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翠
(1.山西省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031;2.山西省林業職業技術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9;3.山西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12)
棗(Zizyphus.jujubaMill)原產于我國,人工栽培歷史悠久,其種質資源豐富。棗樹耐性強,易管理,棗果營養價值高,已成為我國的一種重要經濟作物。礦質營養是果樹生長發育、產量和品質形成的物質基礎,對果樹生理代謝和果樹生長結果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根是植物吸收礦質的主要器官,根中礦質營養的供養直接影響著地上部分的生長發育。對于礦質營養元素變化規律的研究多集中在枝、葉、果器官上,在根上的研究較少。本試驗以木棗、團棗為試材,研究了棗根中主要礦質營養元素的年周期變化規律,旨在明確棗根中主要礦質營養特點,為改進栽培技術,提高果實品質,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
試驗在山西省林業廳苗圃和山西省林科院重點實驗室進行。選擇生長發育良好、樹勢相對一致、無病蟲害的4年生嫁接木棗(Z.jujubaMill,MuZao)、團棗(Z.jujubaMill,TuanZao)植株,砧木都是壺瓶棗(Z.jujubaMill,HupingZao)。從萌芽期(4月10日)—初花期(5月10日)—盛花期(6月10日)—生理落果期(7月10日)—熟前速長期(8月10日)—著色期(9月10日)—落葉期(10月10日),每隔1月采1次樣,測定根中鉀、鈣、鐵、錳、銅元素的含量。
本試驗試材為順序排列,3株為1小區,設3次重復。
在距主干50 cm處挖溝取樣(溝深80~100 cm),從東、南、西、北4個不同方位采集側根。
根樣采集后立即置于冰壺中(4~5 ℃),迅速帶回實驗室進行處理,樣品用自來水沖洗后,再用去離子水清洗。洗凈后的樣品置于烘箱中,在105 ℃下殺酶15 min,然后在75 ℃下烘干。用不銹鋼粉碎機粉碎樣品,置于干燥器內備用。測定前再次烘干。
礦質元素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法[1]測定。
數據采用Excel與DPS統計軟件進行分析。
棗根中主要礦質營養元素含量年周期變化規律,見圖1。
木棗、團棗根中鉀元素含量的年周期變化規律基本相似。從萌芽期到初花期,棗根中鉀元素含量上升,初花期達最高,兩品種值都為11 750.0 mg/kg,之后陡然下降至最低,值分別為木棗1 662.5 mg/kg,團棗2 262.5 mg/kg。盛花期之后,團棗上升又下降,而木棗呈“升、降、升”變化。鉀元素是易移動的元素,主要集中在生命活動旺盛的部位[2],從萌芽期到初花期,樹體生命活動逐漸加快,促進了根系對土壤中鉀元素的吸收,故根中鉀元素含量不斷增長。從初花期開始,鉀元素含量陡然下降,這可能是隨著樹體地上部分的生長發育,對鉀元素的需求逐漸增加,根中鉀元素的輸出大于吸收的緣故。
整個生長期內,團棗根中鉀元素含量都高于木棗,生理落果期、熟前速長期、著色期兩品種差異達顯著水平。
兩個品種根中鈣元素含量年周期變化趨勢基本一致。萌芽期,團棗、木棗根中鈣元素含量開始上升,到初花期達第1個峰值,之后,兩個品種變化有所差異:團棗下降至盛花期達最低值(9 765.63 mg/kg),之后逐漸上升至落葉期,并達最高值(12 942.71 mg/kg);而木棗下降至熟前速長期達最低值(11 125.00 mg/kg),之后和團棗變化相似,上升至落葉期達最高值(15 189.63 mg/kg)??v觀整個生長期,著色期—落葉期上升幅度較大,其原因可能是隨著熟前速長期的開始,果皮開始增厚,而鈣與細胞壁中的果膠結合形成鈣鹽,參與細胞壁合成并維持其穩定[2],從而促進根對土壤中鈣元素的吸收,引起根中鈣元素含量增多。
在整個年周期中,木棗根中鈣元素含量均高于團棗,且除盛花期差異不顯著外,其他時期差異都達極顯著水平。
兩個品種棗根中鐵元素含量年周期變化趨勢一致,從萌芽期—初花期—生理落果期—熟前速長期—落葉期,呈“降,升,降,升”變化且變化幅度較大,初花期—生理落果期和熟前速長期—著色期都有大幅上升。兩品種最高、最低值出現時期一致,分別在落葉期和初花期。鐵是合成葉綠素所必需的元素,它在光合電子傳遞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初花期—生理落果期棗果在迅速膨大,促使樹體的光合作用加快,從而促進根對鐵的吸收,引起根中鐵元素含量上升。鐵也是細胞色素的輔基[2],因此隨著棗果開始著色,根對土壤中鐵元素的吸收也隨之增加,從而引起根中鐵元素含量上升。
整個年周期,除萌芽期外,團棗根中鐵元素含量都顯著高于木棗。
木棗、團棗根中錳元素含量變化規律大致相似。萌芽期—初花期—生理落果期均先降后升,并在生理落果期達到峰值,分別為木棗39.38 mg/kg,團棗 53.33 mg/kg。之后,兩品種變化有所差異:團棗從生理落果期—熟前速長期—著色期—落葉期,變化趨勢為“降,升,降”;而木棗從生理落果期—著色期—落葉期,變化趨勢為“降,升”。兩品種最低值出現時期一致,均在初花期,而且團棗比木棗值僅小0.17 mg/kg。錳和光合、呼吸密切相關[2],初花期—生理落果期,根中錳元素含量增多可能與鐵元素相同,即棗果膨大,樹體光合作用加快,促進了根對錳元素的吸收。
除初花期、盛花期和熟前速長期外,團棗根中鐵元素含量都高于木棗,且初花期兩品種鐵元素含量差異不顯著。
團棗、木棗根中銅元素含量變化比較一致,呈“N”形。從萌芽期—生理落果期,棗根中銅元素含量均呈上升趨勢,到生理落果期達最高值,分別為木棗17.81 mg/kg,團棗13.75 mg/kg。從生理落果期開始,棗根中銅元素含量下降,到熟前速長期又開始回升,直至落葉期。兩品種最低值出現時期不一致,團棗出現在熟前速長期,值為4.69 mg/kg,木棗出現在萌芽期,值為6.67 mg/kg。銅參與光合電子傳遞,對光合有重要作用[2],所以萌芽期—生理落果期隨著樹葉的抽生與生長,光合作用加快,從而促進根中銅元素含量的升高。銅在呼吸的氧化還原中起重要作用,隨著果實的逐漸成熟,呼吸作用加快,樹體對鐵需求增多,從而加快根系對鐵元素的吸收。

圖1 棗根中主要礦質營養元素年周期含量的變化
在整個年周期中,木棗根中銅元素含量均高于團棗,且僅初花期差異不顯著外,其他時期都達極顯著水平。
本研究表明,從萌芽期至落葉期,木棗、團棗根中各主要礦質元素含量年周期代謝規律基本一致,鉀總體呈折線下降趨勢,初花期是個轉擇點,之前上升,之后下降;鈣和鐵元素年周期變化規律相似,大體呈折線上升趨勢,在熟前速長期后均呈上升趨勢,這與前人研究結果基本一致[4],而錳、銅年周期變化規律相似,基本呈單峰曲線,生理落果期是個轉擇點,之前上升,之后下降。
在整個生長周期內,木棗根中鈣、銅元素含量大多時期均顯著高于團棗,而團棗根中鉀、鐵元素含量均顯著高于木棗。根中某種礦質元素含量低,并不能說明樹體對此元素的需求少,也有可能是根對枝、葉等器官的輸出大于吸收的緣故,所以,生產上主要通過葉片診斷、土壤診斷、觀察診斷指導施肥[5]。