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蓓
(皖南醫學院學報編輯部,安徽 蕪湖 241002)
媒體融合發展指的是在互聯網科技發展大環境下,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有機融合及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非常重視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和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視察解放軍報社時、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上多次就媒體融合發展發表重要講話,國家還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強化互聯網思維,堅持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優勢互補,一體發展,堅持將抓融合和抓管理結合起來,確保融合發展沿著正確方向推進。[1]
融合發展是科技期刊的必由之路。科技期刊的發展在全媒體時代的沖擊下,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和壓力,科技期刊要想在媒體融合發展的快速轉型期占得一席之地,必須迅速轉變思路,堅持運用信息革命成果,加速融合發展,才能盡快實現科技期刊在互聯網時代從“相加”階段到“相融”階段的融合質變。
主辦單位是指出版單位的上級領導部門,主管單位是指出版單位創辦時的申請者,并是該出版單位的主辦單位的上級主管部門。科技期刊的主管主辦單位主要包括科研機構、學會、高校、行政事業單位等,它們在科技期刊的融合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引領作用。
我國的報刊管理工作是中央和各級黨委統一領導,黨委宣傳部門協調指導,各級新聞出版行政部門分工負責、依法行政的管理體制,[2]包括法制管理、行政規章管理、政策管理、制度管理、行業管理、自律管理等六大方面,主要內容有運用憲法、其他法律、法規、《期刊出版管理規定》《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報刊記者站管理辦法》等行政規章,中央和地方各級黨委、各級政府及新聞出版行政部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各級新聞出版行政部門針對報刊管理工作中的某些具體環節制定的工作規范對科技期刊進行有效管控,還包括各級期刊社團組織、新聞工作者社團組織等群眾團體依據社團章程,對會員單位的出版活動實行的非強制性管理,以及各行業社團組織和報刊出版單位內部的自我約束、自我管理,涉及報刊出版工作的各個流程。在科技期刊融合發展過程中,必定會遇到一些新問題、新困難、新形勢,此時就需要主管主辦單位從行政管理和事務管理等方面加強對其各項工作的管控,把握好方向。
我國期刊出版管理的原則包括審批準入原則,誰主管誰負責原則,主管、主辦責任制原則,屬地管理原則。報刊采編人員必須具備國家規定的新聞出版從業資格,參加新聞出版行政管理部門舉辦的崗位資格培訓班并取得培訓合格證書,報刊負責人除符合采編人員的崗位條件外,還應具有新聞出版專業中級以上技術資格,主編社長的資格證還具有5年有效期。媒體融合發展就是新舊媒體之間碰撞和自融的過程,從事新媒體工作更多的是與互聯網工作關系密切的從業人員,他們具有很強的網絡傳播能力,但要完成新媒體工作人的轉型,必須具有出版從業資格,并不間斷參加繼續教育培訓。此外,根據誰主管誰負責原則,主管主辦單位還要負責做好科技期刊持續發展導向、人才隊伍建設、資產資源配置等工作,中央和地方各級新聞出版行政部門按照所轄區域對報刊進行分級管理,做到明確分工,守土有責。
原新聞出版總署制定的《關于出版單位的主辦單位和主管單位職責的暫行規定》指出,主管主辦單位與出版單位之間必須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不能是掛靠與被掛靠的關系。出版單位必須在主管主辦單位的領導和管理下開展編輯、出版、印刷、發行等工作。主管主辦單位對科技期刊的領導主要體現在對出版選題及組稿方向的審核管理,對科技期刊核準登記、資金籌措、設備場地人員管理、經營核算等方面的支持管理,及對科技期刊選題、組稿、編輯、出版、發行等流程的監督管理,涉及科技期刊從方向到內涵,從形式到內容,從定位構架到具體操作等層面、立體化、全方位的管理。
科技期刊融合發展是在堅持保證傳統媒體基本地位及影響力的前提下,主動利用網絡技術、流程優化、平臺再造、綜合管理等手段等實現各種媒介資源、生產要素的融合質變及有效整合,順應分眾化、差異化傳播趨勢,加快構建立體多樣、融合發展的全媒體傳播體系新格局,進一步實現其傳播科技理念、推廣科研成果的最終價值。主管主辦部門在科技期刊的融合發展中應充分發揮政策指導、要素保障、主動服務的主導引領作用。
根據《關于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精神,媒體融合發展必須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以先進技術為支撐,內容建設為根本,推動新舊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堅持黨管出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和出版導向,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貫穿到出版融合發展的各環節、全過程。主管主辦單位在科技期刊的融合發展中應根據當前形勢發展的需要及中央和上級黨委、黨委宣傳部門及新聞出版行政部門出臺的關于期刊融合發展的相關規定及文件,配套建立適合科技期刊融合發展的具體政策,[3]使科技期刊融合發展中在政策層面有具體依據可遵循。
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的深度融合發展要求從傳播內容、傳播渠道、傳播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實現出版內容、技術應用、平臺終端、人才隊伍的共享融通,形成一體化的組織結構、傳播體系和管理機制。這其中離不開主管主辦單位在制度建設、人才培養、資源集約、資金引流等方面的要素保障引領。主管主辦單位應進一步加強相關制度的修訂完善工作,嚴格把握網絡出版等新興出版主體資格和準入條件,對信息網絡傳播權的行政保護及網絡作品等新興傳播形式的依法依規使用等提供制度規范和體系保障;主管主辦單位應進一步加大財政政策支持力度,充分挖掘自身現有條件,聯合運用金融資本、社會資本,為科技期刊的融合發展創造良好的出版環境,并努力通過橫縱項目聯合補助、貸款減息免息貼息、績效獎勵等措施實現財政政策、產業政策與期刊需求的有機銜接。主管主辦單位應進一步優化出版行政管理,堅持和完善新聞出版主管主辦制度的基本宗旨不動搖,堅持建立統一的導向要求、內容標準及社會效益評價機制,堅持加強質量管理,堅持分眾化、差異化傳播趨勢,加強對科技期刊的科學、有效管理,努力扶持并構建區域出版融合發展研究基地(中心),有重點地加強對有先發優勢的學科、產業等依托資源條件和產業優勢的期刊的扶持孵化;主管主辦單位應進一步強化人才隊伍建設,結合媒體融合發展對新興出版內容生產、技術研發、資本運作和經營管理等方面的要求,聯合開展集出版單位、研發機構、高校、創新型企業在內的出版融合發展人才培養規劃,并對現有人才結構進行合理整合及優化,加快建立出版融合發展領軍人才和復合型人才智庫及學術共同體資源庫。
科技期刊主管主辦單位與科技期刊處于領導與被領導、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在媒體融合發展的今天,市場競爭力、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日益增強的新型出版機構發展迅速,科技期刊有可能會成為宣傳及擴大主辦主管單位影響力的喉舌,為其更好地掌握網絡空間話語權,進一步提升主辦主管單位的質素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4]因此,主辦主管單位應按照積極推進、科學發展、規范管理、確保導向的要求,統籌推進任務措施落實,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切實為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發揮出主動積極的服務引領作用,不斷創新內容生產和服務,加強重點平臺建設,擴展內容傳播渠道,拓展新技術新業態,完善經營管理機制,發揮市場機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