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魯強
摘 要:中外技術轉移一直是作為有效的推動知識和技術從高校轉向社會的重要的途徑,但是就當前國內外技術轉移來說,效率和作用方面還有待提高。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國內外技術轉移的概念以及熱點問題,比如說像影響因素、模式、績效評估相關研究的歸納以及總結,而我國技術轉移中信需要在研究方面與實踐方面做出努力。
關鍵詞:技術轉移模式? 技術轉移機制? 技術轉移政策
自從2001年開始,首批國家級高校技術轉移中心得到政府認定,伴隨著當前實踐的不斷的發展,國內關于技術轉移中心的相關研究也有了很大的進步,相對來說積累了豐富的碩果。本文通過對于中外技術轉移相關熱點的研究進行了研究,希望能夠為我國當前推動高校技術轉移中心發展以及本土化發展提供了借鑒價值。
一、技術轉移概念研究
隨著認知的深化,技術轉移中心的概念也呈拓展之勢。關于技術轉移的概念,目前國內外尚無統一界定。因此,多數研究從職能角度對其進行概念界定,如技術轉移中心是把高校內各研究所的發明進行統一銷售的機構或技術轉移中心是一個轉移單位,為高校提供合作研究、知識產權管理和商業發展等專業化服務支持??傮w而言,現有關于技術轉移中心的概念差異主要根源于對技術轉移這一活動內涵的不同認知。
二、國內外關于技術轉移的研究熱點
(一)技術轉移影響因素研究
當前關于技術轉移影響因素的研究由來而久,國內外學者都做出了大量的研究,國外學者在相關的研究中表面,關于影響技術轉移的相關因素主要有資金投入因素、專業人才因素、技能因素、中介服務因素、政府政策方針因素、經濟環境因素等等,概括起來主要是分為外部影響因素以及內部影響因素。而相對外國學者的研究而言,我國這對技術轉移影響因素主要是結合當前我國的具體情況而風險得到,以李文波的觀點為例,研究稱影響我國高校與科技技術轉移效果的因素主要有國家政策因素、經濟環境因素、研究機構因素、企業因素等等,另外還有融資體制因素、技術轉移經驗相關因素等等,這些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都會嚴重的影響我國技術轉移的效果。
而范柏乃和余鈞認為,不同的因素影響下對于高校技術轉移的影響不同,比如說資金投入、人員投入、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等都是正影響,而政府資金投入、企業吸收能力有負向影響。
(二)技術轉移模式研究
按照技術轉移中心與母體高校的聯系緊密度,可將運作模式分為分離模型和整合模型。Etzkowitz 認為分離模型能夠區分研究利益和財務利益,在兩項活動之間勾勒邊界,因此要優于整合模型,技術轉移中心的非學術型員工既要擁有商業能力和資源,又要能與學術界溝通配合,才能消弭高校和企業之間的文化距離,提高轉化效率。
當前來說,我國技術轉移的模式的主要的特點是多樣化以及多層次,而學者們基于不同視角下對其進行了研究。以閆傲霜為例,主要觀點為技術轉移模式所呈現的多樣性與不確定性,基于不同視角下來劃分,從發起者方面來說,大概分為政府組織型、高校與科研所聯和型、企業拉動型;從動力源方面來說可分為市場需求拉動類型、政府宏觀指導性;從機制視角下來說,可以劃分為單元型合作、股份制、緊密型等等集中合作方式。
(三)績效評估
早期技術轉移中心績效評估標準多圍繞知識產權管理展開,通常以專利、許可、合作研究、發明的數量和收益等作為指標。隨著技術轉移中心職能的拓展,衍生企業、新產品數量等也開始納入到評價指標中,并開始強調技術轉移中心本身的運作效率,較全面的評價指標逐漸形成。不同的利益相關方對技術轉移中心具有不同的衡量標準??蒲腥藛T關注的是合理的周轉時間、良好的協作、高效的知識產權管理和成功的技術轉移;高校管理者由于承受技術轉移中心的運營成本壓力,因此關注技術轉移中心的工作效率和效益;政府則考慮技術轉移中心工作對經濟社會問題的解決及由此帶來的生活改善等社會價值。
三、結束語
當前來說,技術轉移中心的國際研究已經累積了一定的成果,研究的議題較為廣泛,涉及技術轉移的概念、模式、績效評估。國內技術轉移中心的研究還要考慮本土化情境,可結合國內科研管理制度、高校管理體制、公共部門在技術轉移中的涉入度等,總結中國發展經驗,參與國際交流。
參考文獻:
[1]柳卸林,等. 中外技術轉移模式的比較[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2]梅遠紅,孟憲飛. 高校技術轉移模式探析:清華大學技術轉移的調研與思考[J]. 武漢:科技進步與對策,2017(12).
[3]林慧岳. 技術轉移的歷史透視[J]. 上海:自然信息,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