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作文教學要改變學生議論文寫作中普遍存在的“事實論據敘述不嚴謹,不能透徹證明觀點”“一些與觀點無關的句子,造成論證不夠集中”“對事實論據不會合理分析,造成論證不深刻”這三個問題,日常作文訓練中應該有意識引導學生聚焦關鍵詞語,即:以觀點或關鍵詞語為核心,準確選擇和敘述事實論據;以觀點或關鍵詞語為標尺,剔除無關觀點的語言;以觀點或關鍵詞語為焦點,對事實論據進行精準的推理分析。
【關鍵詞】高中語文;作文教學;關鍵詞語;事實論據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無論是任務驅動型作文,還是新材料作文或者命題作文,議論文的論點始終是一個完整的敘述句,它以若干關鍵詞語建立抽象的意義聯系。如2018年北京高考作文以“新青年”與“祖國發展”“成長”建立意義聯系,江蘇高考作文材料以“語言”與“生活”“生命”“文明”建立意義聯系。議論文寫作的主要目的,是以論據的運用與分析,讓關鍵詞語之間的聯系具體、嚴謹。因此,這些關鍵詞是議論文的核心和靈魂,關系到論據是否妥當、論證是否嚴密的問題。可見,以論點關鍵詞語為切入點,精準診斷作文存在的問題,指導學生開展針對性訓練,掌握準確運用論據的方法,是提高作文訓練效果、提升學生寫作水平的重要途徑。本文以一次作文訓練為例,作一些粗淺的探討。
一、學生作文與存在問題
(一)作文訓練內容
學生作文的寫作任務是2018浙江省高考作文材料:
浙江大地,歷史上孕育過務實、知行合一、經世致用等思想,今天又形成了“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的浙江精神。在與時俱進的浙江文化滋養下,代代浙江人書寫了一個又一個浙江故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浙江傳奇。
作為浙江學子,站在人生新起點,你有怎樣的體驗和思考?結合上述材料,寫一篇文章。
(二)學生代表作文
浙江精神
1.浙江文化歷史悠久,孕育了代代人,孕育了代代思想,也形成了特有的浙江精神,在浙江文化的滋養下,一個個獨特的故事被書寫下來。
2.黃宗羲,浙江余姚人,在明清思想活躍之際,提出了他的思想學說。他精研天文數學和地理,是浙江東學派的創立者。他敢于批判君主專制,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君與臣就像是一起抬木頭的人,他們應是平等的。他進而又提出限制君權的主張,提倡建立天下之法,同時反對傳統的重農抑商思想,認為工商皆本,這使社會生產關系發生了很大變化。他的思想傳承與流傳也為后世的發展提供了動力,可謂意義重大。
3.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一個偉大的作家、思想家。他發表的《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揭露了當時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他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杰作,借阿Q描繪出中國人麻木愚昧的那些民眾的形象,體現了當時封建制度壓迫下的黑暗社會。阿Q所謂的精神勝利法,表現了被壓迫者身上無可救藥的精神病態。他希望通過描畫這些“沉默的人的魂靈”,讓人們意識到當時腐敗不堪的現狀,從而反省自身,掃除愚昧和麻木,喚醒國人。魯迅是照亮黑暗社會的一盞明燈,他用筆與之戰斗,用筆喚醒國人的思想。
4.在人才輩出的時代,馬云在杭州創立阿里巴巴,他經過自己的不懈努力,成為首富。他所擁有的一切,不是輕松獲得的。他經歷了種種挫折與磨難,但一切都沒有真正絆倒他。他的堅持值得學習。
5.古往今來,浙江創造了代代傳奇,有為眾人所知的偉人,也有默默奮斗的平凡人。王冕忘我寫字,錯將墨水蘸饅頭吃了進去。他家有一方池子,是他用來洗毛筆,后來成了墨池。他的認真促進了他成為書法大家。一位平凡的杭州大學的宿管湯杏芳,在六年間創作了六部長篇小說。其中,《浮萍本無根》竟達到44萬人次的點擊量。她敢于挑戰自我的勵志故事觸動了很多人。
6.浙江輩出的人才書寫了許許多多傳奇,他們都有值得后人學習的地方,他們特有的精神與思想也影響了許多人。浙江文化,源遠流長。
(三)作文問題診斷
以浙江精神的三個關鍵詞“實處”“前列”“勇立”衡量此文的事實論據,學生會明白,這篇論據豐富、語言流暢的作文,事實論據沒有緊扣關鍵詞,沒有突出浙江精神的“實處、前列、勇立”。很多學生都存在這樣三個主要問題:事實論據敘述不嚴謹,沒有緊扣關鍵詞,造成論據游離于觀點之外,不能透徹證明觀點;寫作比較隨意,與關鍵詞語無關的句子較多,造成話題散漫,論證不夠集中;對事實論據缺乏必要的分析,造成論證不深刻。
二、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
學情診斷后,教師必須發動學生以“事實論據緊緊圍繞關鍵詞語”為任務,通過敘述論據、補充論據、移用論據等方式,充分發揮論據的論證功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
(一)修改語言表達,讓論據圍繞關鍵詞語
以關鍵詞語為診斷標準,高三學生很快判斷出第二小節“在明清思想活躍之際”“君與臣就像是一起抬木頭的人,他們應是平等的”無關浙江精神,應該刪除?!八M而又提出限制君權的主張,提倡建立天下之法,同時反對傳統的重農抑商思想”沒有突出“前列”“勇敢”,學生改為“他很早提出限制君權的主張,提倡建立天下之法;很早就反對傳統的重農抑商思想”,讓兩個“很早”凸顯“前列”這一關鍵詞語。
第三小節“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一個偉大的作家、思想家”是人物介紹,“……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杰作”是作品評價,都無關浙江精神,應該刪除?!犊袢巳沼洝贰栋正傳》兩個論據在敘述時沒有突出“前列”“勇敢”。所以,學生修改為:
魯迅發表的《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第一次揭露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他的小說《阿Q正傳》借阿Q這一文學形象,第一次揭露國人自欺欺人的精神畸形,呼喚人們警惕封建文化,直面慘淡人生。
第四小節“馬云”論據中,“在人才輩出的時代”“成為首富,他擁有的一切,不是輕松獲得的”與“浙江精神”無任何關系,其余語言也沒有緊緊圍繞浙江精神的“勇”“先”。師生討論后修改如下:
面對種種懷疑,馬云創立了中國第一家電子商務公司阿里巴巴,方便商家把眾多商品拿到網上銷售,擴大了銷售渠道,節省了銷售成本,降低了商品價格,方便顧客購物。電商、微商這種新模式,推動了中國經濟的發展,也成為世界商品銷售的樣板。
第六小節“王冕”論據中,“古往今來,浙江創造了代代傳奇,有為眾人所知的偉人,也有默默奮斗的平凡人”無關浙江精神,應該刪除,讓議論文字更集中。“忘我寫字,錯將墨水蘸饅頭吃”“墨池”沒有突出“勇敢”“前列”,學生修改為:
諸暨三賢之一的王冕,是最先畫墨梅的畫家之一,是出以千枝、綴以萬花,長枝處疏,短枝處密,創造梅花新審美風格的第一人。人們說到梅花,就想到王冕;說到王冕,就想到梅花。
與原文比較,修改后的語言緊扣關鍵詞語,讓浙江精神有了具體的事實支撐,論證效果明顯。只要抓住關鍵詞語,語言修改并無多少難度。這種反復的、針對性的訓練,能讓學生思維嚴密,克服下意識的寫作習慣。
(二)補充事實論據,讓思維聚焦關鍵詞語
學生寫作時,經常出現運用論據目標不明、堆疊事實而缺乏必要分析等問題。教師應該發動學生補充事實論據,訓練運用論據的方法,提高論證的準確性。依據“前列”“勇立”等關鍵詞語,師生不難找到其他浙江人走在時代前列的事實論據:王國維、蔡元培、錢學森、屠呦呦、潘建偉、義烏小商品、五水共治……
訓練的關鍵,在于培養學生把思維聚焦關鍵詞語,并以精準文字敘述論據的習慣。在“浙江精神”中,就要聚焦、突出“前列”“實處”等詞語。教師點撥下,學生基本能做到聚焦:
蔡元培任北大校長期間,倡導“學術自由,兼容并包”,力排眾議,堅持聘請新文化、舊文化學者同時執教,讓北大成為新文化的源頭。(“倡導”“力排眾議”“堅持”等詞語,緊扣“勇”“前列”)
新中國剛成立,錢學森、錢三強、趙忠堯等浙江籍科學家就毅然放棄優渥的國外生活,回國投身國防科研,是“兩彈一星”的功勛。(“剛成立”表示回國之早,“功勛”表明作用之大,體現了“前列”)
義烏小商販從一枚針線一團雞毛中尋找商機,造就世界最大的小商品市場。溫州人以小家電尋找致富道路,開創溫州模式。(“尋找商機”“開創溫州模式”突出了“前列”)
浙江籍教授潘建偉率先在世界上實現量子保密通訊,走在量子技術實際運用的前列。浙江籍科學家屠呦呦2015年10月因發現青蒿素治療瘧疾的新療法,成為中國科學家獲諾貝爾獎的第一人。(“率先”“第一人”表明浙江科學家走在科研前列)
浙江“五水共治”中的河長制在全國推廣,為治理水質做出極大貢獻?!熬G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意識,引領全國。(“推廣”“引領”突出了浙江的生態建設走在前列)
補充事實論據,學生就掌握和鞏固更多的事實,也能緊扣材料或論點的關鍵詞語組織語言。兩者都促進了學生精準寫作,讓訓練更加有效。教師不妨每天讓學生在報刊尋找百字左右的事實并摘記,以豐富論據積累;經常提供一個觀點,讓學生敘述相關論據,提高學生敘述的準確性。
(三)分析事實論據,讓關鍵詞語凸顯意義
對事實論據的意義或危害進行簡要的分析,是重要的論證過程。不少學生往往堆疊事實,而不加分析。教師在作文點評、批改中,應該有意識強化這方面的訓練,讓論證更充分透徹,讓關鍵詞語的意義不斷凸顯?!皩φ憬裼性鯓拥捏w驗和思考”,就必須通過分析事實論據來實現。分析的基本方法,就是依據事實論據的特征,推論其社會意義。教師引導下,學生明確了任務,就能進行基本的分析:
魯迅反對封建文化,呼喚國人覺醒的意義:傳播先進文 化,追求人格尊嚴,表現出他堅忍不拔的民族擔當。
蔡元培“學術自由,兼容并包”的意義:傳承傳統優秀文化,吸取西方先進思想,建設一流大學,表現出他服務國家建設的家國情懷。
錢學森、趙忠堯等回國研究兩彈一星的意義:憂國憂民,國家為重,表現了他們以科學報效祖國的無私堅韌。
義烏小商品、溫州模式、潘建偉、屠呦呦的意義:突破思維,創新方法,表現了艱苦創業、自立自強的民族精神。
針對性和常態化的訓練,費時不多,能夠及時呈現問題,促使學生通過訓練習得好方法、養成好習慣,讓寫作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實在很有必要。
三、論據巧妙移用,提升語言和思維品質
針對學生事實論據敘述偏離關鍵詞語的問題,教師應該追求寫作訓練的連貫性和梯度性,讓學生在反復運用類似事實論據的過程中,養成聚焦關鍵詞語的習慣,提升語言能力和思維品質。
為了提高學生運用事實論據的能力,點評課后,新的訓練任務是2018年上海高考作文:
生活中,人們不僅關注自身的需要,也時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體現自己的價值。這種“被需要”的心態普遍存在,對此你有怎樣的認識?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思考。要求:①自擬題目;②不少于800字。
審題沒有難度,材料里“被需要”和“價值”兩個關鍵詞,是尋找事實論據的鑰匙。為降低尋找難度,教師設計一個問題:運用于浙江精神的魯迅、蔡元培、錢學森、潘建偉等論據,是否能夠運用于這篇作文?教師不急于讓學生得出結論,而是列表讓學生試著完成填空,以緊扣“被需要”“價值”這兩個關鍵詞語。
學生完成表格時,再次訓練了圍繞關鍵詞語來調整事實論據語言的方法,繼續了必要的語言訓練和思維訓練。如“魯迅”這一事實,在論證“浙江精神”時突出“勇敢”“前列”,而為了突出“被需要”“價值”時,學生調整為:
根據喚醒民眾的社會需要,魯迅棄醫從文,以雜文小說抨擊封建文化和愚昧人性。這種“我以我血薦軒轅”的情懷和擔當,推動了新文化運動,讓很多人認識到封建文化的奴化和愚民,認識到自己的麻木和自私,很多人開始思想靈魂的覺醒。魯迅由此體現了自己的思想價值和文化價值,成為新文化運動的奠基人。
三句話,分別回答“被誰需要”“意義”“實現什么價值”,顯得集中明確。如果再調整語言,這些論據也能證明“人必須獨立思考”等觀點。事實論據敘述的側重點不同,能夠證明不同的觀點。移用事實論據時,反復訓練緊扣關鍵詞語調整語言的習慣,能鞏固學生的“觀點意識”和“任務意識”,培養新課標強調的“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文化傳承與理解”等語文素養。
以關鍵詞語為導向,以恰當的語言敘述事實論據,能夠讓論證透徹;以關鍵詞語為標尺,刪除下意識寫作中出現的無關句子,能夠讓論證集中;對事實論據的意義、價值進行必要的分析,能夠讓論證有力。作為一種積累、語言、思維的綜合實踐,因為診斷準確、目標明確、方法有效,能夠促使學生不斷提高語言水平、思維水平和寫作水平,不斷提升語文素養。
作者簡介:葛燕,女,1983年生,浙江省諸暨市人,大學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現任教于浙江省諸暨市學勉中學。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