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雯嫻,國 巍
(云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隨著科技的進一步發展,廣播電視媒體與受眾的接觸越來越頻繁,遠不止于之前從收音機和電視機前接收和傳遞的信息,因此要求增強廣播電視媒體各個方面的能力,也只有這樣才能與受眾逐漸增長的生活需求相適應。廣播電視媒體以其規范性、藝術性、靈活性給予受眾視聽上的享受。廣播電視媒體憑借傳播的及時性、觀眾的互動性、內容表達的豐富性,得到了廣大受眾的一致認同,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為建設小康社會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廣播電視媒體用自己獨有的形式進行著表達,一方面建立起與受眾之間的默契,另一方面也在接受著來自受眾的建議,從而更好地完善自身。廣播電視媒體作為現代傳播最有影響的媒體,在語言運用的規范性上必須對受眾負責。而且我國廣播電視媒體是黨的喉舌,要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和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所以在語言運用上必須規范。
語言環境可以影響人們對語言的理解,所以廣播電視媒體作為和受眾接觸最頻繁的媒體之一,其語言形式必須是普通話。播音員和主持人作為公眾人物,他們的語音不僅是傳播工具,也是觀眾學習普通話的典范。例如,現如今的播音與主持藝術的全國性高中藝術考試,千千萬萬的考生都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節目的播音員為標準練習,尋找自己發音的不足,糾正自己的發音,模仿播音員播新聞時的斷句、抱團等,以便讓自己的語音變得更加標準。還有一些考生會觀看娛樂節目、法治節目、天氣預報等,觀察并記錄這些節目主持人的語氣、語勢、精神狀態等,為自己的藝術考試做好充分的準備。所以,在某種程度上,播音員或主持人的語音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受眾的語音。廣播電視媒體作為傳播信息最重要的工具之一,播音員或主持人肩負著對受眾推廣普通話的重任,對受眾普通話的發音具有啟迪和引導的作用。語音的規范對廣播電視的傳播影響極大,受眾對某一特定的語音形成習慣后,便可以迅速接受信息并進行識別,規范的語音有利于其迅速習慣,所以語音規范是廣播電視媒體的首要任務。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流形式,是傳播信息的載體,想要進行更好交流,更迅速地傳遞信息和理解信息,就必須規范語音的運用,只有規范語音的運用,才能更好地傳承和發揚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美德,為黨和國家的發展做更突出的貢獻。
文字的運用是廣播電視媒體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語言文字是交流傳播的重要工具,語言文字的規范性使用是中華民族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的重要一步。為了響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號召,廣播電視媒體都要滿足人民群眾的各種需求,而媒體文字的規范就顯得尤為重要。文字的運用也需要考慮受眾的心理狀況與真實需求,以及受眾的差異性。因為我們國家是擁有九千六百萬平方公里和五千年文明的歷史古國,孕育了五十六個不同文化的民族,地區文化的差異、民族文化的差異,使得規范語言文字的使用成了廣播電視媒體進行信息傳播、與人民群眾交流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所以,廣播電視媒體在運用語言文字的時候要充分考慮不同省份、不同地區文化、不同民族文化的差異,使用語言文字時要斟酌萬分,因為一個字的錯用就會引發人民群眾對信息的誤讀甚至更嚴重的問題。廣播電視媒體作為公共媒體,為黨和國家宣傳、傳遞信息的媒體,對語言文字的使用,必須做到精確、簡潔、有力。規范的語言文字不僅可以使播音員或主持人表達得更加流暢有力,而且可以使受眾在接受信息的時候更加明確,避免對語言文字的誤傳等問題。所以,只有規范地使用語言文字,才能更加準確地傳遞信息,傳播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更加清晰地宣傳黨和國家的新政策、新方針、新思想,從而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
廣播電視媒體在對語言運用的要求上,不僅要滿足語言運用的規范性,還需要滿足語言的藝術性。廣播電視用有聲語言和畫面來傳播信息,很大程度上對語言的藝術性可以把握得很好,在各個方面都體現著廣播電視媒體語言的藝術美。充滿藝術性的媒體語言,一方面可以給受眾帶來視聽享受,另一方面可以滿足受眾對高層次精神的追求,引導受眾提升對語言的感知力,促進社會傳播的和諧。所以,廣播電視媒體話語建構離不開藝術性原則的加入。
意境美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藝術美。廣播電視是一門綜合性藝術,不僅要滿足受眾感官審美愉悅的需要,還要有高層次的情感和思想的意境來滿足受眾對感性的審美體驗和理性審美超越的期待[1]。但是,不同的人對廣播電視媒體的語言產生的體驗是不同的,正如“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種不同的審美體驗也正是意境美的體現,從語言中傳遞出的美,需要受眾切身感受。如從播音員、主持人的話語中可以體驗到一種高級層面的精神共鳴,從而體會到話語中的深層意蘊之美,感受到心靈的共振,享受特別的美感。就像在《中國詩詞大會》中,主持人董卿對主持稿、詩歌的創作表達,用優美的語音把文字傳遞給受眾,在受眾心理建立一種獨特的意境。或者說,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系列頻率第九套節目“文藝之聲”中的節目《品味書香》里,首先用音樂來抓住受眾的耳朵,進而用音樂和節目主播富有魅力、充滿磁性的聲音帶給受眾一種溫馨和安逸的意境。節目主播溫暖的聲音和背景音樂的完美配合給受眾創造一種仿若身在其中的感覺。這種廣播電視媒體語言呈現出來的意境美,還會從話語文本的文字上體現出來。如《品味書香》節目開始時的話語“車水馬龍的城市里,有你匆匆的步履。朝九晚五的重復里,有你對明天的堅持,也有停不下來的彷徨,可生活不僅僅是忙碌與追逐。《品味書香》每晚九點用閱讀重愛自己。每天晚上九點到十點,在北京夜空下的這段電波里小馬都會和各位相守在《品味書香》節目當中。”這段主持稿中的“車水馬龍”“匆匆”“北京夜空”等詞語把意境美表達得淋漓盡致。“匆匆”一詞把生活在北京的人們每天的生活狀態展現出來,讓受眾結合自身產生一種仿佛身處節目主播言語形容出來情景的恍惚感,從而拉近與受眾之間的距離,讓受眾體會廣播電視媒體語言的意境美。
一段話中,從句式上看,有長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等,通過長、短等不同的句子結構表達不同的自然美。播音員或主持人用不同的語氣和情調表達語言的藝術美,有精準的描述、簡潔的情感抒發,語氣輕重不一,語調高低起伏,讓語言的感染力越發增強。在主持人和播音員的帶領下,受眾領略著不同的風景,從高山流水、風起云涌到花開鳥鳴、葉落草生,感受語言的自然美。因此,廣播電視媒體要想帶給受眾自然之美的享受,在語言的使用上就需要琢磨。比如2015年國慶期間中央電視臺推出的一檔全新大型數據新聞節目,“一帶一路”的特別報道《數說命運共同體》中,主持人歐陽夏丹就展現了廣播電視媒體語言自然美的魅力。雖然節目場景切換畫面單一,但歐陽夏丹流暢自然的語言表達吸引受眾深入到節目中去,而且這個節目讓播音員現場播報,擺脫了提詞器和演播室的束縛,使播音員擺脫拘謹,在播報中對象感更強。在解說詞和畫面的配合下,整個節目語言的自然美呼之欲出,讓受眾仿佛置身于節目所描繪的畫面中,仿佛歐陽夏丹就站在受眾面前進行新聞播報,讓受眾感受到廣播電視媒體無與倫比的自然美。
語言藝術美的產生不僅僅需要詞匯的修飾,更需要對語言進行創新。創新造就更具有藝術性的語言,在受眾接受的過程中,難免會對語言的使用出現感官疲勞的現象,這時創新可以滿足受眾的獵奇心理,給受眾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廣播電視媒體在創新語言的方面有著具有自己獨特的方式和很好的體現。例如浙江衛視推出的勵志專業音樂評論節目《中國好聲音》里的主持人華少,本來枯燥的廣告詞經過自己,的二次創作,快嘴播廣告,通過特殊的表達在短時間力求播送更多信息,創新廣播電視媒體語言表達,吸引受眾繼續收看節目。近幾年廣播電視媒體大多數都在話語文本上努力創新,一方面為了更好地呈現節目,另一方面為了滿足受眾想要從娛樂中獲得知識的需求。
語言是傳播信息的載體,是心靈的窗口,是真情的自然流露。廣播電視媒體語言在大眾傳播過程中具有一定的公信力和影響力,既要規范準確,又要符合主流審美價值,還須充滿活力[2]。靈活的廣播電視媒體語言是廣播電視媒體的生命,語言不僅要充分考慮受眾的心理,還要很大程度上靈活使用,不能生硬地傳達信息,更不能填鴨式地傳遞信息給人民群眾。靈活的廣播電視媒體語言更容易獲得受眾的喜愛,也更容易讓受眾清晰明確地接收到媒體傳遞的信息。因此,在廣播電視媒體中,語言的運用必須堅守靈活性的原則。
語言運用的靈活性體現在多種方面,而話語文本創作的靈活使用是讓廣播電視媒體從形式和內容上給受眾更加貼近生活的感受。話語文本的創作過程中,需要不同程度地對信息進行靈活性加工,經過靈活的話語文本創作之后,會使得本來讓人民群眾難以接受的消息變得不再消極或者變得更加讓人民群眾舒服。對話語文本的靈活創作還可以在進行話語文本創作時,加入一些網絡流行語或趣味性詞語,讓話語文本不再刻板,多一些親切感。但是,這些網絡流行語和趣味性詞語的運用不能過多,否則就會使得話語文本不夠有力。例如,東方衛視全新打造的高端文化脫口秀《今晚80后脫口秀》,在話語文本的創作上充分體現了靈活性,用幽默風趣的話語從不同的角度展現了年輕人對社會熱點、文化事件、時尚潮流的態度和思想,而不是刻板地用教育的口吻給人民群眾傳遞信息。刻板生硬的話語,會讓人民群眾有一種抵觸心理,反而會使信息的傳遞范圍縮小和效率降低。而靈活的話語文本,能不同程度地引發受眾切身的思考,從而更好地接收、消化信息。所以,廣播電視媒體話語文本的靈活性,是傳遞信息中必不可少的,使人民群眾更加準確快速地接收信息,并且更好地思考信息的內容。
受眾群體的不同要求對話語文本的表達也不同。這就要求播音員或主持人拿到稿件時,要根據情況靈活表達,不能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比如央視有“段子手”之稱的播音員朱廣權,在主持天氣預報的時候,會加入一些笑話,更加靈活地表達天氣預報的天氣,讓人民群眾在觀看天氣預報時笑聲不斷。2017年11月2日《共同關注》里朱廣權自動代入“冷空氣”的角色,念了一封信:“你好,我是偏東路徑的冷空氣。最近挺想大家的,所以今天早上就迫不及待地從東北那邊先進來了。一個沒忍住,給吉林長春帶來了今年入秋以來的首場降雪。雖然這場降雪比往年稍晚了一些,未來幾天我計劃的行程是這樣的:3號,我要凍哭東北、內蒙古地區;4號,凍懵新疆、西藏地區……”提醒大家穿衣保暖的時候,也是很貼心:“所以你們趕緊的,該加衣服加衣服,別等我來敲門啊!”這樣幽默風趣的靈活表達既讓受眾在觀看節目時更加放松,又讓受眾對信息的印象更加深刻。在對黨和國家政策宣傳時,更要有靈活的表達能力,讓受眾積極響應黨和國家的新政策、新規定,從而更好地推進黨和國家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更快地滿足人民群眾對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求。從這個層面講,話語文本的靈活表達對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具有重要意義。
語言的運用是廣播電視媒體最重要的一部分,廣播電視媒體的語言要準確、通俗、扼要,這就要求廣播電視媒體在語言運用方面要遵守規范性、藝術性和靈活性。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告訴我們,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進程中,無論是一個民族還是一個國家都離不開對自己文化的自信。[3]只有遵守這些語用原則才能更好地傳播文化自信,讓文化自信融入到我們的使命感中,才能滿足受眾對信息準確的追求、對語言美的享受的追求、對語音的規范的追求。而受眾與廣播電視媒體之間的信任感也會越來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