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龍舟 李寒清
【摘 要】新媒體的技術日新月異,曾經的“新媒體能不能做深度報道”的問題通過實踐的發展已經得到解答。新媒體深度報道初試鋒芒,并具有自己的特點和優勢,本文就新媒體需要深度報道、新媒體深度報道具有的優勢和新媒體如何做好深度報道進行分析。
【關鍵詞】新媒體? ?深度報道? ?優勢
新媒體時代,受眾的很多習慣都在改變著。一邊是受眾傾向于接受“短平快”的信息,拒絕長篇大論;一邊是傳統的紙媒日漸式微,紛紛裁撤深度報道部門。在這樣變化中,深度報道的處境相當尷尬。縱觀深度報道的發展,我們不難發現,深度報道最初就是報紙應對電子媒介而產生發展來的,但深度報道生來就不是傳統媒體的“專利”,新媒體也能將深度報道利用,電視深度報道——評論,就是個很好的例證。
對于深度報道,學術界還未有統一的定義。援引20世紀40年代美國新聞自由委員會的《自由而負責任的新聞業》的定義:“所謂深度報道就是圍繞社會發展的現實問題,把新聞事件呈現在一種可以表現真正意義的脈絡中。”《新聞學大詞典》:“運用解釋、分析預測的方法,從歷史淵源、因果關系、矛盾演變、影響作用、發展趨勢等方面報道新聞的形式。”安徽大學劉勇教授在《深度報道采訪寫作中》給出的定義:“深度報道就是深刻和全面揭示事實真相的報道方式。”從上面幾個定義,我們可以看出:深度報道就是對新聞事件作出全面和有深度的解釋。
當下的新舊媒體之爭中,新媒體利用其海量的信息和時效性的優勢明顯占據了上風。但是僅僅依靠海量的信息和時效性的優勢,很難長久維持這樣的優勢。深度報道就是新媒體擴大優勢的另一個突破口。
一、新媒體需要深度報道
由于深度報道能夠提供對新聞事實較為全面、深入的剖析,不僅反映新聞事實的表象,又反映新聞事實的本質,還能對新聞事實未來的走向作出解釋。因此,深度報道的版面相對來說較長。社會環境和媒介生態受到互聯網和數字技術的影響:紙媒中落,電視的開機率下降;媒介受眾不僅遭受現實社會的壓力,還要面臨選擇媒介接觸的壓力,新媒體接觸的便捷理所當然地成為受眾的首選。這就給新媒體做深度報道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受眾的個體特征和喜好的多樣性也給新媒體做深度報道提供了可能性。受眾是實實在在有差異的個體,有些人喜歡簡短的消息,也有人喜歡深度報道。有人這段時間喜歡看短篇消息,過段時間又會喜歡看深度報道。所以說,新媒體做好深度報道不僅有市場,而且對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和履行媒介的社會影響力具有積極作用。
1.做好深度報道可以提升自己的競爭力。深度報道一直與“精英”相聯系。一般來說,高質量報紙都是以嚴肅的新聞題材為報道對象的,而深度報道天然地與嚴肅題材相聯系。在新媒體時代,做好深度報道可以提升新媒體的層次和價值。當下的新媒體的信息發布都在追求“快速”,新媒體發布的信息之間的間隔也越來越短,一旦某個新聞事件被報道,受眾知道新聞事件之后,對新聞事件的重復報道就很難再吸引人了。但刨根問底的深度報道這時候的作用則有可能彰顯,深度報道可以將受眾關注的焦點引申到“為什么”“怎么樣”的更深層次。通過深度報道,新媒體還可表明自身的態度和價值取向,爭取更多受眾。
2.做好深度報道是履行媒介社會影響力的需要。新媒體的發展依賴信息的快速傳播,由于新媒體之間信息的更新間隔越來越小,新媒體之間的競爭愈演愈烈,不可避免地帶來“三俗”的問題。新媒體在追求信息發布的快速的同時,對信息的報道往往淺嘗輒止,對新聞事件的信息報道只是“點到為止”,缺乏深度和廣度的擴展。新媒體還會出現“標題黨”:標題極盡夸張,有著“三俗”的暗示;文章的正文與標題嚴重不符。新媒體不斷地有假新聞現象的出現。這些問題都嚴重制約著新媒體的更進一步發展。
新媒體要想進一步發展,不僅要解決“點到為止”“標題黨”“假新聞”的現象,還要重塑自身形象。深度報道是重塑新媒體社會形象的重要一步。新媒體從同質化的競爭中突圍,深度報道是一個選擇。
二、新媒體做好深度報道的優勢
深度報道初始時的載體是紙媒,其形式基本上是以文字和圖片為主。當廣播和電視成為深度報道的載體時,深度報道的形式就豐富起來了,文字、圖片、音頻和視頻等都可以被深度報道所用。新環境下,隨著深度報道載體的變化,形式也有所變化,新媒體深度報道可利用的形式也越來越多,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新媒體做好深度報道的優勢。
1.人才優勢。深度報道是從傳統媒體的紙媒開始的,傳統的紙媒聚集著一批優秀的人才。近年來在新媒體的沖擊下,傳統媒體的深度報道部門紛紛撤銷,例如《中國青年報》《北京青年報》等相繼裁撤深度部,導致大多數的專業記者扎入新媒體,這樣一來就充實了新媒體的深度報道的人才。另一方面,由于紙媒的日漸式微,新媒體的發展前景廣闊,高校畢業生擇業趨向于新媒體。高校也相應地開設了更多的新媒體課程,這對新媒體的人才儲備都是重大的利好。
2.技術優勢。技術不僅是推動新媒體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新媒體做深度報道的最大優勢。當下的新媒體技術特點主要是“數據化”“可視化”和“交互性”,這些技術優勢使得新媒體深度報道相較于傳統媒體的深度報道,方式更為靈活,形式更為多樣。
與數字有著天然聯系的新媒體,對數據的重視程度更甚,新媒體可運用的手段更豐富,不僅可以利用傳統媒體的文字、圖片、音頻和視頻等手段,還可以利用HTML5和VR虛擬現實技術手段。新媒體深度報道更加注重圖表和可視化的運用,這些技術的運用會使深度報道的形式更加活潑和生動,增強了受眾的閱讀體驗。此外,新媒體深度報道在推送方面,可以依據受眾的喜好,利用算法技術,精確地抓取受眾喜好,實現深度報道的精確推送。新媒體的互動性對深度報道的發展又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網絡媒介和手機移動媒介都開設的評論區對新聞深度和廣度的發掘起到了拓展的作用。手機移動新聞APP都有“問吧”設置,這對深度報道也是個有意義的探索。
3.資源優勢。新媒體的類別主要有:傳統媒體的衍變媒體、網絡新媒體和移動新媒體。傳統媒體的衍變媒體由于掛靠傳統媒體而存在,在遇到重大的新聞事件時,常常會轉載來自母報或其他報紙的深度報道,例如《人民日報》手機APP和《南方周末》手機APP。另一些獨立的新媒體,如鳳凰網和騰訊新聞有著比較成熟的報道經驗,在遇到重大新聞題材時,也能比較成功地做出深度報道。
4.受眾優勢。新媒體的受眾越來越多,我國的上網人數在不斷增多并出現了低齡化的趨勢。寧怡楠在《機遇與變革:網絡媒體深度報道新動向探析》一文中對我國網民進行了分析,分析的結果表明:40歲及以上年齡的網民比例呈不斷地波動上升趨勢。而40歲以上的網民是深度報道的潛在受眾。隨著時間的推移,以青年為主的網民結構會被逐漸打破,以追求娛樂休閑為主的年輕網民在一定程度上會把關注的焦點由娛樂轉移到社會問題上,這就為深度報道帶來了廣闊的空間和市場。
三、新媒體如何做好深度報道
深度報道不是報紙的“專利”,新媒體如何利用自身的優勢做好深度報道也是當前學界和業界研究的熱點,筆者認為新媒體做好深度報道離不開內容、版面這幾方面。以下將會具體地從幾個方面進行展開。
1.內容為王。新媒體時代仍然是以內容為王的時代,新媒體與傳統媒體、新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競爭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原創和高品質內容的競爭。現如今新媒體環境,存在著新聞同質化嚴重、新聞選題娛樂化和新聞主題不鮮明的現象,而且這種現象將會在一段時間內持續。新媒體若要立于不敗之地,就需要從內容方面著手,提供高品質的原創內容,避免新聞的同質化。“澎湃新聞”在這些方面做得比較成功。“澎湃新聞”提出“時政”和“思想”的兩大口號,而“時政”和“思想”必然與深度報道相聯系。實踐證明,“澎湃新聞”的傳播活動收到了明顯的效果,形成了“上海澎湃現象”。這足以證明,新媒體的競爭離不開內容的競爭。
2.版面力量。深度報道能夠提供對新聞事實較為全面、深入的剖析,不僅反映新聞事實的表象,又反映新聞事實的本質,還能對新聞事實未來的走向作出解釋。因此,深度報道的版面相對來說較長。新媒體同傳統媒體的版面有著明顯的不同。新媒體尤其是手機移動媒體在版面方面既有優勢也有劣勢,優勢是手機移動媒體可以無限翻頁,而劣勢是移動端的屏幕較小。
新媒體的版面編輯較以往的傳統媒體更為活潑和生動。受限于屏幕的大小,新媒體要多管齊下,運用視頻、音頻、動畫、圖片和文字才能將優勢發揮得更充分。新媒體更趨向于視頻、動畫等相對更直觀的報道方式。為了避免同質化的競爭,新媒體應該形成一套自己的深度報道方式和流程。騰訊新聞的《活著》以圖片加文字的方式介紹新聞事件,其中穿插著豐富的背景資料,報道的新聞事實卻令人深思。新京報的《局面》則是利用視頻專訪和微博文字組合的方式深層次解釋新聞事件,《局面》的官方微博載有文字對視頻內容作進一步分析解釋和跟蹤報道。微信公眾號《俠客島》《每日人物》的報道方式則符合了微信的傳播策略,每日推送1到3條報道。其內容基本上是文字為主,輔以圖片解釋,基本篇幅不長,這樣簡單的方式傳播了深層次的思想。
3.數據的作用。“數據”作為一種新的報道方式,可以增加深度報道的客觀性和權威性。新媒體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將數據展現給受眾,通過一定的邏輯關系可以表達新媒體的價值取向,傳遞數據背后信息。但在目前的情況下,新媒體對數據的運用相對來說還是比較薄弱的,簡單地堆砌和展示數據,而透過數據分析和揭示本質的能力還較弱。
新媒體的數據表達方式也是多樣的,可以通過數據和文字解釋的形式,也可以將數據視頻和動畫的形式展現,但是,這些方式最終都是要揭示數據背后的本質,這是新媒體不成熟的一點,也是未來新媒體發展的一大優勢。
四、結語
總而言之,當下的媒介環境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最大的變化就是“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沖擊,因此研究當下的新聞實務都要在“新媒體環境”這個前提之下,深度報道作為傳統媒體的一張“王牌”但不代表是傳統媒體的“專利”。新媒體如果利用好“深度報道”,將會從當下復雜的媒介環境中脫穎而出。
(作者學校: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參考文獻】
[1][美]新聞自由委員會.一個自由而負責任的新聞界[M].展江,王征,王濤(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王紫,白天明.新媒體深度報道的特征與發展[J].軍事記者,2016,(06):48-49.
[3]寧怡楠.機遇與變革:網絡媒體深度報道新動向探析[J].今傳媒,2016,24(05):78-79.
[4]崔明浩.網絡媒體的深度報道探討.[J].新媒體研究,2015,1(19):5-6. (2016-01-13).
[5]佘楊.當代新媒體發展現狀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5,6(06):138-146.
[6]崔雯雯.淺析網絡深度報道的困境與對策[J].傳播與版權,2015,(05):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