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波
我肯定說,我會重返——重返小說。我太熱愛文學。我心里有東西要寫,必須寫。不是我要寫小說,是小說要我寫。
日前,馮驥才的最新長篇小說《單筒望遠鏡》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用30年寫一部長篇,馮驥才告訴記者:我從未離開過文學!
這部近十五萬字的長篇小說是馮驥才繼《神燈前傳》后的又一部長篇力作,三十年的沉淀,使這部作品呈現穿越歷史文化時空的厚重面貌,也書寫了馮驥才對歷史人性的透徹思考。
經過三十年的沉淀
十九世紀,天津是東西方最早沖突的地方之一。1862年之后天津建英法租界,外國人進來后,開始和中國人有最早的接觸。在這片土地上,東西方在經濟、文化、政治等多個方面的交流和沖突越來越多。而天津又是一個特別的地域,作為商業城市比較洋氣,作為一個碼頭又五方雜處,充滿地方民情和自己的特點。對于那段時期的材料,馮驥才看得非常多,從《義和拳》到《神燈前傳》,他一直試圖通過挖掘歷史來反思民族心理文化。《單筒望遠鏡》寫作,起源于馮驥才對19世紀初中西文化碰撞的反思,也延續了他對民族文化心理的思考。在那個時代,世界的聯系是單向的、不可理解的,就像隔著單筒望遠鏡一般,彼此窺探,卻又充滿距離感。“正如男人眼中的女人,不是女人眼中的女人;女人眼中的男人,也不是男人眼中的男人;中國人眼中的西方人,不是西方人眼中的西方人;西方人眼中的中國人,也不是中國人眼中的中國人。
《單筒望遠鏡》是繼《神鞭》《三寸金蓮》《陰陽八卦》之后的“怪世奇談”四部曲的最后一部,也是醞釀時間最長的一部。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單筒望遠鏡》的寫作計劃已頻繁出現在馮驥才的各種訪談中,由于他后來去做了一些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事,這部書的寫作也被擱置。經過了近三十年的沉淀,《單筒望遠鏡》終于以更成熟的面貌浮出水面。
四十年的文學生涯
創作《單筒望遠鏡》,起源于馮驥才對上世紀初中西文化碰撞的反思,也延續了他對民族文化心理的思考。在中西文化沖突最激烈的時刻,愛情能否超越國界?在前所未有的歷史變局中,災難因何而起?這樣的文化景觀下,人性會遭遇怎樣的試煉?《單筒望遠鏡》以一段跨文化戀情墜入歷史災難的故事,抒寫百余年前普通人所經歷的靈魂深處的痛苦,探究中西文化溝通的困局,探尋人性在現實生活中的邊界。《單筒望遠鏡》延續了馮驥才獨特的語言風格,也盡顯他描摹生活的扎實功底,小說以獨特的津味兒,將斑駁的歷史再次拉入人們的記憶中,還原百余年前天津普通民眾的精神性格。書中還插入了馮驥才搜集了幾十年的反映當時歷史圖景的照片。這些照片作為歷史的鏡像,為小說中的時代作了全景式注解。
新作在人民文學出版社首發,對馮驥才具有特殊意義,“我就是從這座樓里出來,走上了文學之路。我在人文社出版的小說、散文、隨筆、非虛構、口述史、畫集等總共二十部。雖然不是我全部的作品,但它們貫穿我四十年的文學生涯。我在這座樓里改稿和寫稿,有前后一年多時間。”
“一個作家不會只寫一部小說,寫小說的時間不一定要太長,但放的時間一定要長。”他說,時間長,人物才能活起來,“二十年來,文化遺產搶救雖然中止了我的文學創作,反過來對我卻是一種無形的積淀與充實。我虛構的人物一直在我心里成長。再加上對歷史的思考、對文化的認知,還有來自生活歲久年長的累積,因此我現在寫起來很有底氣。”
我心里有東西要寫
談及再度推出小說,馮驥才說:“我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義和拳》是1977年12月出版的,這部長篇《單筒望遠鏡》也是12月出版的,相距41年。2018年我在人文社出了兩本書,都是今年寫的。上半年的《漩渦里》,是我近二十多年來投身于文化遺產保護的歷程。我的思考、遭遇、憂患,我為它做的事,以及為什么做這些事。我為什么放下自己最熱愛的文學,心甘情愿為這件事效力?這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階段。寫完這本書,我好像畫了一個句號。我被人認為重返文壇了,認為這會不會是我創作的“第二次浪潮”。我肯定說,我會重返——重返小說。我太熱愛文學。我心里有東西要寫,必須寫。不是我要寫小說,是小說要我寫。
“《單筒望遠鏡》是寫在近代中西最初接觸的年代。是一個跨文化的愛情遭遇,一個浪漫的傳奇;在殖民時代中西文化偏見的歷史的背景下,又注定是一個悲劇。小說家最終要用人物說話。小說最終還是要完成一些審美形象。我寫了兩個女人,不同文化鑄造的文化性格。她們截然不同,甚至相反。這兩個女人都與主人公情愛糾結,折磨主人公的心靈。她們在那個時代悲劇中都是可愛又無辜的悲劇主角,都是殖民時代的犧牲品。我想用人物的遭遇和命運喚起讀者人性的關切及對歷史的反思。在小說中我用了好幾個意象,比如那棵古槐,孤單的小白樓等等(租界邊緣許多這樣的房子,一面窗子對著租界,一面對著老城)。使用單筒望遠鏡,只能用一只眼、有選擇地看對方。在愛的立場選擇可能是美,從人性的立場上選擇則需要溝通,從文化上可能選擇好奇,在歷史局限性上可能會對準對方的負面。其實,這部小說這個時代所有人物,都使用這個單筒望遠鏡。
“我喜歡寫小說,只有一個問題,就是我年齡大了。如果老天叫我多做事,就多給我一些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