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鐵菊,康樹紅
(仰恩大學人文學院,福建 泉州 362014)
新媒體是相對于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而言的新媒體形態,是主要運用網絡技術、數字技術及移動技術向用戶提供信息服務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式和媒體形態。新媒體具有交互性、即時性、海量性、共享性、多媒體性、超文本等特性。互聯網和手機是信息時代新媒體的代表,其主要的傳播形態是微博、微信和客戶端,即“兩微一端”。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把互聯網作為信息獲取的主渠道。截至2018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8.29億人,其中,手機網民規模8.17億人,全年新增手機網民6433萬人,使用比例為98.6%。[1]互聯網以其巨大的影響力在深刻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同時,也成為輿論表達、輿論集結輿論斗爭的主戰場。
習近平對互聯網發展帶來的傳媒格局和輿論生態的改變有著全面深刻的認知,對新媒介形勢下開展輿論引導極為重視,在多種場合就新聞輿論工作發表了一系列重要闡述,形成其較為全面系統的新聞輿論思想,為新媒體時代傳媒界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做好新聞輿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從時代背景看,習近平新聞輿論思想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互聯網時代對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經驗的理論升華,是服務當前、面向未來的思想創新。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黨的十九大報告等場合發表的重要講話,系統闡述了新形勢下新聞輿論工作規律,提出了一系列新主張、新要求、新判斷,這是此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沒有涉及的新領域,是習近平新聞與思想的顯著創新之處。習近平新聞輿論思想主要體現在互聯網新媒體的輿論地位、功能、管理、融媒理論、對外傳播等方面。
隨著網絡的普及和數字化的快速發展,國內的傳媒格局和輿論生態發生了深刻變革。社會輿論的形成和傳播渠道更加復雜,現在的媒體格局不再是報紙、廣播、電視的“三分天下”,網絡媒體作為信息傳播的新型力量,強有力地改變了人們接受信息的方式。而自媒體話語權的擴大,也導致輿論生態的重塑。在微博、微信這樣的網絡平臺上,人人都是傳播主體,雙向互動的傳播模式往往主導著社會輿情的發展。
習近平高度重視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強調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事關旗幟和道路”“事關順利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把網絡安全放到國家安全的高度,認為是事關長期執政的大事。提出要理直氣壯唱響網上主旋律,切實做好網絡和信息安全工作。習近平準確定位網上輿論工作,要求積極開展網上輿論斗爭。“互聯網已經成為輿論斗爭的主戰場,在互聯網這個戰場上,我們能否頂得住,打得贏,直接關系意識形態安全和政權安全。”[2]習近平強調:“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堅持黨性原則,最根本的是堅持黨對新聞輿論工作的領導。黨和政府主辦的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宣傳陣地,必須姓黨。”[3]要求必須把政治方向擺在第一位,牢牢堅持正確輿論導向。
相對以往黨性原則的表述,習近平對于黨性原則的闡述更為鮮明、更為系統,尤其是在互聯網新媒體飛速發展、輿論生態復雜的背景下,其對黨性原則的深刻闡發更具現實意義。習近平指出,網絡空間已經成為人們生產生活的新空間,移動互聯網已經成為信息傳播的主渠道,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新聞輿論工作各個方面、各個環節都要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各級黨報黨刊、電臺電視臺要講導向,都市類報刊、新媒體也要講導向。”[4]要求新媒體同傳統媒體一樣講政治、講黨性。
輿論功能是新聞媒介的重要社會功能之一,新聞媒介擔負著反映和引導社會輿論的重要使命。研究新媒體的功能是習近平新聞輿論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著重探討了網絡新媒體引導輿論、反映民意的功能。習近平對互聯網發展帶來的深刻變化非常關注,2014年在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賀詞中指出,互聯網日益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先導力量,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有力推動著社會發展。互聯網真正讓世界變成了地球村。“互聯網新技術新應用不斷發展,使互聯網的社會動員功能日益增強。”“要發揮網絡傳播互動、體驗、分享的優勢,聽民意、惠民生、解民憂,凝聚社會共識。”[5]
對于網絡的正負效應習近平有著全面的認知,他指出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其爆發式傳播對輿論場造成很大影響,這種影響力用好了造福國家和人民,用不好就可能帶來難以預見的危害。正所謂“準確、權威的信息不及時傳播,虛假、歪曲的信息就會搞亂人心;積極、正確的思想輿論不發展壯大,消極、錯誤的言論觀點就會肆虐泛濫”。[6]因此,要旗幟鮮明地堅持正確輿論導向,主流媒體要按照新聞規律辦事,提供的信息內容要真實客觀。要牢牢掌握輿論場主動權和主導權,做到敢于引導、善于疏導。
要實現發揮網絡新媒體引導輿論、反映民意的功能,建設良好的網絡生態。習近平提出,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要學會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積極回應網民關切。對廣大網民要多一些包容,“讓互聯網成為了解群眾、貼近群眾、為群眾排憂解難的新途徑,成為發揚民主、接受人民監督的新渠道”。[7]
網絡新媒體為普通民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獲取和發布信息的載體,人人可以參與傳播,但并非人人都有職業道德和守法意識,這使得非理性、情緒化,甚至謠言、違法信息的傳播大大增加,信息傳播監控難度加大,加上多元社會資金的大量投入,新媒體的趨利性色彩較濃,暴露出不少問題。
新聞事業是黨和政府領導社會主義事業、管理國家社會事務的重要途徑,確保黨對新聞事業的絕對領導,確保新聞工作服從和服務于國家工作大局,需要對新聞媒體進行管理。隨著網絡新聞媒體的飛速發展,積極利用和有效管理互聯網,關系到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和發展的全局。
社會主義新聞媒體的管理工作已把網絡媒體等新媒體的管理工作納入管理視野,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互聯網和網絡信息傳播的管理工作。早在2001年7月,江澤民就已高度關注網絡的管理工作,指出要加強網絡安全保障體系建設,推動信息網絡快速健康發展,努力在全球信息網絡化的發展中占據主動地位。胡錦濤十分重視新興傳播媒體特別是網絡媒體的管理工作,指出要高度重視互聯網等新型傳媒對社會輿論的影響,加快建設法律、行政、技術等方面的管理體制,形成網絡正面輿論的強勢。
習近平對網絡新媒體管理的認識深刻,指出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要依法加強網絡空間治理。“網絡空間天朗氣清、生態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網絡空間烏煙瘴氣、生態惡化,不符合人民利益。”[8]“網上網下要同心聚力、齊抓共管,形成共同防范社會風險、共同構筑同心圓的良好局面。”[9]要維護網絡空間安全,提高維護網絡空間安全能力。指出無論什么形式的媒體,無論網上還是網下,都沒有法外之地。提出必須科學認識網絡傳播規律,提高用網治網水平,使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變成事業發展的最大增量。主流媒體守土有責,要牢牢掌握輿論場主動權和主導權,讓黨的聲音傳得更廣。要加強法制建設,對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實行一個標準、一體管理。要全面提升技術治網能力和水平,規范數據資源利用,防范大數據等新技術帶來的風險。
媒體融合的提出始于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指將原先屬于不同類型的媒體結合在一起,也指各種媒體呈現出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媒體融合首先是傳播技術的融合,數字技術、廣播技術、信息技術成為媒介融合的直接推動力。此外,“更為重要的是傳媒組織形式的變化以及由此產生的經營模式和傳媒內容的變化,即由單一的生產模式向多樣化集約化生產模式轉變”。[10]
習近平準確把握新聞傳播的發展趨勢,深刻洞察世界和中國媒介場域巨變,創造性地提出要推動融媒發展,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不失時機把媒體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是習近平新聞輿論思想的突出亮點,是以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沒有涉及的。習近平2013年11月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整合新聞媒體資源,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這是“媒體融合”首次成為黨中央重大決議的重要內容。2014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深改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這是我國關于媒體融合發展的頂層設計,是指導媒體融合實踐的綱領性文件,這表明“媒體融合”上升到國家戰略。2014年因此被稱為“中國媒體融合元年”。
2019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體時代和媒體融合發展舉行第十二次集體學習,習近平主持學習并發表重要講話,系統闡述其媒體融合觀點,指出宣傳思想工作要把握大勢,順勢而為。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是優勢互補關系,要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做大做強主流輿論,使主流媒體具有強大影響力和公信力。要堅持一體化發展方向,加快從相加階段邁向相融階段,催化融合質變,放大一體效能,打造一批具有強大影響力、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要堅持移動優先策略,讓主流媒體借助移動傳播,牢牢占據輿論引導的傳播制高點。推動媒體融合發展,要統籌處理好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形成資源集約、結構合理、協同高效的全媒體傳播體系,形成網上網下同心圓。
從2014年開始,我國媒體融合發展的成就顯著:媒體平臺已形成報、臺、網、微、端齊備的立體多樣的格局;大數據、云計算、移動直播、H5等技術成為媒體融合的重要引擎和加速器;一大批懂網、知網,熟悉新聞傳播規律的全媒型人才正在脫穎而出。作為媒體融合的標志性成果,媒體“中央廚房”統攬一體化流程,最大限度實現新聞資源整合,媒體影響力和公信力倍增。現代傳播體系和輿論新格局正在形成。形態多樣、技術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越來越多,意味著體現黨和人民意志的主流聲音在新的媒介場域中占據了輿論制高點。可以說,中國媒體融合發展新局面的形成和發展,是習近平新聞輿論思想的實踐碩果和重大勝利。
對外傳播,也被稱為“媒體外交”,就是運用信息傳播媒介來闡述和推進對外政策,是黨和國家一項具有全局性、戰略性的工作,是我國總體對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信息傳播全球化的今天,它已與政治外交、經濟外交、軍事外交等共同組成了現代意義的大外交。對外傳播力是我國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好對外傳播事關國家大局、事關國家安全、事關國家的根本利益。對外傳播是開展國際輿論斗爭、維護國家利益、促進人類進步事業的重要手段。
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對推動中國的對外傳播工作有著重要意義,使得對外傳播不受地域、時間、篇幅的限制,從單一的媒體擴展到多媒體,視覺的、聽覺的、靜態的、動態的、豐富的信息可以直達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使每一位受眾直觀地、多角度地了解中國,增強對外傳播的時效。
習近平根據對外傳播的現狀,提出要把握國際傳播領域移動化、社交化、可視化的趨勢,在構建對外傳播話語體系上下功夫,在樂于接受和理解上下功夫,讓更多國外受眾聽得懂,不斷提升對外傳播效果。堅持不懈講好中國故事,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相適應的國際話語體系。引導人們更加全面客觀地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提出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優化戰略布局,著力打造具有較強國際影響力的外宣旗艦媒體。強調發揮好新興媒體作用,增強對外話語的創造力、感召力、公信力,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
習近平是構建對外傳播話語體系的踐行者。他在外交實踐中善于采用講故事、舉事例、擺事實的方式凝聚共識。如在哈薩克斯坦演講時,習近平講述了冼星海在阿拉木圖創作的故事,舉了漢代張騫兩次出使中亞的事例;在坦桑尼亞演講時,講述了一對中國年輕人如何熱愛非洲的故事;在印度尼西亞演講時,講述了鄭和下西洋的歷史事件,等等。這些故事和事例具有生動形象的宣傳效應。此外,習近平還將中外有關的新觀點、新符號、新表述融會貫通并為我所用。如習近平談國家利益,“任何外國不要指望我們會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談國家關系,“親望親好、鄰望鄰好”,等等。通過構建對外傳播話語體系,贏得了國際社會對中國地位的承認和尊重,對于新聞媒體做好對外傳播工作、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良好國際輿論環境有著重要的示范和指導價值。
當今中國已經與世界更加緊密相連,世界需要更好地了解中國,中國也需要更好地了解世界。總而言之,習近平新聞輿論思想涉及新聞輿論的一系列基本問題,內容十分豐富。既反映了新聞輿論的一般規律,又著重闡述了當前互聯網新媒體時代新聞輿論的特殊規律;既是一個深刻、系統的科學理論體系,又是一個開放、與時俱進的思想成果。踐行習近平新聞輿論思想,對于提高新聞媒體輿論引導能力,推動新聞事業發展;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