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華
【摘要】本文從“日常教學穿插美文時事,讓素材積累滲透語文教學的點點滴滴”和“生活體驗關注鄉土文化,讓素材積累扎根民俗風情的方方面面”兩個部分闡述了素材積累的有趣方法。
【關鍵詞】素材積累;激趣法;美文時事;鄉土文化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無論是表情達意的實用性還是應對中考的功利性,作文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因其短期難見成效、可操作性不強、學生情況千差萬別等原因,常常使教師學生談文色變、一籌莫展,于是各種作文技法指導、寫作速成書籍鋪天蓋地而來。然而寫作是源于生活的文學創作,脫離了生活只談技巧,違背了規律只論速成,其效用可想而知。“興趣重于技巧,生活重于生成”,作為教學一線的中學教師,我認為拋開作文的生活積淀,單純追求寫作方法無疑是舍本逐末,緣木求魚,實不可取。針對初中學生“三點一線”、生活單一、積累單薄的現狀,作文教學的重中之重應是激發寫作興趣,豐富生活積累。從生活中積累寫作的素材,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操作起來帶有一定的隨意性;定期隨筆,讀書筆記是諸多教師的常用方法。然而方法單一,日日如是,年年如此,難免讓學生產生倦怠感,從而滋生應付想法,效果不佳。如何激發學生寫作興趣,讓學生勤于素材積累、樂于素材積累?我進行了如下探索:
第一,日常教學穿插美文時事,讓素材積累滲透語文教學的點點滴滴。語文課本的閱讀材料篇篇文質兼美,是不容忽視的積累內容,但是毋庸諱言,也有更新慢、內容少的不足,若僅僅局限于此,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側重拓展鮮活經典的材料。或者同題材不同作家的拓展,或者同作家不同風格內容的拓展。例如學習胡適的《我的母親》,就拓展畢淑敏的《青蟲之愛》、三毛的《守望的天使》、張曉風的《母親的羽衣》等;又如學習汪曾祺的《端午的鴨蛋》,學生喜歡其平淡自然而又幽默風趣的文風,那就拓展老先生的《五味》《人間草木》等等。僅有教師的推薦,一方面視野有限,另一方面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位置,難以有參與熱情。所以,我用心設計了美文我推薦、新聞在播報、時事大家評、經典同學誦、美好我感悟等幾個環節。
1.語文課堂美文我推薦。學生輪流甄選或觀點鮮明,或描述細致,或條理明晰的美文時文,定期向同學推薦,一起討論文章的美點和感點。薦美文,學生需要廣泛涉獵,才能選擇精品,獲得肯定。聽美文,有所感,因為學生選擇的都是自己關注的、打動自己的美文,自然在同齡人中容易引起共鳴。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學生自己動手搜集材料,分享美文,討論所得所感,自然樂此不疲,興趣盎然。
2.早讀之前,新聞在播報。選擇各有所長的學生組成新聞播報組,知識面廣的前期搜集時事要聞,寫作能力強的對材料進行編輯整理,有激情的主持播報前幾天有生活氣息的消息,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搜集整理,學會團結寫作,也讓大多數學生的積累貼近時代,彌補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不足,避免了作文觀點老套、材料陳舊、遠離生活的弊端;
3.早讀預習之余,教師選擇經典詩文,全體學生誦讀,《論語》精選、《孟子》片段、《李杜蘇詩詞一百首》等等,讓孔孟、李杜等文學大家走入學生的日常生活,與經典為伴、與經典為友,閱讀經典,體味經典,感悟經典,回望名人足跡,咀嚼經典哲思,以此浸潤學生的樂觀昂揚心靈,以此豐富學生的古典文學積累。
4.寫作課堂,美好我感悟。一方面,作文課,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遍校園的角角落落,感受春風拂面,秋雨淅瀝,冬雪飄落……觀賞小草抽芽,百花盛開……細細觀察季節變遷帶來的變化,讓校園的一草一木成為靈動的素材;另一方面,跨學科開展一系列的活動,點綴單調的日常生活,豐富學生的作文素材積累。比如和音樂教師合作,學唱我最喜愛的一首歌;和體育教師合作,組織一次拔河比賽;和歷史教師合作,編演唐朝的歷史劇;和班主任合作,組織一次母親節的班會等等,那么《我最喜愛的歌》《加油聲中的思索》《夢回唐朝》《那被我忽略的溫暖》等等,就多是讀來入耳、細品走心的佳作了。
5.一周一次閱讀課上,時事大家評,針對一周來的新聞播報,選擇感興趣的材料,發表自己的見解,暢談自己的感受。時事評論有新聞播報做基礎,有材可依,讓學生有話說,選材于現實真人真事,貼近生活,讓學生有“趣”說。
諸法并行,讓學生在學會觀察生活的同時,提高自己認識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也鍛煉自己表達問題的能力,可謂是一舉多得。
第二,生活體驗關注鄉土文化,讓素材積累扎根民俗風情的方方面面。如果說,課堂的活動是從閱讀材料、媒體網絡、學生共享,獲得源頭活水,那么鄉土文化就是體驗生活,獲得素材的汪洋大海。
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上,有許多值得挖掘的寶貴的寫作資源——一處遺跡,一種習俗,一段古老的傳說,一個遠去的背影……“到民間采風去”“我的家鄉影像”,是重要的素材積累活動。引導學生關注腳下的土地,翻閱已被湮滅的歷史,用心去觸摸先人留下的或從容,或艱澀,或豪邁,或彳亍的履痕,激發學生極大的探究熱情。
首先,足跡遍家鄉。走出校園,了解家鄉的名勝古跡、名人逸事、風土人情、特產小吃、節日民俗;匯集采訪筆記、攝影作品、實物介紹;分類整理,舉行展覽。
其次,成果共分享。展示搜集的鄉土資料:形式多樣,有圖片、有文字、有實物;內容豐富,如風光無限的萌山、歷史悠久的大街、遠銷海外的絲綢、絢麗無比的芯子、噴香酥脆的燒餅、名揚四海的陳六子、英勇機智的馬立三……
再次,編書各顯能。這一階段是素材整理的最后階段,也是創意無限、各顯其能的舞臺。選準自己感興趣的角度,梳理思路,圖片配文字形成自己的探究書冊。
學生的探究成果讓我喜出望外,深有感觸。書的封面,有淡雅的藍、溫暖的黃、莊重的黑、調皮的綠、純潔的白、耀眼的紅。封面設計個個別出心裁,書名更是別具匠心,《古老的印記》《鄉愁》《鄉魂》《愛鄉情》《鄉雨鄉語》等等。前言也寫得有板有眼,內容更是豐富多彩。《周村名字的由來》,讓我知道原來小城還與《禮記》大有淵源;《芯子情懷》《食之特色》《絲綢之路》《餅中一絕》,讓我對身邊熟悉事物有了更深的了解;《大街的名片》《天下第一村的金匾》《今日無稅碑》,讓我沉浸在這座小城厚重歷史的遐想里;《叫花子成就印染實業家》《馬立三》,讓我為這小城的英雄兒女而自豪。
“到民間采風去”學生收獲滿滿,然后再與班主任、家委會配合,進行“我的家鄉影像”活動,走出區縣,走進文化底蘊深厚的齊國大地:去看蒲松齡故居聊齋園,聽老先生講故事,去陶瓷琉璃藝術中心,欣賞能工巧匠手下美輪美奐的珍品;去古車博物館,看古戰馬、古戰車的模型;去漁洋紀念館,聆聽家鄉大儒的教誨……
以上兩方面的探索不是將普通的觀察、閱讀、感悟和常用的摘抄、賞析、背誦拋到九霄云外的空中樓閣,而是切切實實的日常的語文活動、重點的語文實踐、填充素材積累的實效措 施,只有將枯燥的、呆板的素材積累融入活動的元素,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在熱切的期盼和積極的參與中,不知不覺地內化為自己的積累,那么運用起來得心應手,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用語文活動充實學生的校園生活,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用競爭機制檢測學生的積累效果,調動學生的積累熱情,等等,都是切實可行的舉措。其實,無論是作文教學還是素材積累,方法都多如繁星、浩如煙海,讓我們做個有心人,撐起興趣的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參考文獻
[1]徐佑國.探析初中語文作文教學中積累寫作素材的方法[J],語文教學通訊,2017(9).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