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慶玲
摘 要:陳列展覽是博物館向社會推出的最重要的精神文化產品,是博物館開展社會教育和公共服務、實現社會職能的主要載體和手段。博物館通過展覽合作與交流,舉辦高質量、高品位的特展,不僅有利于提升博物館從業人員專業素養,還可以相互借鑒經驗,形成合力,實現互利共贏。然而由于缺乏統一規范的展覽合作與交流機制,中小型博物館基本處于效仿省級大館的實踐摸索階段。文章以東莞市博物館近六年來(2012—2017)已舉辦的書畫交流展和今后擬辦的書畫展為例,探討館際展覽合作交流中常遇到的困難、問題及相應的意見與建議,以求教于同仁。
關鍵詞:博物館;陳列展覽;合作交流
國家文物局在2012年12月13日印發的《關于加強博物館陳列展覽工作的意見》中指出:“要促進館際交流與合作,支持省級博物館特別是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發揮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整合區域藏品、展覽、人才、技術、資金等資源,策劃優秀展覽項目巡回展出,彌補中小型博物館展覽資源的不足。”[1]重點提出要促進館際交流與合作,為博物館展覽交流提供了政策保障。博物館展覽交流與合作,不僅能整合各館館藏資源,使館藏文物充分“活”起來,而且還能擴大藏品的使用效率,提高中小型博物館的知名度。截至2018年10月,東莞市博物館藏品達14678件(套),共計20854件,珍貴文物1083件(套),一級文物18件(套),二級文物87件(套),三級文物978件(套)。其中書畫藏品是館藏的一大特色,以廣東本土書畫為主,尤以收藏張穆、居廉、居巢、鄧白、盧子樞、嶺南畫派、國畫研究會等廣東明清與近現代著名書畫家及流派作品為重點。現有書畫藏品2040件(套),其中一級文物2件(套),二級文物14件(套),三級192件(套)。自2012年以來,東莞市博物館始終堅持挖掘館藏特色、搞活陳列展覽的理念,舉辦50余期展覽交流與合作,其中書畫交流展10余期,約占交流展覽總數的20%,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
1 2012—2017年已舉辦的書畫交流展
2012—2017年,東莞市博物館館際展覽合作與交流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引進專題展,即借助本館展場,以合作館方文物藏品資源為主;另一種是外出辦展,即借助合作館方展場,以東莞市博物館館藏文物為主。引進專題展共舉辦37期,其中書畫交流展7期,約占18.9%(表1)。赴外交流展共舉辦20期,其中書畫交流主要有兩個主題,共舉辦6期,約占30%(表2)。書畫收藏雖然是東莞市博物館館藏的一大特色,但縱觀六年來舉辦的館際合作與交流展覽,書畫展所占比重并不多,其原因歸結于以下兩點:一是注重文物本體的保護。書畫文物容易受氣候、運輸、展廳環境等多方面的影響而發生變化,出于對文物本體的保護,盡量減少書畫外展的頻率。二是展場硬件條件不達標。展廳環境老舊,展覽場館恒溫恒濕設備、文物保存條件及展廳安全防范措施等達不到書畫展覽的要求。
聯合舉辦書畫展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心閑神旺·書心為畫——鄧爾雅、黃般若藝術作品展”。此次展覽由東莞市政協、東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主辦,東莞市博物館承辦,香港藝術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香山博物館協辦,廣東美術館特邀參展,展出時間是2016年5月17日—2016年6月25日。本展覽首次集結粵、港兩地鄧爾雅、黃般若書畫及篆刻精品200余件,全面展示了二人卓越的藝術成就,是東莞市首次引進舉辦的大型境外文物展覽。展覽從作品遴選到協議簽訂,再到展品入境申報、編寫陳列大綱、編輯圖錄、展陳設計、施工布展、文物入境通關等一系列籌備工作,前后歷時一年多,尤其在文物審批備案、通關等環節積累了經驗,為此后入境展覽的順利舉辦奠定了基礎。
2 擬辦書畫交流展
東莞市博物館雖然書畫藏品資源豐富,特色突出,但長久以來書畫專業研究力量不足,基礎薄弱,已舉辦的書畫展總顯得曲高和寡,很難接地氣,很難被普通觀眾理解和接受。2018年,東莞市博物館開展“東莞書畫史”課題研究,擬用三年時間,通過系統梳理和深入研究,總結東莞書畫史的起源、發展、流派、流傳及在中國書畫發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以期為今后舉辦書畫展提供深厚的學術研究積淀,舉辦出更多接地氣、為廣大公眾所認可的書畫交流展。
2.1 傳統與變革——館藏國畫研究會及嶺南畫派作品展
中國近現代是中西文化撞擊和交匯的重要歷史階段,面對西風東漸下的文化沖突,一向處于中國最開放前沿的廣東畫壇亦不可避免地受到沖擊和影響。以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為代表的嶺南畫派,和以黃般若、黃君璧為代表的國畫研究會,從不同角度體現了嶺南開放包容、求新求變的特性與文化精神。東莞市博物館館藏國畫研究會及嶺南畫派作品共計971件,將繼續并重點征集所缺名家作品,并對這兩大美術團體的代表藝術家及其作品、相關史料進行深入挖掘和系統整理。將其重置于20世紀上半葉中國特定的文化語境中,勾勒和梳理出兩大團體的發展軌跡,通過傳統與變革的對話,展示中國畫由傳統形態向現代形態的傳承轉換過程。
2.2 浩如煙海 燦若星辰——館藏明清書畫展
明清之際,嶺南經濟商貿發達,文風大盛,書畫一途人才輩出。東莞市博物館館藏明清書畫之精華尤以廣東本土書畫為最盛。此展覽可遴選展品共計1940件,其中明代書畫68件,清代書畫1872件;珍貴文物254件,二級文物18件,三級文物236件。此展覽擬從長卷、中堂、立軸、冊頁、扇面等各類書畫中勾畫出明清書畫藝術發展脈胳與演變,展現嶺南書畫之盛況。
2.3 丹青怡情 筆墨流芳——館藏莞籍名人名家書畫展
歷來為粵省門戶的東莞,自宋代以來人才輩出;明清之后,更是以“嶺南人才最盛之處”譽滿嶺南。眾多的鄉邦賢達對東莞的文治武功、文化發展也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們的書法、繪畫作品丹青怡情,筆墨流芳。此展覽可遴選展品共計1126件,其中明代莞籍名人書畫36件,清代79件,民國123件,近現代888件;珍貴文物58件,一級文物9件,三級文物49件。此展覽擬以書畫為載體,名人為標桿,解讀東莞的人文圖景,并感召一代又一代的東莞兒女,傳承莞邑文脈。
2.4 流水不腐 戶樞不蠹——館藏盧子樞文物展
盧子樞(1900—1978),本名沛霖,又作沛森,以字行,東莞縣虎門鎮官涌鄉盧屋村人。這位活躍在20世紀中國重要的學者型書畫家,以擅長山水、書法著稱于世,在粵中久負盛名,是廣東國畫研究會的核心成員。盧子樞先生的哲嗣先后三次將其父千余件珍貴書畫及遺物無償捐贈給虎門鎮政府、東莞市博物館,表達對家鄉人民的反哺之情和愛國之心。此展覽可遴選展品共計798件,其中山水畫60件,書法45件,筆記書札48件,摹古、寫生畫稿645件。擬從傳統山水畫、寫生手稿、現實創作、雜記、手札、書法等一系列作品全方位展現一代名家盧子樞其人、其學、其藝,以弘揚經典,傳播嶺南文化藝術。
2.5 妙造自然 筆墨無限——館藏鄧白書畫展
鄧白(1906—2003),字曙光,晚號白叟,廣東東莞人,當代著名的藝術教育家、陶瓷藝術家,我國工藝美術的先驅、奠基人,同時又是杰出的工筆花鳥畫家和書法家。1992年,鄧白將手頭多年積累的104件書畫作品無償捐贈給東莞市博物館,表達對家鄉東莞人民的反哺之情和愛國之心。此展覽可遴選展品共計104件,其中工筆花鳥38件,敦煌畫稿8件,山水寫生11件,書法47件。擬借此展覽向經典致敬,寄托對鄧白先生深深的敬意與懷念。
3 展覽合作交流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博物館通過展覽合作及交流互動,舉辦高質量、高品位、有影響的特展,有利于博物館從業人員專業水平的提升。如展覽設計人員可以互相學習先進的展示理念、展示手法和制作工藝,提高展示設計水平;文物保管人員可以相互學習藏品點交與管理經驗,提高業務素質;宣教人員可以相互學習社教活動舉辦經驗,提高宣教活動開展及觀眾服務水平等。博物館通過展覽交流與合作,還可以相互借鑒經驗,形成合力,實現互利共贏。但在實際工作中還是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一是合作交流模式較單一。目前館際合作與交流的方式主要有獨立辦展、聯合辦展、參與辦展、協助辦展、特邀參展等,整體還處于簡單便攜操作的單一模式。如果能將自身館藏特色與合作方館藏特色結合起來,對展覽進行二次加工、創作,這樣展覽達到的社會效益會更好。二是缺乏規范管理制度。行業內沒有統一規范的展覽合作交流工作管理制度,各館基本還處于工作實踐摸索階段,各館有各館的做法和經驗,中小型博物館一般效仿中央地方共建館、省級博物館的做法較多。如果相關職能部門能出臺相應的工作管理制度或辦法,將更有利于陳列展覽合作與交流工作的規范和管理。三是雙方溝通不到位。博物館在展覽合作交流過程中還會出現工作人員溝通不到位,導致信息錯漏、偏差,展覽布撤展被動,嚴重還會導致兩館之間產生不必要的誤會,以致喪失再次合作機會。如果每個博物館從業人員都懷著對博物館特有的情懷做事,就會避免此類現象發生。四是場館考察環節缺失。展覽合作交流前缺乏對對方場館環境及條件進行考察的必備環節,對對方展廳硬件設施設備及技術參數、展廳安防消防系統、展廳微環境、展柜照明及溫濕度等情況不了解,結果出現文物不同程度受損等情況。因此,不能因經費緊張、耗費時間和精力而導致展館考察環節缺失。五是合同簽訂不規范。雙方簽訂的展覽合作交流合同不規范,雙方的權利與義務不明晰,導致合作雙方遇到困難問題時出現相互推諉、扯皮等現象。如果合同簽訂之前,請博物館法律顧問審核把關,就可避免出現不必要的麻煩。六是文物包裝與運輸監管力度不足。文物包裝與運輸往往因交給相對熟悉、有多次業務往來的專業文物包裝運輸公司操作,在其工作過程中對文物安全的監督不到位,文物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建議加大此過程文物安全監管力度。七是文物保險費用過高。展覽交流合作中文物保險費用過高,增加了展覽交流經費,財政資金壓力大。如果能借鑒英、法、德等國家建立國家或政府保險制度[2],可以緩解壓力,更加能激活展覽的合作與交流。八是文博專業人才匱乏。如展覽策展人員、設計人員知識結構存在缺陷,藏品研究與保護基礎薄弱,展覽的教育功能還發掘得不夠深入等。
面對展覽交流合作實際工作中經常出現的困難和問題,東莞市博物館積極應對,科學統籌規劃和科學管理陳列展覽工作。于2017年1月制定了《東莞市博物館陳列展覽管理辦法》,成立東莞市博物館陳列展覽專業委員會,負責確定陳列展覽的定位和方向,制訂陳列展覽長期規劃,審定每年展覽經費、展覽合作與交流計劃,并制訂展覽合作與交流工作制度,規范相關工作流程,確保每年展覽合作與交流工作順利推進。
參考文獻
[1]國家文物局.關于加強博物館陳列展覽工作的意見[S].文物博函〔2012〕2254號,2012-12-13.
[2]孫婧.國家保險為舉辦交流展覽保駕護航[N].中國文物報,2015-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