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尚榮 蘇薇 孟曉華
摘 要:青海作為經濟欠發達地區,必須要加快推進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轉型升級,以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本文從青海省科技投入的實踐出發,利用DEA模型,分析評價青海省科技投入產出效率,并據此提出提高青海省科技投入產出效率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科技投入? 科技產出? 效率
基金項目:青海省科技廳軟科學計劃項目(項目編號:2015-ZJ-604)。
科技投入是衡量某一地域對科技活動開展支持的力度,一般是指支持科技活動開展的綜合性投入支出。主要表現為地方性財政支出的投向,包括地方財政對科研的支持,科技投入在地方財政撥款中所占的比重以及企業研究與發展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等。科技產出有別于一般的產出問題,科技產出應該體現與科技投入相對應的產出成果。科技產出反映地方科技水平發展的程度,通過研究地方科技產出的水平,政府等相關部門可以了解科技發展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制定進一步推動科技發展的方案與策略。
一、科技投入產出評價指標體系
(一)指標選擇
對科技投入產出進行評價,指標的選擇必須能夠清晰直觀地反映科技投入與產出的關系,除此之外還要結合所選模型本身的特點。因此,科技投入產出指標評價體系的建立,一般要遵循科學性、目標性、可行性、精簡性和適應性這五個方面的原則。本文基于上述考慮,在評價青海省科技投入產出時分別選取了4個輸入指標,即R&D經費支出、地方財政科技投入占財政支出比重、R&D機構和規上企業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4個輸出指標,即技術市場成交合同數、技術成果成交額、專利申請授權量和萬人科技論文數。
(二)數據來源
根據數據的可獲得性以及指標選取的原則。本文選取青海省2006—2015年共10年的科技投入與科技產出的數據作為研究對象。旨在通過DEA模型分析青海省科技投入產出的實際情況,以期分析得出青海省科技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制約因素。數據主要來源于《青海統計年鑒》、《中國科技統計年鑒》。
(三)DEA評價模型的引入
數據包絡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簡稱DEA)是一種基于數學線性規劃的用于處理多輸入、多輸出的不同決策單元(簡記DMU)的特殊工具手段,是直接使用輸入、輸出數據建立非參數的經濟統計模型。最早是由著名運籌學家A.Charnes和W.W.Copper等學者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創建,根據多指標投入和多指標產出對相同類型的單位進行有效性評價的一種全新分析方法。其模型簡稱C2R模型,本文以此模型評價青海省科技投入產出效率。
二、科技投入產出效率評價
根據青海省2006—2015年科技投入產出的相關數據,運用DEAP2.1軟件,計算得出2006—2015年青海省科技投入產出的綜合效率、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見表1)。
綜合效率是不考慮規模收益的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是考慮規模收益時的技術效率;規模效率指考慮規模收益時的規模效率。“—”表示規模收益不變,“drs”表示規模收益遞減,“ire”表示規模收益遞增
由表1可以看出青海省2006—2015年這10年間的綜合效率普遍偏高,均達到0.8以上的水平,純技術效率均值達到0.9975,規模效率均處于[0.8,1]區間,非常接近DEA有效。具體地,2006年綜合效率、純技術效率以及規模效率分別為0.802,1,0.802,表現為純技術效率有效,綜合效率非DEA有效,規模收益遞增,反映出沒有合理配置好資源,造成其科技產出效率不高,要使其綜合效率值達到 1,需要調整投入與產出兩方面的多項指標;2010年綜合效率、純技術效率以及規模效率分別為0.846,0.984,0.860,三個指標均低于1,表現為DEA無效,說明當年科技投入產出不對稱,即在現有的科技投入下,科技產出落后或者科技產出量達標,但投入過多,其規模收益遞增說明增加科技投入有利于提高科技產出量,也反映該年投入與科技產出有效結合還有可觀的提升空間;2014年綜合效率、純技術效率以及規模效率分別為0.990,0.991,0.999,三個指標均低于1,表現為DEA無效,規模收益遞減,由于該年綜合效率非常接近1,所以已經處于相對有效階段,但是由于投入過多,資源配置產生浪費,超出科技產出最大吸納值,需調整投資結構,合理配置資源,以達到有效狀態。
三、科技投入產出效率分析
為了進一步探索青海省2006—2015年科技投入產出非DEA有效的具體原因,在上述實證分析的基礎上進行差額變量分析,即松弛變量分析。科技投入產出變量分別用X、Y代替,即技術市場成交合同數(Y1)、技術成果成交額(Y2)、專利申請授權量(Y3)、萬人科技論文數(Y4);R&D經費支出(X1)、地方財政科技投入占財政支出比重(X2)、R&D機構(X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X4)。具體分析結果(見表2)。
通過表2可以看出除了2011年由于數據缺失無法得出DEA運行結果外,其余年份都反映出科技產出不足,而投入過多。具體地,可以看到2006年技術成果成交額DEA有效值為24958,實際產出為24959,產出超出投入轉化預期量,不符合DEA實證運行結果,故該年DEA無效。2010年在科技產出層面,技術市場成交合同數DEA有效值為487.5,但實際產出數為464,存在23.5的產出不足;專利申請授權量DEA有效值為371.9,實際產出為264,存在107.9的產出不足;科技投入層面,R&D經費支出DEA有效值為12784,實際投入為12996,存在212的冗余;R&D機構DEA有效值為24,實際投入為25,存在冗余值為1;規上工企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DEA有效值為34606,實際投入為47493,存在12887冗余量;2014年在科技產出層面,技術市場成交合同數DEA有效值為877,實際產出為805,存在72的產出不足;技術成果成交額DEA有效值為394970,實際產出為354287,存在40683的產出不足;專利申請授權量DEA有效值為951,實際產出為619,存在332的產出不足;投入層面,R&D經費支出DEA有效值為20919,實際投入為21118,存在199投入冗余;地方財政科技投入占財政支出比重DEA有效值為0.7,實際投入為0.8,存在0.1投入冗余;規上企業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DEA有效值為94785,實際投入99766,存在4981投入冗余。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青海省2006—2015年期間僅有2010年和2014年存在不同程度的產出不足和投入冗余情況,說明這兩年青海省科技投入并未完全“消化吸收”,科技投入冗余和科技產出不足導致了這兩年DEA處于無效狀態。總體來看,青海省存在高投入—低產出的現象,科技投入產出效率不高。需要調整現有的規模,加大管理力度,改進管理方法來增加產出,最終達到有效水平。
結合青海省現實情況,為提高科技投入產出效率,特提出如下建議:加大市場配置科技資源的力度,更多地運用金融方式實現科技資源配置,努力提升產出效率;鼓勵科技資源共享,避免重復性投入,提高投入產出效率;采取有效措施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完善激勵導向機制,形成良好的科技創新氛圍;優化財政投入結構,提升管理水平,提高資金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