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妙,吳金嬋,韋禮煦,伍容金,徐翠艷
(廣西財經學院新聞與文化傳播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3)
1. 銅鼓是駱越人民的歷史文化沉淀。銅鼓作為駱越人民的活化石,聚集了駱越人民的精、氣、神,貫穿了駱越人民的古往今來。銅鼓作為駱越人民的重器,它的制作十分考究和精細。銅鼓的鼓面和周邊都鏤塑精美的圖案,如太陽紋、雷閃紋、水波紋、羽人紋、劃船紋等,而有的鼓面還雕刻有青蛙求雨、人牛耕種、禽鳥鳴喧等立體塑像,栩栩如生,這些紋路與塑像與當時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把人們的生活勞作和美好寄托表達得淋漓盡致。銅鼓是駱越人民的“魂”,也是一種精神寄托和信仰。銅鼓體現了駱越先人的智慧,濃縮了駱越人民的文化習俗和民族精神。我們應該把銅鼓的文化傳遞下去,讓更多的人了解銅鼓文化,了解駱越人民。
2. 銅鼓是研究當地文化的重要參考史料。東蘭縣因為保留下來的銅鼓數量眾多,銅鼓文化歷史悠久而被譽為“銅鼓之鄉”,銅鼓是我國南方古代少數民族創造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歷史文物[1]。在東蘭縣紅水河畔,先民們早就把銅鼓當作“神物”“靈器”。先民們常在喜慶的日子里敲擊銅鼓以伴歌舞,在祭祀活動中用它來祭神靈。除此之外,銅鼓還被先民們用來納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銅鼓與東蘭各個民族的經濟、社會、文化、生產和生活密切相連。銅鼓鼓面刻有的花紋、圖騰,生動形象地記載著先民們發展的歷史,是研究當地文化的重要參考史料。
銅鼓的外形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造型藝術。無底腹空,腰曲胸鼓,給人以穩重飽滿之感。鼓面為重點裝飾部分,中心常配以太陽紋,外圍則以暈圈裝飾,與鼓邊接近的圈帶上鑄著精美的圓雕裝飾物,最多的是青蛙,其次有騎士、龜、鳥等。造型夸張、雄強、有力、莊重耐看。鼓胸、鼓腰也配有許多具有濃郁裝飾性的繪畫圖案。鼓足則空留素底,造成一種疏密、虛實相間,相得益彰的效果。
這些圖像都在模坯上用鏤刻或壓印技術制作而成,采用線地浮雕的技法,畫像傳神簡潔,線條剛勁有力。這些圖像紋飾往往以重復或輪換的形象、構圖出現,產生強烈的整體藝術效果,表現出合理的裝飾布局。鼓胸裝飾帶的圖像有長卷形式,而鼓腰裝飾帶的圖案則是獨立成篇,循環往復。這些紋路形象往往是從古駱越的神話傳說中提煉出來的,寄托了駱越人民的美好期望。銅鼓展現了駱越人民豐富的想象力和超高的制造技巧,具有很強的審美藝術。
1. 圖紋含向往。銅鼓身上的圖紋千姿百態,許許多多的民間傳說、故事都呈現在其上。青蛙的造型尤其多,青蛙被百姓看作是救世主、吉祥物,是神器力量的化身。青蛙對于廣西的壯族人民來說是一個特別的存在,人們對青蛙有一種特別的敬重之情,在古代依靠農耕進行生活的維持,而青蛙在耕種的過程中扮演的是保護者與守護神的角色。因此,在銅鼓上雕刻青蛙是對青蛙的一種敬重與感謝。另外,因為中國傳統的經濟以農耕經濟為主,對勞動力有大量的需求,因此對人口的數量要求是越多越好,而青蛙的繁殖生育能力非常強,對人們來說這是一種美好的寓意。所以在銅鼓雕刻青蛙,也是一種美好的寓意,對后代的繁衍生息的一種美好愿景。壯族傳說認為掌管風雨的是青蛙女神,把青蛙稱為螞拐。所以壯族的螞拐節即青蛙節。人們通過祭祀螞拐來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
2. 擊鼓咬鼓振精神。在壯村瑤寨,至今仍保留在重要的日子擊打銅鼓的習俗,節慶活動和民族歌舞均與銅鼓密不可分。布努瑤的咬鼓很是神奇,祖輩在兵荒馬亂時都不會丟棄銅鼓,嘴咬銅鼓,手抓糧食,四處避難,銅鼓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古代,銅鼓是祭神時神圣的法器,是節日里的打擊樂器,是征戰時振奮士氣的精神支柱,代表著壯族人民吃苦耐勞不卑不亢的精神。
3. 鼓聲響起喜豐收。敲擊銅鼓的聲音很洪亮,每逢豐收時節,壯族人民都要敲擊銅鼓,奏樂起舞,抒發情感,表達豐收時的喜悅之情,同時表達了對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另外,敲擊銅鼓祈神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畜興旺、國泰民安。擊鼓長鳴給壯族人民帶來無比歡樂,代表著壯族人民辛勤勞作、腳踏實地的精神。
1. 政策優勢。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大力發展我國的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為此,當下有諸多國家支持民族文化的挖掘以及傳承和發展的政策,銅鼓文化的傳承人更要利用當前的政策優勢對銅鼓文化進行深度的弘揚和傳播。而黨的十九大報告也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精神層面的物質文化也要滿足人們的需求,因此更要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發展,而銅鼓文化可借此機會進行自我創新與發展,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
東蘭縣委、縣政府提出了建設銅鼓文化旅游系列工程項目,并且創新舉辦首屆東蘭國際銅鼓文化旅游節,向國際推介東蘭悠久的銅鼓文化。除此之外,在政府部門的領導下,組織了一批國內外專家、學者深入研究銅鼓文化,成立了東蘭銅鼓文化研究會。東蘭銅鼓文化可以很好地結合當前的政策優勢,發揮自身的長處,為東蘭銅鼓文化的發展創造新的出路。
2. 品牌優勢。銅鼓作為民族歷史、民間文化的一種資源,蘊含著豐富的知識,它有人類學、民俗學、宗教學、美學、雕塑學等理論意蘊,是相關學科理論建設中不可多得的文化資源。古代銅鼓的鑄造一直延續到清代,20世紀80年代以后,特別是90年代以來,在廣西河池環江、東蘭等地,民間手工匠人開始采用傳統鑄造方法鑄造銅鼓,給予銅鼓新的時代生命力。目前,東蘭縣委、縣政府以及各級部門高度重視東蘭銅鼓文化傳承與保護,努力打造銅鼓文化品牌。東蘭縣充分利用銅鼓文化資源,在紅水河第一灣投入建設銅鼓造型玻璃觀景平臺,建設銅鼓特色小鎮,打造紅水河銅鼓風情村,進一步提升東蘭銅鼓文化內涵,塑造銅鼓文化品牌。東蘭銅鼓文化經過千年的發展歷史,在社會生活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品牌符號,有著獨特的時代印記和不可泯滅的民族特色。
3. 地域優勢。河池市東蘭縣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地處紅水河畔,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這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氣候宜人,而且東蘭是一個特殊的養生地帶,有適合養生的地磁場,空氣和水中富含人體需要的負氧離子,是天然的養生天堂。銅鼓渾圓的形態恰好與東蘭的風水寶地相契合,與當地最奇異的峽谷形態非常相似。東蘭的東南面有一個大峽谷,谷中常年云霧繚繞,宛如仙境。從北向南流淌的紅水河,到此卻形成了一個180°的大拐彎,形態像U型,人們將這里稱為“紅水河第一灣”,銅鼓的形態正是源于這個大峽谷。紅水河第一灣外側河灘上分布著數十個大大小小的圓形水潭,銅鼓的鼓面與水潭形狀契合[1]。將銅鼓文化與東蘭的地域特色結合起來,促進文化與旅游的共同發展,這為東蘭銅鼓文化的傳承保護與創新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首先,民族地區多數為落后地區,對于銅鼓設計的傳統運用不適應現代大眾的眼光。發展銅鼓文化藝術如果不運用新的理念是難以符合推廣非物質文化的常態基準的。其次,從古至今傳統銅鼓多數用于祭祀或歌舞,這一功能的局限導致當今設計多數以裝飾品或者打擊樂器為主要推廣形態。衍生品也多數以銅鼓傳統紋樣為原型,極少結合新穎的設計形式。傳承形式的局限性會導致人們產生視覺審美疲勞,從而對銅鼓文化的興趣逐漸減弱。最后,當下文化的多元化使得單一形式的銅鼓造型迷失了方向。在眾多的現代文化元素激烈的競爭下,銅鼓文化顯然處于弱勢地位。對于銅鼓藝術的設計,沒有很好地與現代化發展的元素融合,缺乏大眾的潮流認同感,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傳承和發展的群體,這對銅鼓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除了銅鼓本身存在的不足之外,還有一些外在的客觀因素。當今社會是一個高度信息化的社會,快節奏的生活是現代化的一個重要表現,銅鼓文化作為一種傳統文化在快節奏現代生活顯得枯燥,與現代化的發展顯然難以適應。再者,文化的發展傳承并不是靠個人之力就能維持的,所以銅鼓文化在傳承發展的過程中缺少一定的傳承人,沒有形成群體效應。
利用銅鼓的外形在東蘭建造多功能場館,將新穎的娛樂項目與先進的現實技術(AR,Augmented Reality)、虛擬現實技術(VR,Virtual Reality)相結合,引入東蘭銅鼓上的符號傳說內容,創新銅鼓上的動物圖像為動漫,還原東蘭銅鼓流傳的神話故事,為游客打造新奇的互動式體驗,使東蘭銅鼓場館成為東蘭的地標建筑。虛擬現實技術(VR,Virtual Reality)是完全“沉浸式”的,需佩戴頭戴式顯示器來投入其中[2]。以銅鼓身上的動物圖像為例,通過背景生成和真實環境一樣的“動物世界”,游客通過佩戴頭戴式顯示器,體驗到銅鼓文化的前世今生?,F實技術(AR,Augmented Reality)是一種新技術,把虛擬和真實的世界疊加在一起,這種數字形態的虛擬數字內容信息能與現實世界中相應的實體物質媒介載體相互疊加與融合,通過交互式的人機界面,能給予參與者一種新型的感知體驗模式[2]。在場館中,游客可以通過手機掃描銅鼓圖案或者二維碼進行識別,手機上就會出現與銅鼓相關的手工藝品、圖案內涵、銅鼓神話傳說故事等。游客不需要導游的介紹,就可以自動了解到與銅鼓有關的文化信息。游客離開場館后,也可以用手機掃描銅鼓宣傳冊、紀念品,也會獲得銅鼓的文化信息。AR現實技術的應用,不僅能讓銅鼓文化得到傳播,而且有效地實現了銅鼓文化的創新發展。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公布第一批廣西特色小鎮培育名單的通知》(桂政辦發〔2018〕28號)公布,其中,河池市東蘭縣被列為特色銅鼓小鎮。銅鼓文化的創新發展,離不開其元素在城鎮建設上的使用,利用銅鼓元素進行景觀建設,讓東蘭縣城富含文化氣息,又有利于銅鼓文化的傳承保護與創新發展。例如,東蘭縣旅游局在紅水河第一灣投入建設銅鼓玻璃觀景平臺,并且在2018年10月1日開放,銅鼓造型玻璃觀景臺成為紅水河第一灣景區的標志性建筑。東蘭銅鼓風情村被列為河池市重點開發建設項目之一,該工程落座于隘洞鎮紅水河畔,傾心打造銅鼓文化體驗場館、銅鼓文化街、銅鼓風情街、度假山莊。東蘭銅鼓文化風情村的建成,將成為廣西標志性民俗文化旅游景區之一。銅鼓文化元素還應該充分應用于街區的公共場所中,在文化廣場、公交車站牌、路牌、紅綠燈中融入銅鼓文化元素。城市景觀是一座城市文明和面貌的象征,融合了地域特色的城市街道景觀,不僅能使人們的生活環境更加舒適,還能激發市民心靈上的共鳴,同時城市的文化也能很好地保存、傳承下去[3]。
東蘭銅鼓文化文創產品的開發,要富含文化氣息,不是一件物品印上銅鼓元素就屬于文創產品。在進行文創產品開發的同時,要把文化元素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文創產品富含文化氣息又兼具美觀性、實用性。從藝術設計角度進行文創產品的開發,首先,要經過對銅鼓圖案紋樣的研究,提煉出具有代表性的圖形元素,如太陽紋、云雷紋、劃船紋等,并結合中國傳統繪畫的畫面構圖,進行圖形創意設計[4]。其次,利用銅鼓文化元素,進行手機殼的設計,主要以冷色調為主,如藍色,體現出銅鼓的神秘色彩,同時藍色與深紅色進行搭配,冷暖色調的撞擊,給人以醒目的視覺效果。最后,打造銅鼓音樂樂器和銅鼓板凳,敲擊銅鼓本來就可以發出聲音,但銅鼓顯得特別笨重,打造成小型的銅鼓音樂,做成文創產品,具有收藏價值,又可以體驗銅鼓音樂的魅力。銅鼓本身充滿神話色彩,踩踏或把它當作座椅,是對銅鼓的不尊敬,但根據銅鼓的造型,做成銅鼓板凳衍生品,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于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創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和網絡技術的日益進步,新媒體環境逐漸成熟,目前,各媒介之間呈現出越來越深入的融合態勢,進入到融媒體時代[5]。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要充分利用廣電媒體的優勢,在當地電視臺進行融媒體直播,以視頻、圖片、文字等方式全程直播,介紹東蘭銅鼓文化。融媒體的核心和關鍵在于“融合創新”,傳統媒體和新興媒介進行全方位深度融合,以技術聚合為特征,以創新發展為前提,以揚優借勢為手段,在人力、內容、宣傳等方面全面整合各種媒體資源[6]。在當今全媒體的語境下,東蘭銅鼓文化的宣傳與推廣就必須整合傳統媒體和互聯網等新興媒體進行全方位的立體傳播,不斷創新其傳播和推廣的方式。通過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高度融合,使東蘭銅鼓文化得到很好的傳播與發展。
東蘭銅鼓文化經過千年的發展,早已融入了人們的骨血之中,是人們精神信仰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東蘭銅鼓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以及創新發展,我們有著新的使命。對于東蘭銅鼓文化的發展之路我們任重道遠,在發展過程中需要不斷克服困難,找到適合銅鼓文化發展的道路。東蘭銅鼓文化在技術與藝術、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之下,講好品牌故事,在發展過程中不斷融入新元素,將會打造出更具民族特色的東蘭銅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