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楸
【摘 要】一年一度的春運關乎民生,它不僅是對我國交通部門的年度大考,也是對各大媒體的突擊練兵。與春運相關的報道近年來越來越受到廣大民眾的關注,各類媒體紛紛著力創新選題與視角,利用高新科技與設備,提高春運新聞報道質量,突出春運報道的新聞性、服務性與互動性。大數據技術、直播技術、人工智能等新媒體技術被運用到春運報道創新與創優中,使報道更具亮點與生命力。
【關鍵詞】春運? ?新聞報道? ?新媒體? ?創新
春運被稱為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周期性的“人口大遷徙”,因離鄉外出務工、求學的諸多人群集中于春節期間返鄉而形成。一首“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傳唱大江南北,體現出廣大民眾對“春節回家”話題的共情,春運的相關報道便成為春節前后民眾聚焦的熱點。
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使新媒體迅速普及,新興媒介憑借高效、互動等優勢特點迅速獲得受眾的青睞,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積極與新媒體合作,將各種傳媒新科技運用到新聞的采編與報道中。“春運熱”使得春運的相關報道凝聚了最新的媒體技術,如大數據技術、視頻直播、人工智能等,讓受眾在觀看、閱讀中產生“亮點不斷”之感。
一、“智能媒體”技術豐富報道形態
“智媒”技術賦予了春運報道網絡與科技的基因,縱觀近幾年媒體對春運的報道,全景航拍、大數據技術、可視化等高新科技對報道形態的豐富顯而易見。
1.全景航拍拓寬視角,增強受眾的現場感。無人機攝影于2017年春運期間首次被運用到新聞報道中,無人機攝影聯盟的異地聯動之下,我國多個省市的車站及公路的人潮全景以航拍圖的形式被呈現,新時期中國人“過年回家”的景象被“廣角”展現于電視媒體和網絡媒體的屏幕上,讓瀏覽新聞的受眾對國民返鄉熱潮具有了更直觀的感受,增強了受眾的現場感。
2.大數據可視化展示,更好滿足受眾需求。大數據技術在新聞報道中具有搜集、整理海量信息的強勢功能,運用大數據技術,采編人員可以依據所需的各項指標內容,快速分析和整合大量碎片化的信息,幫助受眾合理規劃行程,更好地實現新聞的服務性。例如2018年春運期間《新京報》聯手攜程運用大數據技術分析整理了大量票務信息,向廣大受眾提交了一份實時滾動更新的大數據報告,受眾可以通過該報告了解票價變動情況以及其他乘客服務咨詢。今日頭條與中國鐵路總局在2017年春運期間合作推出的《春運大數據》報道則為受眾提供了一份宏觀的春運信息,包括春運熱度指數、春運出發量城市排名等。大數據技術的應用讓春運報道更加貼近百姓需求。
3.可視化技術直觀呈現復雜信息,讓春運報道更生動。可視化新聞是指將動畫、漫畫、3D技術等元素匯聚到新聞報道中,讓新聞報道更加生動形象、簡單直觀地呈現出復雜的新聞信息。2017年我國中央電視媒體推出的“數說春運”系列節目就是利用可視化技術,以動畫形式展現圖表,讓讀圖基礎薄弱的受眾也能簡單地了解新聞主旨,掌握新聞資訊。網絡媒體中,“上游新聞”嘗試了設置卡通形象“安檢貓”,為受眾呈現了一組活潑、生動的案件信息提示。
二、網絡視頻直播助推現場新聞敘事
網絡視頻直播技術在我國新聞報道中的應用始于2016年,經過兩年多的發展歷程,網絡直播已經順利演變為一股有生力量,創新了新聞的生產方式。近兩年來,網絡視頻直播被運用到春運報道的現場采訪中,實現了春運報道的零時差和全公開,讓受眾對春運報道耳目一新。
網絡視頻直播“瞄準”身處春運大潮中的普通社會民眾,包括返鄉的農民、學生,以及在家中等待親人歸來的父母、子女,通過直播鏡頭,這些典型的春運人物的故事和心理得到了真實展現,使整檔新聞欄目具備更強的感染力。騰訊新聞春節報道是應用網絡視頻直播報道春運話題的典型,騰訊新聞設置了“回家的禮物”的報道主線,以國內多個城市的車站作為持續的新聞直播現場,通過現場記者對行程中的旅客的采訪,述說一個個真實鮮活的春節回家故事。報道中,記者與旅客間的對話彰顯了媒體的人文關懷,描述了以春運為縮影的平凡故事,讓當今社會中存在的多種情緒得以表達,以最為直觀的視角喚起受眾的情感共鳴。此外,我國央視及多家電視媒體、新華社、人民網、光明日報、鳳凰網、網易視頻等媒體都在春運報道中運用了視頻網絡直播,讓春運報道更具現場敘事的特征,以小見大地突出了新聞背后的時代特點。
三、微話題與微調查,突出媒體輿論的引導功能
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與人民思想的進步,越來越多的受眾“不甘于”做屏幕前的閱讀者和聆聽者,而是希望參與到新聞傳播中,發表對新聞事件的獨到見解和情緒感受,媒體與受眾間互動性的增強是新媒體時代的重要特征。調查顯示,截至2017年末,我國互聯網用戶中運用社交媒體獲取新聞資訊的用戶比例超過九成,社交媒體為普通受眾提供了發布信息和表達感受的渠道,新聞獲取逐漸與評論、轉發等功能融為一體,體現出現代新聞傳媒的新特征。
1.微話題激活受眾參與意識。為增強媒體輿論的引導功能,更好地踐行媒體的社會責任,微話題被應用在各類媒體對春運新聞的相關報道中,各檔春運話題節目接連推出,受眾在交互新聞中感受到了更強的參與感與社會意識。2017年人民鐵道網推出的話題節目《鐵路春運文化64年回眸》,在展現春運歷史發展軌跡的同時,激起了各年齡層受眾對春節回家故事的回憶和討論,深化了春運背后的歷史與文化內涵。
2.微調查體現新情況與新問題。新聞調查是拓寬新聞廣度、挖掘新聞深度的主要手段,新媒體時期的春運報道通過新聞調查進一步豐富了春運報道的不同側面,展示出春運中出現的各種新情況和新問題。例如光明網刊發的報道《春節“恐歸族”恐從何來》,以獨特視角反映了年輕人創業、就業群體春運中出現的各種心理傾向。《中國青年報》針對付費搶票軟件意見的網絡調查呈現了對“有償搶票”這一時代現象的公眾意見。微調查在春運報道中的運用是新聞反思體制的體現,能夠促進春運報道更加立體、更好地發揮媒體的輿論導向作用。
(作者單位:阜新市傳媒中心(集團))
【參考文獻】
[1]丁超.媒介關于鐵路春運報道的分析——以2013-2017《人民日報》報道為例[J].東南傳播,2018(07);[2]劉瑩瑩.新聞框架理論視域下《人民鐵道》春運報道研究[D].廣西大學,2018;[3]劉亞梅.2017《新聞聯播》春節新聞報道的框架分析[D].成都體育學院,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