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詩詞教學一直是高中課堂的重難點,但是由于詩歌語言的凝練、距離年代的久遠,學生們對詩歌始終有一種畏難情緒,只是被迫記誦、略通其意。究其原因,或許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去學習新的詩詞,用比較的方法去解讀新的詩作是一種不錯的方法。
【關鍵詞】詩歌教學;離別;比較法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語言的極度精練、典故的大量運用再加上年代的久遠,讓幾乎沒有生活經歷的中學生在學習古典詩詞時難得其法。課堂上有老師引導講解時一聽就懂,較為簡單,課下自行閱讀或考試時詩詞就如同一紙天書,有的甚至連基本大意都讀不懂,有的能讀懂些微大意答題時卻一頭霧水,只得在腦海中搜羅僅存的幾個術語勉強應對,得分高低全憑運氣好壞。
高二下學期時,我們開始學習《唐詩宋詞選讀》。經過一年半的必修教材講解,那些經典詩詞老師都讓學生在反復誦讀甚至背誦的基礎上做了重點講解,學生對于古典詩詞有了一定的儲存積累,這樣為我們學習新的詩詞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在準備陳子昂的《春夜別友人》時,我內心有些焦慮,因為該板塊的前兩首詩都是我在講解,學生們漫不經心地拿出了書,以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等著看我一個人的表演。我在講臺上口干舌燥吐沫橫飛地講了半天,學生在下面卻癡癡呆呆地聽著,下節課一問還是云里霧里,課堂效果幾乎為零。因此,我想是不是該換一種教學方式,能否找到一個新的突破 口,讓學生能夠并且是愿意參與其中的方式。
一、課堂實錄
“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陳子昂的《春夜別友人二首》。看到詩題,我們知道這是一首‘送別詩,那么,請大家回顧一下有沒有學過和‘送別相關的詩詞呢?”
大家一愣,怎么老師今天講的套路和之前不一樣了?忽然有同學說道:“《長亭送別》 !”有同學迅速反問道: “《長亭送別》是詩詞嗎?”大家陷入了沉寂……
忽然思維敏捷又有些古靈精怪的徐俊道:“‘多情自古傷離別,嗯……柳永的《雨霖鈴》。”“對的,《雨霖鈴》也是一首 ‘送別的詞。那么現在大家做一件事,同為‘送別詩,《雨霖鈴》和《春夜別友人》有哪些相同之處?小組討論補充。”
大家討論時,我補充道:“大家討論時可以參照《雨霖鈴》的講法,找出《春夜別友人》和它類似的地方。”
十分鐘后,聲音逐漸變弱。“好,大家討論差不多了,我們先請人談談二者相同之處。”
生:“我覺得這兩首詩詞不是‘送別,應該是‘別離。因為《雨霖鈴》是柳永的知己為他踐行,而《春夜別友人》從詩題和背景看,應該是友人為陳子昂送行,是陳子昂別離友人。”
師:“恩,很好,考慮很細致,而且也找到了相似之處!”
生:“它們的感情相同。同為‘送別,都抒發了與友人離別時的不舍和愁苦。”
師:“很好,我們說‘詩言志,詩詞皆為‘言志,這位同學就指出二者的‘志——情感相同。既然二者情感相同,那么我們再看又是如何抒情的呢?”
教室騷動起來,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說起來了。有學生道:“結尾都運用了反問:《雨霖鈴》以‘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來抒發離別后的無聊無趣;《春夜別友人》以‘悠悠洛陽道,此會在何年作結,點出別后相會渺渺無期,增添了惆悵和不舍。”
生:“都運用了‘借景抒情:《雨霖鈴》借‘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都門帳飲無緒點明時間、地點,渲染了凄清冷寂的氛圍;《春夜別友人》借‘銀燭吐青煙,金樽對綺筵點明時間、地點,寫出離人相對無言,只能凝視‘銀燭吐露‘青煙,面對‘綺筵也只頻舉酒而言難發。”
師:“很好,兩位同學從手法角度比較。雖然《雨霖鈴》直接點出‘無緒,而《春夜別友人》間接體現離人毫無興致。”又陷入了沉寂……
師:“還有相同的地方嗎?剛有同學提到‘反問,‘反問中有沒有相同的地方呢?”
大家又議論起來,有學生道:“都是離別后的行為和想法。”
師:“對的,那么現在詩人在哪里?”
生:“哦,都運用了‘想象的手法。”師:“很好,大家再找,‘想象是否僅此一處?”
短暫地思考后,有同學道:“《雨霖鈴》‘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寫別離后前路未卜的情形。”又有道:“《雨霖鈴》想象和友人分別后前路未卜的擔憂,《春夜別友人》‘別路繞山川也是和友人分別后對前路險遠的憂慮。”
“太好了,我建議給他們鼓個掌。”正當我要總結時,忽然崔月琪道:“老師,還有《雨霖鈴》,‘留戀處,蘭舟催發寫越是不想分別,卻越有船夫催促趕路,從側面烘托出離愁;? ?《春夜別友人》,‘長河沒曉天,我猜測應該也就是天快亮了,也要與友人別離踏上征途了,雖然不是人在催促,卻是時間在催促,我覺得這應該也算是一處相同點吧!”
師:“這當然是算的,其實‘長河沒曉天就是指拂曉時分,同樣‘明月隱高樹也指時間,指月亮斜落被‘高樹掩蓋慢慢消而失天亮的過程。”
至此,在比較閱讀下,我們大致了解了《春夜別友人二首》其一的情感及其抒發情感的手法,基本實現了詩歌教學目標。
二、課后反思
(一)樹立范式,溫故知新
中華古典詩詞博大精深,浩如煙海,入選教科書的篇目實在寥寥無幾、九牛一毛。這就要求老師們在面對教科書中的古典詩詞時,必須扎扎實實對待,尤其是初始階段,要求學生認真掌握,牢記在心,在大腦里能形成一種賞讀詩詞的固定范式。在不斷學習過程中,教師能引導學生對自己掌握的詩詞分類,比如邊塞詩、山水田園詩、詠史懷古詩、思鄉詩、離別詩、說理詩等類別。學生對每一類別都要有個大致了解,從而為面對新的或不熟悉的詩詞時,找到解讀詩詞的突破口。
(二)巧用比較,構建關聯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較法在文學詩詞解讀上同樣適用,面對一首新的詩詞,學生們多會因為陌生而心存畏懼。老師也因為學生的無法參與而無從下手,只能硬著頭皮枯燥乏味地干講,學生也疲憊應對,毫無效果。因此,在教授蘇教版選修教材《唐詩宋詞選讀》一書時,我就有意地引導學生利用已經掌握的必修教材中的詩詞和將要學習的詩詞作比較。我們先將詩詞對號入座,再從記憶中搜尋同一類別的詩詞,對照解讀。這樣,在課堂上學生就能參與其中、自主探究,進而科學而又高效地去學習新的詩詞。在整個過程中,學生既能夠享受讀懂詩詞的成就感,又掌握一定的詩詞鑒賞技巧,從而對詩詞的陌生化、畏懼感逐步淡化、消失,最終能夠獨立自主地去感受體悟古典詩詞的美。
(三)勾連引導,生成課堂
課堂是教師和學生思維碰撞的地方,是人與人思想交流的平臺。因此教師絕不能屈從于預先設定的程式,按部就班地走完就結束,我們既要有選擇地接受課堂中學生的各種奇思妙想,又要在學生思維僵化時加以適當的引導,以此來開闊學生的思維。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充分考慮到課堂的各個環節,還要全面估測學生會有哪些突發奇想,在課堂上隨機應變,對學生的語言予以及時的勾連和引導,活躍學生的思維。只有這樣,才能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才能開闊他們的視野,才是真正高效的課堂。
作者簡介:孫旭,1984年生,江蘇南京人,中學一級教師,南京師范大學附屬揚子中學教師,研究方向為中學語文教學。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