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生 東北師范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
教研工作對于教師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影響著教師的職業能力、業務水平的提升,也關系到教師能否更高質量的開展教學工作。在傳統的教研工作開展中,存在著資源有限、效率低下等問題,因而工作開展效果一般,很難取得較大的進展。隨著科技的發展,數字技術在教育領域中,正在作為一種特殊載體,不斷得到更為深入的滲透。利用數字化手段的資源廣泛、便捷等優勢,開展教研工作,能夠推進教研工作取得更好的實質性進展,為教師提高教學資源運用水平、提升自身專業教學技能,都有著很大的幫助。
數字化教研工作,主要是在校園網絡環境中,以網絡傳輸作為載體,體現出數字化的特點,運用數字化技術,對網絡教研平臺進行搭建。同時以此為基礎,實現教學研討活動、網絡備課活動良好的交互性、開放性、立體型、多樣性,通過這種方式,讓教研工作的實際開展,達到更為高效、長效、靈活的效果。相比于以往的教研工作開展,采取數字化教研工作的方式,能夠發揮出很多明顯的實踐優勢[1]。例如,數字化教研能夠擴大影響力,增加輻射面積,保持動態靈活性,不收時間空間的束縛等,這也是數字化教研工作區別于傳統教研工作的主要方面。
數字化教研工作的特點比較明顯,能夠突破時空的限制,擴大交流面。通過數字化技術,構建網絡教研平臺,可融合網絡研討、網絡備課等。教研工作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教師能夠根據自己的需求,隨時隨地的開展教研工作。通過在線評課、在線備課等活動,或通過網絡與優秀的教師和教育專家溝通交流,得到教學經驗的豐富。同時,數字化教研工作具有多主體性的特點,有很廣的參與面。凡是參與到數字化教研中的教師,都可看做是教研主體,都能夠在教研平臺中,發起相應的主體研討。教師不但可以提出相應觀點,也能夠對別人的觀點進行討論和評價[2]。在數字化教研工作當中,對于不同教師的學習需求,都能夠有所兼顧,從而實現良好的全員參與性,保證廣泛的參與面。
數字化教研工作的落實,需采取多方面有效措施,如在數字化資源上進一步整合,構建學習型團隊,注重個性化教研工作的開展,這樣才能保證教研工作水平進一步提升。
數字化教研工作的開展中,對數字化資源的整合,實現教研素材的優化,將直接影響教研工作質量,對于推進教研工作實質性進展是非常重要的。為了確保數字化教研工作的良好開展,就要加強數字化資源的建設。對教師的教學資源庫不斷收集和完善,根據學科知識專題分類,合理歸納并上傳相關資源。可以在學校主題網站中,搜集和獲取一些優質的教學資源,以及一些高質量的自制課件資料等。合理的歸納和總結所有資源,根據不同的類別,對所有資料分別建檔,包括教學參考資料類、教學成果類、教學反思類、優秀教學課例類等。同時配合一些多媒體教學軟件、圖片視頻等,與當前使用的教材相匹配,將頁面隨時更新,為教師提供下載應用的功能。教師可以登錄到主題網站當中,根據自己的需求,從豐富的教學資源中選擇自己有用的內容下載和使用[3]。同時,也可以通過互聯網,對國內外教育教學的發展形勢,最新課改的內容信息等加以了解,隨時調整教研工作的方向。通過整合豐富的數字化資源,為實現了學科課程資源和網絡教研工作的優化,為數字化教研工作的開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保障。
積極教學學習型團隊,以團隊的形式,對價值取向、教育理念進行傳播,進而達成主動工作、主動學習的美好愿景,促進教師和學校的共同發展。為了更好的開展數字化教研工作,對學習型學科團隊加以建立,從而對工作開展發揮引導作用。教師根據不同的年齡特點、學科類型、教學經驗、興趣愛好等,分別構建不同的團隊,盡量將同學科的教師納入同一個團隊,針對本科目開展教研工作。例如,語文學科的教師團隊,在教研工作中,可以機體進行閱讀、作文等專題內容研究。另外,在同學科教師劃分當中,對于不同能力水平、不同年齡層次的教師要協調安排,例如將不同信息水平教師整合到一個團隊,通過結對的方式,客服信息技術方面的問題,讓所有教師都能夠掌握和理解數字化教研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團隊學習組織上,注重形式的多樣性,可以采取專家引領團隊自學的形式[4]。可以組織教師團隊在不同時間開展全員學習,自主進行網絡觀摩、網絡聽課、網絡讀書等活動,運用豐富的網絡資源,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還可采取同課異構的開展方式,在個人學習和提高的同時,也要注重團隊的作用。在團隊各個成員之間,建立良好的溝通與對話,讓不同教師相互之間實現經驗交流,激發集體智慧,以互相幫助與合作的形式,實現教學水平的共同提高,推進教研工作的實質性進展。
積極開展個性化的教研活動,促進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和專業化的成長。可以采取微格教研的形式,促進教師的自主反思。讓教師在微格教室中開設公開課,利用微格系統攝錄設備,錄制教師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新技能訓練,在開展教研組活動時回放分析。對微格系統中的錄課、辯課、演課等功能加以利用,從而讓教師能夠對存在的問題自主發現,實現教學方式的優化和教學質量的提升。在每個學期開始的時候,對微格研討課的安排制定合理的計劃,讓教師按計劃開展微格教研活動。在教研組活動中,讓相關教師聽課評課,讓教師能夠相互提出意見和建議,同時反思自己的教學方法,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提高教學效率。此外,還可以將教學錄像上傳到校園網站,讓家長、學生聽課,并提出相應的意見,進而促使教師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此外,要以先進的交流平臺為依托,構建良好的泛研氛圍[5]。教師可以通過平臺發布一些自己的教學思考、教育理念等,同時也可以查閱其它教師發布的內容,參與評價和討論,以對話、留言、發帖、跟帖等方式,實現良好的反饋與交流。也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形式,定期更新維護,形成良好的討論與研究,充分發揮出數字化手段的優勢,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形成良好的泛研氛圍,進而推動教研工作的實質性進展。
數字化教研工作,是一種新的教研工作開展形式,相比于傳統的教研工作形式,有著很多方面的優勢。在教研工作開展中,運用數字化的手段,有效的整合數字化教研資源,為教研工作的開展提供支持保障。積極建設學習型團隊,通過團隊合作的形式,發揮集體的智慧與力量,提升教研工作的效果和效率。同時優先開展個性化教研,促進教師的教學水平與教學能力提升,推進教研工作的實質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