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默 哈爾濱華德學院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傳統媒體正面臨著巨大的沖擊,經歷著替代性的變革,其形式已經不能完全適應新媒體時代的實際需要。可以說,傳媒的不斷迭代,迫使中國高校影視類專業教育開始以“新”代“舊”,“傳統”走向“現代”。同時也帶來了高校影視類專業課程從教學體系到教學方法的徹底改變。
影視類專業大多主要接受傳統廣播電視節目編導和制作技能的基本訓練,學習傳統廣播電視節目策劃、拍攝和制作的基礎知識,培養具有應用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影視專門人才,也就是培養“術業有專攻”的單一人才。然而在新媒體時代,對傳媒人才的需求則是全流程、全方位的,依然存在以下問題。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快速發展,對傳媒領域的人才需求量也在與日俱增。美拍、快手、抖音等平臺的興起,為很多素人實現影視夢提供了最好的平臺和最低的門檻。而在競爭如此激烈的情況下,中國高校作為影視類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依然存在專業實踐教學比重遠遠不足的問題,明顯跟不上新媒體時代全媒體和融媒體的更新發展速度。直接導致部分專業畢業生不能快速進入工作角色,勝任工作崗位。無形中影響了影視類專業畢業生質量,造成用人單位對影視類專業教學質量不高的誤讀。
近些年,中國高校影視類專業比較突的問題就是大多學生的單科專業技能較好,但是綜合能力較差。例如在影視后期制作類課程中,學生跟隨老師的操作步驟能夠完成作品。但是只要涉及創新、創意、創作的項目學生就會遇到各種瓶頸,無法獨立、自如的運用影像來表達思想。另外,為了順應“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增強服務地方經濟的能力”的原則,各高校影視類專業建設上雖然認識到教學改革的迫在眉睫,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依然存在培養的學生技術能力和模仿能力較強,但是缺乏獨立的思考能力,創造力嚴重不足。
高校可以根據院校的整體發展定位規劃,通過認真調研、召開專業論證會、邀請專業帶頭人和行業專家共同論證影視類專業發展方向。可以嘗試采用突出新媒體專業技能的人才培養模式,以達成培養目標對畢業要求的支撐。專業的課程可以分為“通識教育課程”、“學科教育課”“專業教育課程”、“集中實踐環節”等模塊。幫助讓學生在知識、視野、能力和素質幾方面達到新媒體時代傳媒行業的需求。
影視類專業的就業除了面向傳統媒體外,更面向新媒體內容制作等行業。通過對新興的傳媒崗位進行科學調研和能力分析,需要熟悉新媒體內容制作流程,具備新媒體節目策劃、拍攝、制作的能力的應用型專門人才。所以,影視類專業授課內容中應以就業為導向,積極加入提升新媒體技能的課程。
新媒體時代,影視類專業課程應突出以能力為核心來優化專業的課程結構。
可以參考新媒體崗位能力需求,將每一門專業課程對接到崗位能力需求以突出能力核心。適當加入實際拍攝和制作的環節,在提升影視審美的基礎上也提升專業技能。
打造“全流程”的教育體系,交叉滲透影視類專業課程。通過新媒體綜合實訓,融合多門影視類專業課程必須掌握的技能,形成“全流程”新媒體人才培養模式。可以較好的體現新媒體時代對專業應用能力的培養,同時強化了學生策劃、拍攝和制作的能力,做到將專業實踐與專業知識結合和應用。
當下,發展中的影視類專業除了培養學生的傳統影視節目策劃、攝錄、制作等方面的專業技能外,同時也要培養新媒體平臺的策劃、撰稿、運營能力。所以在課堂教學環節中,教師需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做好培養新媒體時代、新課程下的新人才的工作。
影視類專業應積極運用校企合作,做好專業實踐和產出,在企業新技術支持下,結合融媒體運營,形成專業建設的亮點,打造不同于其他院校的獨有特色,也體現其先進性和應用性。
積極引入翻轉課堂,授課中教師負責新內容的引入,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運用好新媒體技術和平臺,適當加入一定新媒體理論與技術相結合課程,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同時,利用好翻轉課堂的模式,讓師生做到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項目教學法即“以項目為主線、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通過校企合作搭建平臺,將一個相對獨立的真實項目交由學生處理。從策劃、調研、拍攝、制作以及運營項都由學生自己負責,而評價環節由發布“真題項目”的企業來評定。學生通過親自操作“真題項目”,可以把握整個新媒體內容制作流程。另外也可以鍛煉每一個工作環節所需要的專業技能。
在新媒體時代,對傳媒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演變。新媒體行業需要更多跨界融合的人才和全流程制作的人才,所以高校影視類專業教育要緊跟時代的步伐,不斷進行教育教學改革,以期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符合社會需求的傳媒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