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琦雨
摘 要:近年來,在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語音識別等技術的興起和共同驅動下,人工智能技術加速發展,呈現深度學習、跨界融合、人機協同等新特征。人工智能的發展將給社會帶來巨大變化。在翻譯領域,科大訊飛翻譯機等智能翻譯工具的迅猛發展對翻譯從業者構成潛在挑戰,為行業發展帶來一定影響。基于時代背景分析,從翻譯理論視角出發,闡述人工智能在翻譯行業的應用,分析人工智能對翻譯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并結合實際對翻譯從業者和語言學習者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人工智能;翻譯;影響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09.089
1 人工智能與翻譯機
1.1 人工智能時代背景
人工智能的概念源自1956 年DARTMOUTH學會,并隨著研究的深入化而不斷拓展。人工智能是開發、研究用于模擬、擴展和延伸人的智能的技術、方法、理論和應用系統的一門新技術科學,屬于計算機科學的分支,其本質是企圖了解智能實質并生產出一種新的能以人類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應的智能機器,近年來,在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語音識別等技術的興起和共同驅動下,人工智能技術加速發展,呈現深度學習、跨界融合、人機協同等新特征,功能體系比較完善。人工智能的不斷研發催生了用途各異的產物,有如實現33種語言在線翻譯的科大訊飛翻譯機、被美刊稱為“坦克殺手”的無人地面車輛THeMIS,同時也出現了體力勞動替代型、腦力勞動替代型機器,對產業升級和人類就業等眾多方面產生了一定影響。總體來看,目前的人工智能技術處于“弱人工智能”階段,人工智能的研發和完善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1.2 人工智能翻譯工具應用現狀
人工智能翻譯機是一種電子器件學習機,即用計算機實現從一種自然語言到另一種自然語言的轉換。互聯網的出現和普及促使新世紀人類產生的語言文字數據量激增,統計方法被廣泛使用,微軟、谷歌、百度等互聯網公司紛紛成立機器翻譯研究組,以互聯網大數據為基礎,研發出了機器翻譯系統,使機器翻譯真正走向實用。在科技水平發展的同時,翻譯機器也在不斷更新換代,翻譯水平不斷提升,如第七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上,李克強總理稱贊的科大訊飛翻譯機不但小巧便攜,更是擁有著專業六級的英語水平,被廣泛應用于生活中。
1.2.1 日常交流應用廣泛
出境游的火爆、學習生活的需要,加之人工智能翻譯機自身技術強大,促進了翻譯機的普及與應用。多方數據顯示,2016-2018 年中國出境游年支出費用超過1000 億美元,其中每年僅在翻譯機的銷售市場的支出就高達 1000 億元人民幣,可見翻譯機已為眾多人民所認識和認可。從廣大消費者的評價來看,絕大多數呈積極性態度,表示翻譯機能基本滿足旅游與學習的需求,擁較高的譯準率,在日常交流中具有較強的實用性。
1.2.2 專業場合應用有限
翻譯機雖具有較高語言水平,但在專業術語和專有名詞等方面仍有局限性,現階段并不能大規模應用于專業場合。如對于“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這句古詩,外交部翻譯司西葡語處處長張璐將其譯成“FOR THE IDEAL THAT I HOLD DEAR TO MY HEART,I'D NOT REGRET A THOUSAND TIMES TO DIE.”而使用翻譯機的結果是“ALSO THE HEART OF THE HEART IS GOOD,ALTHOUGH HE DIED,HE DID NOT REGRET.”顯然,翻譯機在專業用語方面的拆分理解能力不強,僅靠灌輸的數據進行統計,生成純字面化翻譯,與原意有一定的偏差,且不符合“信達雅”的翻譯理論,因此不太適用于專業場合。
1.3 翻譯理論要求
翻譯理論是與翻譯活動有關的知識,它描述和分析翻譯活動中的種種現象,并針對有關現象提出一系列的觀點和詮釋,包括普通的原理與具體的啟示和指引建議。翻譯理論涉及如何根據不同的翻譯目的、語篇類型以及譯文讀者而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策略。翻譯理論中包含著多個翻譯思想,其中,最受認可的是嚴復提出的“信達雅”思想。“信”指的是不背離原文,即譯文要精準,在不任意增減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做到不曲解、不遺漏;“達”指不為原文形式所拘束,譯文明白通順;“雅”指翻譯時選用得體恰當的詞匯,使文章趨向優雅簡明。而中國語言學家、數學家周海中教授表示,在人類尚且未明了大腦是如何進行語言的模糊識別和邏輯判斷的情況下,機譯不可能達到“信達雅”的程度。所以將這一思想作為人工智能翻譯機的一項重要理論要求,對目前的翻譯機來說較難達到。
2 人工智能對翻譯領域的潛在影響
2.1 積極影響
2.1.1 補充人工翻譯,提升翻譯效率
在大多數涉外場合中,并不需要十分精準專業的同聲傳譯,如日常的交流溝通;而且,人工同聲傳譯供給有限,確實無法滿足當下巨大的市場需求。人工智能翻譯工具可以作為后備勞動力,填充日常學習、生活中翻譯人員的空缺。人工智能翻譯機配備有即時翻譯的性能,翻譯速度不亞于人類譯者,又具有可持續運作性,在節省尋找譯者的時耗同時,為消費者提供著更加便利的服務,充分提升翻譯應用效率。
2.1.2 翻譯語言多元,全面滿足需求
目前,翻譯界能扎實掌握多語言的人才較少,且能長期從事小語種翻譯的工作者稀缺,此類在市場上供給極少且有一定需求量的高端人才的索要薪酬也會比普通翻譯人員高。而在線語言翻譯機擁有33種(根據網絡電商所銷售翻譯機器的介紹得來)甚至更多種類語言翻譯功能,全面滿足日常交流中的多語種翻譯需求,其市場供給充足,可用較低價格實現長久使用。
2.2 消極影響
2.2.1 譯者需求下降,引發失業擔憂
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催生了體力勞動替代型、腦力勞動替代型機器,引發了社會普遍的失業擔憂。其中,在翻譯行業的失業擔憂現象較普遍。在外語學習、出境旅游、網上跨國交友等情況下,人工智能翻譯機大規模使用,其自身在性能、價格方面的優勢較強烈地沖擊了對譯者的需求量,造成譯者在日常場合就業機會和所得薪酬都大幅度減少的局面。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語言文學系副教授陳琦則把此現象的影響分野明晰具體化,表示未來機器翻譯將在中低端翻譯市場占據主導地位,驅使多數人類翻譯面向對翻譯精度要求較嚴格醫學資料、文學、法律文件等高端市場中的專業內容。
2.2.2 翻譯機更新快,沖擊專業翻譯
人工智能深度學習技術的發展是翻譯機能做到較快更新換代的主要動力。在互聯網時代的催生下,新詞匯不斷產生,熱點時事傳播迅速,人類對這些新生事物的認知需要進行一個符合人腦規律的循序漸進的過程,通過深入學習和反復復習才可以熟練使用。而人工智能的計算機數據庫可以根據面向全球接收到的即時信息來進行即時的深度學習,便可在短時間內對新生事物進行應用。在學習新知識的速度方面,人類翻譯明顯處于劣勢地位。此外,深度學習技術也加快了人工智能翻譯機性能的升級速度,為翻譯水平的提升和翻譯語言的增多提供了良好的契機,而這種較大程度的能力提升是需要人類經歷長時間的廣泛學習和積累才能達到。以上兩點無疑對專業的翻譯工作者產生了較大沖擊。
2.2.3 依賴機器翻譯,易失競爭先機
人工智能翻譯機可分擔中低端翻譯市場上人類翻譯中專業性不強的翻譯任務,分擔工作壓力,也可完成語言學者的簡單翻譯作業,減輕課業負擔。但長此以往,學習者和譯者很可能會滿足于輕松完成任務的快感,形成對機器翻譯的依賴性,語言基礎得不到訓練,進而對外語產生陌生感,最終導致外語實力得不到有效提升甚至出現倒退的現象,不利于在緊張的學習形勢和嚴峻的就業形勢的競爭中占據優勢地位。且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翻譯工作者和眾多從業者一樣需要面臨信息全球共享、全球高度協作的局面,隨之而來的是龐大的競爭者群體。如果想要第一時間把握全球范圍內的良好機遇和發展勢態,等待高精度機器把其他國家的就業資訊、科研成果等文件翻譯成母語會較慢的了解到這些信息,極可能被具有國際視野且親力準譯的翻譯工作者搶奪先機,而錯失良好的機遇。
3 翻譯從業者應對人工智能發展的建議
3.1 不高捧不輕視,以發展眼光審視
應對人工智能沖擊,首先應正確認識人工智能及其對翻譯行業的影響。在人工智能研究熱潮中,國內外已形成“千帆競發”的局面,但總體上人工智能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人們對于智能的機理和本質的認識還不夠深刻和全面,尚且未形成完善的理論體系,很多基礎性、共性的問題未找到相應的解決辦法。且語言作為意識的表達在全球高度協作的時代中,用詞變化和語氣差異都能詮釋出不同的意味,而這些是當前處于的“弱人工智能”時代的人工智能無法感知的。因此,對人工智能會在翻譯領域中取代人類這類設想不必過分擔憂,也不要過度宣傳,助長“取代論”之風。但是,在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語音識別等技術的興起和共同驅動下,人工智能技術加速發展,人工智能翻譯機可能會在短時間內對翻譯水平進行大幅度提升。對此,翻譯工作者也要保持清醒,不輕視人工智能翻譯的發展,持一種發展的眼光,理智審視此現象。
3.2 堅持智慧學習,提升翻譯硬實力
翻譯工作者和將要進入翻譯行業的語言學習者要想在人機大戰中占據主動的、優勢的地位,需要進行智慧學習,即順應時代潮流,充分利用科技智能產物,如翻譯機、語言學習APP等,堅持訓練聽說讀寫,鞏固扎實基礎。并在人工智能尚處劣勢地位的專業場合知識上加大學習力度,充分彰顯人類翻譯的優勢。同時以大視野聯通國際文化、熱點潮流,第一時間把握信息全球共享時代的機遇。以此來提升翻譯硬實力,體現人類翻譯不可取代的價值,把在日趨激烈的人機競爭中占據優勢的可能性最大化。
3.3 自主掌握未來,引領翻譯業發展
人工智能機器學習能夠使計算機依據統計學方式,自行尋找在實踐中發揮功效的決策流程,并最終解決問題。而統計數據庫的生成很多是靠對此前翻譯工作者大量翻譯實例和研究成果的不斷學習,因而人工智能翻譯工具目前大多處于非自主發展階段,缺少人類具有的創新能力和思維跨度。此時,翻譯從業者可將工作類型和性質稍加改變,在翻譯工具數據庫填充方面發揮更大作用,以此來增加新的就業機會,讓更多人才能夠在翻譯行業生存,讓他們更有能力去開拓未來。同時,不論是翻譯學術界還是同傳交傳的翻譯實戰中,翻譯工作者都應忠實于自己的崗位,自主進行深度創新性探究,展示出新的研究成果,引領行業發展,把翻譯行業的未來牢牢把握在人類的手中。
4 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基于人工智能時代背景及翻譯工具應用現狀分析,從翻譯理論視角出發,分析人工智能對翻譯的積極和消極影響,進而結合實際對翻譯從業者和語言學習者提出中肯實用的建議:一是不高捧不輕視,以發展眼光審視;二是堅持智慧學習,提升翻譯硬實力;三是自主掌握未來,引領翻譯業發展。這些對策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理智面對人工智能翻譯工具給人類翻譯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幫助更多學習者正確認識人工智能對翻譯的影響,鼓勵語言學習者積極自信地進入、面對翻譯行業。
參考文獻
[1]人工智能[EB/OL].https://baike.so.com/doc/2952526-3114987.html,2018-01-08.
[2]翻譯機[EB/OL].https://baike.so.com/doc/1344629-1421442.html,2018-06-04.
[3]龐晟.人工智能翻譯機前路漫漫[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8-06-25(8).
[4]翻譯實踐與翻譯理論[EB/OL].http://www.catti.net.cn/2007-09/04/content_74736.htm,2018-07-22.
[5]邱勇.做人工智能領域的引領者[N].人民日報,2018-07-05(5).
[6]閆志明,唐夏夏,秦旋等.教育人工智能(EAI)的內涵、關鍵技術與應用趨勢[J].遠程教育雜志,201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