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復調理論視域下《無聲告白》的對話書寫

2019-03-21 23:20:29石瓊蕊
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 2019年6期
關鍵詞:小說

石瓊蕊

(鄭州大學外語學院,河南 鄭州 464000)

《無聲告白》(EverythingINeverToldYou)是華裔女作家伍綺詩(Celeste Ng,1980— )耗時6年寫就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于2014年出版,該小說一經出版便廣受好評,成為2014年度極具實力且眾望所歸的黑馬,不僅躍升為《紐約時報》暢銷書,而且還獲得包括美國亞馬遜網站在內的無數媒體評選出的2014年度圖書桂冠。伍綺詩在《無聲告白》中講述了一個跨族裔結合家庭的女孩自殺溺水身亡引發的悲劇故事,故事不僅觸及了身份危機、家庭關系,同時還投射到了性別認知、種族關系等嚴肅話題。本文擬將《無聲告白》置于巴赫金的復調理論框架之下對作品加以分析,探究小說中的對話形式以及對話形式背后所蘊含的深刻內涵。

一、巴赫金的復調理論

巴赫金的復調理論是在對陀思妥耶夫斯基長篇小說研究的基礎上提出的,他將復調定義為“有著眾多的各自獨立而不相融合的聲音和意識,由具有充分價值的不同聲音組成真正的復調”[1]29。復調理論的核心就是對話,復調打破了傳統小說的獨白模式,顛覆了作者一個聲音掌控全局的局面,作者不再控制著小說人物的言語、行為和心理,而是使“眾多的意識在思想觀點方面相互作用”。作者不再凌駕于文本之上,而是呈現出“眾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識連同自己的世界,結合在某個統一的事件之中,而互相間不發生融合”的一種共處的狀態。

(一)大型對話和微型對話

傳統意義上將復調理論的形式劃分為“大型對話”和“微型對話”?!靶≌f內部和各部分之間的一切關系,對他來說都帶有對話性質;整個小說是被當作一個‘大型對話’來結構的。”[1]79由此看出,所謂“大型對話”指的是一種結構上的對話,亦即小說的各部分之間存在著一種潛在的對話性質,它不是一種所謂的人物之間的對白,即“表現在布局結構上的作者視野之內的客體性的人物對話”[1]114。它是一種對話關系,一般意義上從兩個維度把握大型對話:一個是小說的結構,另一個是人物的關系結構。在大型對話的召喚下,巴赫金也相應地提出了微型對話,“對話向內部深入,滲進小說的每種語言中,把它變成雙聲語,滲進人物的每一手勢中,每一面部表情的變化中,使人物變得出語激動,若斷若續。這已經就是決定陀思妥耶夫斯基語言風格特色的‘微型對話’了”[1]79?!拔⑿蛯υ挕敝饕婕爸魅斯c不同聲音之間的對話,包括:主人公與自我的對話,即內心對話;主人公與他者的對話;主人公與環境的對話。本文將小說《無聲告白》置于復調理論的框架下,探究文本中的大型對話和微型對話形式,以期深入探析對話形式背后所蘊含的深刻意義。

(二)復調理論視域下的《無聲告白》

《無聲告白》用作者伍綺詩的表達來說是一部被秘密充斥的家庭故事,故事中的每個人心里都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這些人物因為不同的原因,都沒有表達出他們內心真正想說的話。因此在敘述上,她將自己的聲音隱于幕后,給予故事中每個人物平等的發聲機會,讓他們表達自己的心聲。而故事中5個主要人物有各自不同的故事,她要做的不是向讀者證明哪個人物敘述的故事是真實的,而是讓每個人物都將故事呈現在讀者面前,讓故事的真相在每個人的敘述中一步一步清晰起來,因此,整個小說,對話一直在持續,不斷地閃回、交叉。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無聲告白》無論是從故事的敘事和人物關系,還是微型對話中的言語對話多重性方面,都有眾多獨立而不相融合的聲音和意識,它們在小說中呈現、對話、沖突,具備復調小說理論分析的文本基礎。復調小說使人物意識到每個人都有權利發聲,從而打破了主流社會的話語權威,有利于少數族裔大膽地表述自我意識,為少數群體的權利抗爭。

二、大型對話:時代和社會的悲劇縮影

巴赫金認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各結構成分之間存在著一種對位關系。“陀思妥耶夫斯基在這里,把音樂中從一個調轉入另一個調的變調規律,十分精辟地移用到文學布局上來。這是不同的聲音用不同的調子唱同一個題目。”[1]77肖鋒在他的文章中闡述道:“由于這種結構上潛在的‘大型對話’的存在,使得小說各部分看似貌合神離,實質卻是緊密聯系?!盵2]71《無聲告白》的各個章節敘述和人物關系看似無序,但實質上各個章節都在回溯、交叉,人物也在進行潛在對話,共同圍繞“少數族裔的生存困境”這一主題展開。

(一)大型對話——敘事結構的多重性

《無聲告白》的敘事打破了傳統的敘事模式,多線條的交替敘事在小說的結構層面上形成大型對話,故事真相在各個章節的來回交替敘事中被揭示出來,奏響了敘事的多重奏。

小說的開篇說“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3]1,敘事視角聚焦到16歲的莉迪亞身上。莉迪亞去世這一線索開始牽引著其他人展開故事情節,她目睹著她去世后家人們的生活,同時,故事里的其他人都或多或少地充當了敘述者的角色,講述了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敘事視角伴隨著小說故事情節的展開而切換。父親詹姆斯講述了他在美國的童年生活以及所遭遇的種族歧視、始終無法融入社會的成長經歷,從而展現了他迫切想要“融入人群”的心愿。母親瑪麗琳的視角讓我們看到了女性在學業、事業和家庭之間難以平衡的矛盾,瑪麗琳極力想擺脫像母親那樣平庸的一生,成為“與眾不同”的女醫生。從哥哥內斯的口中我們了解到父母對莉迪亞的偏愛和他對父親的一次次失望。妹妹漢娜的一舉一動讓我們感知到了漢娜在家里的邊緣化地位。這些人都一一傾訴了掩藏在自己心底的故事,看似毫無聯系的故事背后卻有共同的苦衷和言不由己,他們有著共同的族裔身份創傷。敘事視角的多變使小說敘事結構表面上看似無序,但透過故事情節卻可以發現這些人物對于身份、自我的追尋在敘事結構上形成呼應,詹姆斯一家一直都在和自我對話,在找尋身份的路上互相扶持前進。

這些人都從自己的角度講述了對于莉迪亞去世這一事件的看法和見解,傾吐了彼此的心聲,并且通過他們對往事的回憶,勾勒出了這個跨族裔結合的家庭的過往,同時牽引出了莉迪亞自殺背后這個家庭錯綜復雜的悲劇故事。故事的展開并非采用傳統的線性敘事,而是在不停的倒敘、插敘和閃回中將故事真相一點點揭示出來,每個人都針對莉迪亞自殺這一事件發出自己內心的言語,都在表達自己的意識和思想。小說敘事視角多變,此起彼伏,如同交響樂中的不同聲部,時而獨奏,時而和鳴,時而舒緩,時而激昂,奏出了一曲扣人心弦的交響樂。

在敘事的時間設置上,作者伍綺詩更是別具一格,她在小說中同時將3條時間線索并置,3條線索在整部小說中相互交叉,在文章的大型結構上形成對話。開篇第一章將時間定格在“1977年5月3日早晨6點30分”[3]1,此時的主人公莉迪亞已經去世,這是小說敘述的當下時間。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正在經歷世界范圍內愈演愈烈的女性運動的第二次浪潮,“反歧視運動、平權修正案、女士”[3]155等字眼愈加耀眼,美國的女性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身份焦慮,憧憬著屬于自己的未來。小說中莉迪亞的母親瑪麗琳即是典型的代表,她將自己未實現的人生夢想和身份追尋全都寄托在莉迪亞身上,給莉迪亞編織了金色的醫生夢,無形之中給莉迪亞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這也是導致莉迪亞自殺的最直接原因。小說第二章,時間又回溯至1955年,聚焦到莉迪亞去世的根源,“如同任何事一樣,根源在父母。因為莉迪亞的父母,因為她父母的父母”[3]26。視角轉而投射到了移民一代和二代的經歷上。移民第一代在20世紀50年代冒名頂替想方設法偷渡到美國,在美國如坐針氈地過活,害怕被識破而遣返回國。他們勤勉地工作,待人謙卑,處處展現著模范少數族裔的形象。詹姆斯受到移民一代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謹言慎行,一心想要融入美國社會。詹姆斯將自己融入人群的愿望同樣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渴望她出人頭地,成為眾人眼中的“美國女孩”。父親詹姆斯對莉迪亞“融入人群”的塑造,也在無形之中摧殘著她的內心。在調查莉迪亞去世原因時,從警察口中我們又得知了10年前也就是1966年瑪麗琳長達9個星期的離家出走背后的故事。瑪麗琳的離家出走更是映射出了60年代女性意識的覺醒,女性渴望實現自我的獨立和夢想,渴望在這個社會上找到自我存在的價值,而不僅僅成為男性和家庭的附屬品,這也就能解釋瑪麗琳為何會強烈地對莉迪亞叫囂著“醫生、醫生、醫生”[3]159。時間跨越30年,在三代人之間建立起了聯系和對話,將莉迪亞去世的源頭指向了她的父母和她父母的父母,作為契約兒子進入美國的移民一代和深處雙重文化夾縫中的移民二代。莉迪亞身上有移民一代的族裔性格烙印和來自父母的雙重作用力,這些使她無法找到真正的自我,只能在父母的雙向作用力下艱難生存。

大型對話在作者對敘事的巧妙安排中體現出來,視角的多變、敘事時間的來回交叉回溯構成了敘事上的多重對話。同時,作者置身于20世紀70年代的社會,將文本對話延伸至五六十年代,立足文本展現了少數族裔在時代的變遷中生存狀況的窘迫和女性身份意識的變化。對話在小說的結構設置中體現出來,這個跨族裔家庭的悲劇同時也是整個時代大背景下的種族悲劇、社會悲劇和性別悲劇。

(二)大型對話——人物關系的對位性

“所謂‘對位’,在這里不過是從音樂學語匯中借用的一個隱喻,它可以形象地說明交流中不同思想之間的關系,猶如復調音樂中各聲部之間的格局;進入‘對位狀態’,也就意味著對話參與者均應具備巴赫金所強調的‘復調意識’,那種深深植根于對話者的思維方式、哲學理念乃至精神生命之中的‘復調意識’?!盵4]20小說中的人物關系在社會層面、兩性關系層面、親子關系層面對位形成了潛在的大型對話,在故事層面沖突、對抗、消解、融合。

社會層面上,故事中展現的少數族裔和以白人為主導的美國社會始終處在不對等的地位,對話在沖突中艱難展開。小說對詹姆斯·李一家人寥寥幾句社交狀況的描述——“他的父母從不出門交際,也不在家請客,沒辦過晚餐派對,沒有橋牌牌友、獵友或者午餐會上認識的哥們。和莉迪亞一樣,他們沒有真正的朋友”[3]220,側面映射出他們在美國這個“大熔爐”里的生存窘況——在文化夾縫中孤立生存。詹姆斯一家在美國主流社會的生存窘境展現了以白人為主導的美國社會對少數族裔處處設限,詹姆斯·李作為擁有終身教職的大學教授堪稱少數族裔的模范代表,但他仍受到來自白人社會的歧視和不公平對待。少數族裔和白人社會在交流中顯然未進入對位的復調狀態,還處在單向度的尋求話語進程之中,竭力想融入美國社會的少數族裔在困境中尋求對話。

兩性關系層面上,詹姆斯和瑪麗琳的矛盾在于對性別的價值認知不一。詹姆斯認為妻子一心想出去工作是由于自己能力不夠,讓妻子沒有足夠的安全感,傳統的大男子主義認知束縛著詹姆斯,使他固步自封于自我的狹小世界,未能真正了解妻子的內心;而單親家庭長大的瑪麗琳卻一心想擺脫母親的影子,追求獨立自我,追求生活與自我的標新立異,堅持女性也可以像男性一樣出色,也可以勝任醫生的角色,瑪麗琳發出了女性獨立的吶喊和時代的最強音。詹姆斯和瑪麗琳對性別的認知和隔閡在消磨著兩個人對彼此的感情,他們之間的對話交流從一開始就處在不平等的基礎上,對位關系也未在兩人之間建立起來,這也導致了女兒莉迪亞這根兩人之間唯一的連接橋梁崩塌之后,詹姆斯并不是試圖和瑪麗琳溝通來排解內心的痛楚,而是以出軌的方式來找尋自我安慰。

父母和子女關系層面上,詹姆斯將自己融入人群的愿望寄托在莉迪亞身上,一心想讓她成為受歡迎的女孩。莉迪亞默默接受著來自父親的禮物,一條銀色的項鏈、一本社交書籍,看似普通的禮物背后都藏著父親對她的期待和塑造?,旣惲諏⒆约何磳崿F的夢想也寄托在女兒莉迪亞身上,她一直在叫囂著“醫生、醫生”。莉迪亞也在接受著母親對她的“饋贈”,一節節高年級的理科課程、一本本科學書籍、一個個科學女性先驅形象堆在莉迪亞面前。父母對她的期待像座大山一樣壓著她,使她逐漸喪失自我,逐漸消聲,最終只能以溺水自殺的方式來吐露內心。詹姆斯和瑪麗琳的做法不正是當今中國式父母普遍的做法嗎?他們堅定地把人生的失意轉化為培育兒女的動力,幻想把孩子當作自己的替身,實現自己的夢想。這是一種以愛為名義的極大自私。以詹姆斯和瑪麗琳為代表的父母始終未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他們是否真的感興趣,他們在以自己的標準和心愿塑造著孩子,卻從未走進孩子的內心,對話只是浮于親子關系的表層。

人物關系的對位性潛藏在對話之中,通過大型對話的形式展現出來,無論是從社會關系層面、兩性關系對立層面,還是縱深聚焦到家庭內部層面的親子關系,小說無不在揭示著良性的對位關系在復調對話建構中的重要性。大型對話從小說的敘事結構和人物關系兩個宏大層面分析了潛在的對話形式,探析作者是如何通過敘事來體現出潛在的對話性,又是怎樣在人物關系層面構成對位,進入復調視角下的對話的。作者構思文本的技巧讓我們進一步看到了20世紀50—70年代的社會和作者、文本的潛在對話,作者以小文本展現了當時的大社會,因此,莉迪亞的悲劇故事也是時代和社會的悲劇縮影。

三、微型對話:個人和家庭的悲劇故事

如果說大型對話涉及小說的結構和人物關系的話,那么微型對話主要滲透到人物的語言當中,在微觀層面上展現人物的話語、心理活動?!稛o聲告白》的微型對話主要體現在莉迪亞和不同人物、環境和自我的對話中,莉迪亞和不同聲音的對話多維度地展現了她逐步走向崩潰的背后原因以及最終促使她自殺的幕后真兇。

(一)微型對話——被父母期待的“寵兒”

以莉迪亞為主人公向外輻射,她和父母的人物關系滲透到了言語層面的微型對話之中,對莉迪亞和父母之間微型對話的揭示可以展示莉迪亞是如何在和父母的對話中逐漸失去自我的。莉迪亞是家里的老二,但因為她繼承了母親的藍眼睛,因此成為了父母的寵兒,父母的目光和期待只在莉迪亞身上停留,也是這一特征使她注定要承載父母的夢想和愛意。

自從母親1966年那次離家出走回來之后,莉迪亞就暗自承諾:她要實現母親的全部心愿,無論它是什么,只要母親留在她身邊。她接受著母親送給她的禮物,《著名的科學女性》《科學界的女先驅者》,這些科學書籍無不承載著母親對她成為一名女醫生的期望,她日復一日地聆聽著母親對她的教導。隨著學習課程難度的加大,她的成績直線下滑,內心也愈發恐懼,但對母親不斷提出的要求她的回答卻從來都是“當然,媽媽。我愿意,媽媽”[3]116。她害怕她的反抗會再一次使媽媽離家出走,她用違背內心的言語緊緊抓著媽媽的心。她們之間的言語看似親昵,內心其實愈來愈遠,母親以愛的名義一味施壓,而莉迪亞一心想往外逃離。莉迪亞同時承受著父親要她努力合群的壓力,每次收到來自父親的禮物,一句“我喜歡的。謝謝,爸爸”[3]174,是父親最期待聽到的回答,好像一件衣服、一頭長發、一條項鏈、一個微笑就能掩蓋她與“大家”的不同之處,讓她融入人群。

莉迪亞表面上對父母的應答話語和她內心的真實話語在不斷地沖突交鋒,在莉迪亞的內心,“父母越是關注你,對你的期望就越高,他們的關心像雪一樣不斷落到你的身上,最終把你壓垮”[3]260。父母對莉迪亞的期望讓她逐漸喪失自我的話語權,逐漸背離自己的內心,最終她只能以溺水自殺的方式尋求解脫。父母和莉迪亞之間的微型對話主要體現在父母對她的話語壓制,來自父母的權威,使她和父母之間的對話逐漸由雙語轉變為單語,也使她逐漸失聲。家庭不再是她傾吐內心的避風港,而是她渴望逃脫的密室。

(二)微型對話——被時刻關注的異類

托多羅夫指出:“陳述的暗指部分不是別的,就是對話人之間的共同視野,它由時空、語義和價值成分構成。”而這種“微型對話”得以進行的一些基本條件就在于:自我的視域剩余;他者的外在性;自我對外在的感受[5]232。他者的外在性構成了這種形式的微型對話,莉迪亞內心承受著來自周圍人的目光和言語審視,來自周圍環境的話語也在助推著故事悲劇的發生,莉迪亞和周圍環境的微型對話在小說中有多處描寫。

莉迪亞從未真正融入周圍環境中,在教室、藥店、超市,同學、藥劑師、收銀員,他們的眼神時刻都在提醒她與眾不同,提醒她與別人格格不入。莉迪亞和父親一樣,從未覺得自己屬于這里,這里的每個人都在用異樣的眼光和話語審視著她的一舉一動。在莉迪亞的葬禮上,那些陌生的老師、同學、鄰居全都到場了,他們是被突如其來的死亡吸引而來的。當地報紙出現的關于莉迪亞去世的報道內容是:“她是就讀米德伍德高中的兩位東方學生之一——另一位是她哥哥,內森——李在學校里非常顯眼,然而,似乎很少有人了解她?!盵3]106當地報紙以權威的視角報道了莉迪亞和哥哥內斯在學校的情況,像監視器一樣記錄了他們在學校這個畫面中的格格不入?!翱▊悺ぐ⒌抡f:她顯得挺孤獨,她不和任何人來往。帕斯·桑德斯說:她沒有太多朋友,連男朋友都沒有。我不覺得男孩們會注意她。李的物理老師唐納德·凱利回憶道:她是一個孤獨的高一學生,上著高二的物理課。她學習努力,但是,她顯然不合群。文章旁邊還有一條補充報道:來自混血家庭背景的孩子,通常難以找到自己的定位?!盵3]196-197無論是莉迪亞的朋友還是老師,他們都把她視為觀察的對象和談資,從未真正去聆聽她內心的聲音。莉迪亞和來自周圍不同人的意識發生交鋒,來自周圍環境的凝視置她于壓力之中,同周圍環境的對話也在摧殘著她的內心,來自周圍人的評價和眼光讓她無法正確認識自我,她陷入了不斷找尋真正自我的過程之中。

來自周圍的眼光和凝視不斷地施壓于莉迪亞,她自己對于外在的感受也在摧殘著她的心靈,“異類”的感覺讓她無論身處何處,都覺得自己處于被監視的情境之下。莉迪亞和周圍環境的微型對話處在監視與被監視的矛盾關系之中,她渴望逃離周圍環境的有色眼光和這種微型對話的枷鎖。

(三)微型對話——被恐懼吞噬的自我

莉迪亞將自我寄托在了哥哥內斯的身上,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家里,她都試圖和哥哥尋求對話和共鳴。那年夏天內斯因為嫉妒父母將愛都給了莉迪亞,而將她推入水中,看到水中掙扎的莉迪亞,那一刻內斯明白了莉迪亞內心的苦楚,被迫承擔著父母夢想的她在家里就像此時落入水中一般,期待著被解救出來。于是自從那天之后,哥哥內斯成為了莉迪亞在家里唯一可以依靠和傾訴的人。

莉迪亞在失去哥哥內斯這根最后的救命稻草之后,開始在內心一遍遍地反問自己:為什么會錯得如此徹底?她在想她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失去了自我。從那年夏天母親離家出走開始,她就生活在恐懼之中,害怕有一天母親會再次消失,父親會因此崩潰,全家再次瓦解。也是從那一刻起,父母的所有心愿都變成了她的承諾,內斯成為了她在家里的唯一依靠。也是從這一刻起,莉迪亞把自我寄托在了內斯的身上,她渴求獲得內斯的理解和寬慰。她在哥哥內斯身上尋求對話和理解,而當哥哥要離開家奔向哈佛時,她和哥哥之間的對話聯結斷裂了,莉迪亞徹底失去了支撐,徑直走向了湖中央。莉迪亞無法正確認識自我,唯有通過自殺來解脫自我。

探索小說中存在的這種微型對話形式,可以從多個維度揭示莉迪亞的生存壓力——來自父母的期望、周圍人的眼光、自我的喪失,這一切最終導致她選擇溺水自殺。同時,微型對話也直觀地表達了作者對家庭關系、親子關系、社交關系存在的弊病的揭露,對于莉迪亞的死亡,他們中的每個人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四、結語

“在白人占主導的美國,亞裔美國人長期以來一直被視為‘黃禍’,處于被排斥、被壓抑的‘他者’地位,處于美國主流社會和文化的邊緣。”[6]22華裔作家試圖通過寫作來為處在邊緣地位的亞裔美國人找到一條出路。伍綺詩在《無聲告白》中,以一個亞裔女孩的悲劇故事為切入點,通過對小說中的大型對話和微型對話的探究,展現了跨族裔結合家庭的生存窘況和少數族裔這一邊緣群體的生存困境。在《無聲告白》中,伍綺詩用大型對話展現了敘事和人物關系層面的潛在對話,詹姆斯·李一家打破緘默,發出了少數族裔群體心底的吶喊;同時,瑪麗琳和莉迪亞作為新時代的獨立女性,也發出了女性的吶喊之聲。微型對話從微觀層面展現了對家庭關系、鄰里關系、社會關系存在的弊病的思考,“巴赫金的對話理論則為解決這一難題提供了一種積極的解決方式”[2]73,唯有對話才是處理一切關系的良藥,少數族裔群體應該在對話中尋求身份,尋求自我。

猜你喜歡
小說
叁見影(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9期)2022-11-04 03:14:42
遛彎兒(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9期)2022-11-04 03:14:40
勸生接力(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3期)2022-06-28 07:03:42
何為最好的小說開場白
英語文摘(2021年2期)2021-07-22 07:57:06
小說課
文苑(2020年11期)2020-11-19 11:45:11
那些小說教我的事
我們曾經小說過(外一篇)
作品(2017年4期)2017-05-17 01:14:32
妙趣橫生的超短小說
中學語文(2015年18期)2015-03-01 03:51:29
明代圍棋與小說
西南學林(2014年0期)2014-11-12 13:09:28
閃小說二則
小說月刊(2014年8期)2014-04-19 02:39:1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天综合色网| 台湾AV国片精品女同性| 国产精品白浆在线播放| 97成人在线视频| 蜜芽一区二区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在线观看| 国产情侣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 成人国产| 国产成人无码综合亚洲日韩不卡| 国产福利一区视频| 青青青视频蜜桃一区二区| 最新国语自产精品视频在| 欧美一级高清片欧美国产欧美| 国产乱人乱偷精品视频a人人澡| 日本免费一区视频| 色婷婷亚洲综合五月|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91精品| 日本在线免费网站| 久久综合色视频|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澳门av无码| 97在线免费|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无码免费看片| 四虎永久在线|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优播 | 91在线一9|永久视频在线|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 亚洲爱婷婷色69堂| 国产欧美专区在线观看| 国产黑丝一区| 手机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桃花岛av在线| 不卡网亚洲无码| 婷五月综合| 中文字幕天无码久久精品视频免费| 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软件| 91成人试看福利体验区| 中文字幕天无码久久精品视频免费 | 成色7777精品在线| 亚洲第一av网站| 亚洲精品老司机| 毛片大全免费观看| 婷婷色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伦视频| 中国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久| 最新痴汉在线无码AV| 亚洲中文字幕97久久精品少妇| 午夜在线不卡| 91av成人日本不卡三区| 久久先锋资源|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伊人久综合| 六月婷婷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在线观看无码av免费不卡网站| 中文字幕啪啪| 美女高潮全身流白浆福利区| 欧美另类一区| 天天综合亚洲|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影视| 青青青视频蜜桃一区二区| 在线精品亚洲国产| 97国产在线播放| 国产三级韩国三级理| 欧美a级完整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日韩视频观看| 色吊丝av中文字幕| 日韩精品成人在线| 四虎影视库国产精品一区| 欧美色伊人| 亚洲一区第一页| 全部免费毛片免费播放| 成人综合网址| 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成人年鲁鲁在线观看视频|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傲雪网| 国产www网站| 欧美不卡二区|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精品| 欧美亚洲欧美| 在线无码九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