資料保存等工作提供了技術支持。因而,新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對我國村落型古建筑的保護工作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新媒體技術可以按照村落型古建筑的實際尺寸,借助建筑信息模型技術按照1:1的比例再現村落型古建筑,同時還能夠匯集古建筑的實體狀況,展現它所蘊含的歷史文化信息,以一種可視化的方式模擬再現村落型古建筑的各種訊息、實際大小。通過建筑模型技術與新媒體技術媒介相融合,可以開展各種村落型古建筑數字化保護與傳承研究的空間數據平臺,建立數據平臺的內容也應當包含各個方面,用于展示各個古建筑形狀大小、地理位置以及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價值,這對國內古建筑的保護和管理有積極作用。借助空間數據平臺獲取的精準數據,便于展開對古建筑的修繕和重建等工作。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為村落型古建筑保護提供了新的可能,讓村落型古建筑的復原工作有了新的發展。新媒體技術只是保護的一種手段,而真正能夠保護村落型古建筑的還在于社會大眾的自發關注。時代是不斷發展的,新媒體技術也是不斷向前邁進的,怎樣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來保護村落型古建筑,還需要我們不斷探索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